上裡的人文古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1-29

上裡的人文古蹟匿名使用者 2016-05-24

現被稱為“世界銅鼓王”的銅鼓,出土於北流六靖水衝庵。

銅鼓面經165釐米,高67。5釐米,殘重300多公斤,高堪稱“世界之最”。鼓面中心有太陽紋8芒,芒外4道暈圈,寬而疏朗,鼓身14道暈圈,窄而密集。

此銅鼓1950年出土於廣西北流市六靖鎮水衝庵。經過1980年的全國第一次銅鼓學術討論會、1996年的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討論,確定在至今世界各地所出土的銅鼓中北流六靖水衝庵銅鼓為“世界銅鼓之王”。現藏於在廣西博物館。

“銅鼓王”的出土有著傳奇般的經歷。清代北流石科鄉有個農民,上山砍柴草,把扁擔豎著往地上拼命一捅,但聞土中發出異樣的聲響,扁擔也捅不下去了。於是撥開泥土,赫然出現了一個碩大無比的銅鼓,村民還以為是神器,便計劃抬到附近的六靖圩冼太廟來供奉。誰料抬到水衝庵時,繩索突然繃斷,甚是奇哉!最後索性向庵中菩薩站普,決定留在水衝庵。

每年冬天,各地村民都在水衝庵舉行祭鼓祈神,敲起銅鼓,山鳴谷應,響徹雲霄,鄉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敬神。 位於平政鎮嶺垌村境內,是我國宋代時期較大規模生產瓷器窯群。窯址主要分佈在嶺垌圩周圍的圩頭嶺,龍山寺嶺、埠頭嶺、墳地嶺,大和佛衝一帶,該窯址規模大,層次清楚,有許多遺物如匣缽,瓷片,露在地面依山從嶺腳一層屋斜堆至嶺。

產品以影青印花碗,碟為主,器物十分精美,燒製技術高,所燒出的瓷器胎質細膩潔白,晶瑩光潔,胎薄且有透明度可謂達到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境界,該窯址規模大,分佈廣,燒製技術高,遺物豐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產歷史寶貴實物資料。 何壽慶,號鶴亭,平政人。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創辦六里書院。鶴亭先生集鄉里同志倡議籌建書院,在選擇書院院址上,經歷一番曲折,除了籌錢捐糧外,最終還把自家的風水寶地獻了出來,書院的院基就是何家的蒸嘗田。六里書院由鶴亭先生倡議創辦,其後在何家的倡議和關護下,開始了百年辦學路。

六里書院曾先後更名北流初中、北流平政高中,直至今天的北流市第二中學。

六里書院座落在平政鎮倉田村,北流的主要河流圭江和倉田村小河長河在書院門前交匯環流,書院三面環水,座東向西,後枕三臺,門前遙望筆架峰——石玉峰。相傳這裡是個“犀牛”地,書院後背面一里許有一條高聳雲天的“趕牛鞭”——文利塔(已拆),書院左側有一塊水草綠洲,就滋養著傳說中的犀牛。六里書院就建在這塊景色優美的風水寶地上。

六里書院動工興建前,曾經有十幾家日子先生來為書院開出動工吉日時辰,後來一位路過的中年人,把這些先生的日子單逐一劃×否決,書院籌辦的人員認定此人是擇日子的高人,幾經波折,終於求得此先生開具一個為各路先生一致認可的吉日良時。在書院建成前,跌死一個泥水師傅,鄉人認為是不吉利,於是把安置死者的棺材從書院後面扛出。

書院建成後,此先生來問及此情況,嘆息說:“棺材從正門出就好了,可惜呀!”後來,書院就信奉後門出官的傳說,沿襲著畢業離校或者科考後門走一走,求官求財的傳統。這兩個傳說,一直成為二中師生校友百年共同的印記。 地處距北流城區六十多公里的白馬鎮,始建於清代光緒九年

(1883年),為邑賢謝景升、李仁成、梁觀光等倡建。整個書院為嶺南特色三進合院式建築佈局,院屋三座,頭座七開間,左右重廊,並專設藏書樓一座,四周築牆合圍。扶陽書院建築藝術較高,屋頂翹角飛簷,脊飾華麗,院內牆頭、簷下和屏風門有手繪壁畫狀元及第、龍吐玉書等三十餘幅,均為明理求學、習讀向仕、修身養德等內容。古書院正門,門額和門聯均為大理石石刻。門額上書“扶陽書院”四字,左右門聯為嵌名聯:“扶輿鍾淑氣,陽德啟文明”,為北流不多見的古蹟名聯。門額和門聯皆是正楷書法字型,落筆遒勁有力,古樸渾厚。

扶陽書院為廣西省北流市清代六大書院現僅存的碩果,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裡的人文古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