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 怎麼不用郭子儀或李光弼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05

怛羅斯之戰 怎麼不用郭子儀或李光弼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9-20 回答

怛羅斯是高仙芝領導的吧!

當時高仙芝是安西節度使,安西四鎮在西域邊境上,是高仙芝背信棄義在先,才使中亞N個勢力聯合起來和唐朝打了怛羅斯之戰,高仙芝是安西節度使,當然由他來統軍。其實這場戰爭完全是高仙芝自己惹出來的,當時唐朝也是始料不及!這場戰爭雖然最後還是輸了,不過高仙芝的軍事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郭子儀和李光弼當時也是在某處當節度使了,但安西諸事和他們兩人半點關係都沒有,朝廷當然不會用他們兩個,怛羅斯之戰的時候高仙芝的名氣和威望要遠遠大於郭子儀和李光弼,高仙芝征討吐蕃立有大功,功勞也要比郭子儀和李光弼大多了!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高仙芝被冤殺了,而郭子儀和李光弼才在安史之亂中才逐漸成名的。

怛羅斯之戰 怎麼不用郭子儀或李光弼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9-20 回答

唐朝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別將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外加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而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堪稱傾巢出動,說明這次高仙芝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確有準備。唐軍雖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行軍速度較快。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有的估計為17萬。在兵力上,阿拉伯聯軍佔據了絕對優勢。

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羅斯,並且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的江布林城附近)。事後的許多歷史研究者和軍事家對此感到困惑,高仙芝的數萬中國軍隊是如何在面臨高原缺氧、且幾乎沒有補給可能的情況下翻越帕米爾高原(時間長達2個多月)?而這樣一支理應疲憊不堪的軍團還能在達到目的地後與擁有地利人和、數量數倍於己的阿拉伯軍隊作戰,這本身已經是戰爭史上的奇蹟了。

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訊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羅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附近展開了決戰。由於唐軍將士極其英勇善戰,加上強弓硬弩的技術優勢,高仙芝曾經佔得上風,阿拉伯聯軍先後7次進攻均被唐軍步、騎兵壓制住。阿拉伯軍隊一味依賴輕騎兵突擊的弱點再次暴露無疑:這種戰術在訓練有素、陣形整齊的敵人面前很難湊效,19年前他們在歐洲的圖爾之戰中正是敗在了堅守陣地的法蘭克人手下,停止了對西方的擴張。但這次由於阿拉伯聯軍兵力實在太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持續了五天,雙方仍是不分勝負。然而就在兩軍相持不下的重要時刻,形勢發生突變。在第五天傍晚的激戰中,葛邏祿部僱傭兵見勢不妙突然叛變(事後有人認為是被阿拉伯人買通的結果),這成為戰役的轉折點。叛軍從背後包圍了唐軍步兵,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李嗣業、段秀實收攏散兵遊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聯軍中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造成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不惜對盟軍大打出手,揮舞大棒斃殺百餘名同屬大唐聯軍的拔汗那軍士,才殺開一條血路,殘餘唐軍得以透過。此前李嗣業還曾勸高仙芝棄兵逃跑,被段秀實斥責為“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在李嗣業等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最後高仙芝只得引殘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息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餘人得以身還。但唐軍也重創了阿拉伯部隊,殺敵7萬餘人。懾於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而中國方面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與此同時,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擋了阿拉伯人的東進,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進一步失守。

怛羅斯之戰 怎麼不用郭子儀或李光弼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9-20 回答

g

怛羅斯之戰 怎麼不用郭子儀或李光弼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9-20 回答

說得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