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御史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9-19

何為"御史臺"網友b3d1b3c65 推薦於2016-02-18

御史臺

自秦代確立監察制度以來,單線垂直的監察體系就初具規模,秦在中央設立了最高監察機構御史府,其長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察史等各級監察官員,而以監察史負責地方各郡的監察事務。漢承秦制,以御史大夫為全國最高長官,全國最高監察機構亦稱御史府,又稱御史大夫寺,別號“憲臺”。漢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設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體的職務是內掌圖書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舉劾案章,居殿中察舉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設御史、侍御史,其具體職責是監察違法、舉劾違失、受理中央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漢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機構的基礎上,還先後設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隸校慰。司直系丞相,司隸則直屬皇帝。漢代在地方設立監察區,漢武帝時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州部,各州部均設刺史一名,直接聽命於皇帝及中央御史府。這樣,漢代監察單線垂直的獨立體系遂告成形。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監察制度經歷了一個較低落的發展時期之後,進入隋唐,隨著皇權的再次強化,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隋代中央監察機構沿用東漢以來的名稱御史臺,首長仍為御史大夫。唐代的監察制度在單線垂直獨立體系的建設上最具規模。唐代在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至唐高宗時改名為憲臺,武后臨朝,又改為肅政臺。唐中宗時,又改為左右御史臺。唐代中央監察機構不同於前代的是,在御史臺之下設立三院,即臺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分立,相互牽制,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善嚴密的中央監察機制。這是唐代中央監察系統高度完備的重要標誌。其中,臺院是御史臺的基本構成部分,有侍御史四人,行權物件主要是中央各級官員,並可以參加審判機構的案件審理。察院與臺院相輔,主要權力是負責巡按和監察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派遣官員分十七道巡察地方州縣。唐玄宗時,增改全國為十五道監察區,監察和糾彈地方官吏。 宋元明清時期的監察制度,在單線垂直的獨立體系方面雖大致沿襲前代,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重大創設和發展。例如,實行臺諫之制,即中央監察機構將御史臺與諫院合一,下設臺院、殿院和監院。宋代在地方設定的監察機構較前代更趨複雜,總稱為“監司”,主要由中央派轉運使、按察使、觀察使、通判、走馬承受等對地方執行多元交叉的監察。就是由中央御史臺察路級政府,以路線政府察州縣長官,同時將路對州縣的監察權一分為四,由轉運使等分掌。此外,在州一級設通判一職,專掌州縣監察。元代中央的監察機構,廢除了唐宋以來的御史臺三院制,設察院和殿中司,而以察院為主。元代在地方設定了行御史臺的監察機構,下轄內臺、江南行御史臺、陝西行御史臺,使中央和地方單線垂直的監察體系更為強化。明太祖時廢除御史臺,在中央新設都察院,完成了自宋元以來監察獨立體系的一個轉變,都察院長官稱臺長。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六部直屬皇帝,在六部各設一都給事中,稱“六科給事中”,加強了對六部官員的監督。明代在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到了清代,其單線垂直的獨立監察體系基本沿用明制。

何為"御史臺"網友4aa12719d 2005-12-07

看不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