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將韓信的母親是誰, 又是怎麼死的。現埋在何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1-10-05

東漢大將韓信的母親是誰, 又是怎麼死的。現埋在何處。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1-20 回答

韓家洲與韓信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忍無可忍毋需再忍,率眾揭竿而起推翻強秦,江蘇淮陰人韓信投軍起義,初隨項梁,繼隨項羽,始終未受重用,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劉邦開始也沒把他放在眼裡,這傢伙便又想走。丞相蕭何慧眼識珠,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留下著名美談“蕭何月下追韓信”。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終於將其拜為大將軍。陝西漢中市中心,至今尚有當時的拜將臺遺蹟。

韓信果然戰功赫赫,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爭的一方諸候,其用兵之道,深為後世兵家所推崇。《漢書•藝文志》載,韓信曾著有《韓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經失傳。韓信越做越大,劉邦極度不爽,故在打敗項羽後,即奪其兵權,軟禁於身邊。一天,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之軍。”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答:“我是多多益善啊!”終致殺身之禍。

史書記載,韓信死後,葬於今西安市灞橋區龍王村,至今墓地尚存。讓人覺得不可想象的是,順漢水而下,距漢王奠定基業的漢中千里之外湖北鄖縣境內,一個江中小島上,竟然至今還有一個儲存完好的“韓信母親墓”。

這個小島叫韓家洲,居民也大都姓韓,目前島上有80多戶,300多口人。傳說中的韓信母親墓,座落在小島西端的最高處,至今尚保留著一個完整的大土包。韓信怎麼會把母親埋在了這裡?當地百姓傳說有好幾個版本,概括來說就是:有兩個風水先生,途經此地看中一塊風水寶地,說將來誰埋在這個地方,後輩兒孫準能做大官。這番閒談不知咋搞的讓韓信聽到了,便把這個地方牢記在心,很快就把他的母親埋到這個地方。有人說是活埋了,也有人說是埋了一撮頭髮。從那以後,這裡就叫韓家洲。

關於韓信的母親,他的家鄉江蘇淮陰碼頭鎮現在只有個“漂母墓”。墓前,清光緒年間當地縣令還曾立一石碑,明確規定保護文物,不得取土。當地傳說在“跨下之辱”之前,韓信就已經父母雙亡,經常得到一位靠漂洗絲棉為生的老婦人的賙濟,才得以成長。韓信作了大將軍後,不忘漂母一飯之恩。據碼頭鎮人說,漂母墓原來很小,韓信命部下每人從別處抓一把土堆在漂母墓上,也有人說是每人用衣服兜一兜土,將漂母墓堆成了幾十米高的小山頭。當地人還說,漂母墓的土,與四周農田的土不同,漂母墓上長的草,也與旁邊農田裡的草不同,許多都可作中藥,他們就經常採漂母墓上的草作藥。

如此看來,韓信的親生父母到底怎麼回事,究竟葬在何處,倒似乎真是個謎。

傳說姑妄聽之,現在韓家洲上,這個確實存在的很大很大的類似王陵的大墳包,裡面究竟是什麼呢?到底是不是韓信墓?不可思議。現在沒有發掘,也無法肯定。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呢?會不會根本和韓信無關,而和那些消失了的古方國有關?或者只是一個古城堡或者古戰場遺蹟的一部分?這些,現在誰也不知道。

不管怎麼說,歷經幾千年歷史雲煙,這個大土堆還能儲存這麼完好,也算一個奇蹟。

引起人們興趣更在於韓家洲的文物太多了。這裡有古城堡的遺蹟,古墓眾多,也確實還是個古戰場,村民們時常可以撿到銅箭頭等各種古代兵器以及種種文物。前年,博物館還收藏了一套6件珍貴西漢銅製祭器,製作精美,反映出很高的鑄造技藝。專家稱,這對研究秦漢時期民俗和經濟發展具有較重要的史料價值。

韓家洲是漢江上很醒目的一個地方,一級支流堵河在這裡匯入漢江。豐水期韓家洲就是江中的一個小島,枯水期,有一面可以上岸。小島最高點海拔230米,丹江口大壩加高以後,小島將要被淹沒一部分。站在韓家洲這個孤島四顧,該島把漢江水分成南北兩股。村人說,平時,堵河水自南向北注入漢江後,隨江水向東流去。但當江漢上游江水較小,而堵河水較大時,堵河水注入漢江後,韓家洲南邊這股江水就會改變流向,自東向西倒流,隨後與韓家洲北邊這股江水一起向東流去。也算一個奇觀。

怎麼死的不知道 肯定不是韓信活埋的!

東漢大將韓信的母親是誰, 又是怎麼死的。現埋在何處。 主的小羊 1級 2013-01-20 回答

你好!

韓信(約前231-前196),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另,與韓信同時有同名人物韓王信。

韓信專心致志地學習用兵謀略,但現實生活卻是無情的,給了他不少的打擊和‮辱凌‬,也磨練了他的意志和品格。

韓信十六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韓信窮得沒有錢辦理喪事,只好到荒郊尋找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墳地將母親埋葬。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結尾處,司馬遷記下了自己在淮陰的見聞:“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韓母墓,位於今淮安市清浦區城南鄉小河村高莊境內。《天下郡國利病書》將韓母墓稱為青墩,咸豐《清河縣誌·圖說》將其標識為青狗墩,當地群眾稱其為清水墩。民國《淮陰風土記》曰:清水墩、青墩、青狗墩其實一也,此墩即韓母墓。

韓母墓不算很高大,當年韓母下葬時,這裡卻是一塊地勢高敞的風水寶地。秦漢時期,講究風水,厚葬成風。韓母去世,既無葬具,又無葬地,韓信只好到淮陰城外選擇一塊高敞之地,將母親下葬。

中國軍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慶認為:“韓信之所以為母親精心選擇這樣一塊墓地,就是希望將來自己能有出息。韓信當時地位不高,但志向很大,將來要當萬戶侯。”(按:這是劉慶教授在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淮安·淮陰侯韓信》專題節目中的談話。)

在當時,迷信的人們對安葬已故的親人是很講究的,對死者要厚葬,以表示子女的孝敬和對死者的安慰;墳地要選在風水好的地方,以利於保佑後世子孫的發達興旺;顯赫之家還要在墳地周圍安置數量不等的老百姓看守墳墓,以便經常祭祀。因此,墳地的周圍要開闊才行。

韓信一貧如洗,身無長物,他覺得對母親沒有盡到孝道,而將來更沒有機會了。於是,韓信要“厚葬”自己的母親,一則盡孝,二則壯志。

韓信窮困潦倒,當然無法厚葬其母,但在墳地選擇上卻不能不講究一些,於是,韓信只好在風水上打主意。當時的淮陰地廣人稀,無主的荒地甚多,埋葬死人一般是不需要花錢買地的。

韓信不辭勞苦地勘察了多處地形,最後在淮陰城東找到一塊寬敞的高地,高地周圍足以安置上萬戶的人家居住。

韓信將母親安葬在這塊高地上,似乎在向人們傳遞著某種資訊:韓信雖然是一個窮苦孩子,但是將來一定會發達的,待有朝一日成功之時,一定會為母親安排風光的守冢。

當史學家司馬遷來到淮陰縣考察韓信的軼事時,故鄉的人們都說韓信自幼不凡,人窮志大,只是當時志向高遠的韓信不為時人所識而已。

司馬遷考察韓信母親的墓地,面對著高大的韓母墓不禁肅然起敬,唏噓不已。他發現韓母墓周圍的確如人們所說的那樣——高敞而廣闊,便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借淮陰人之口發出自己的感慨:“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

謝謝採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