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曲》是如何由來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1-10-14

《馬賽曲》是如何由來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1-21 回答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

1792年4月,饑荒籠罩著斯特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裡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裡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

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像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棚裡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

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國歌找到了!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透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讚歌。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下令取消《馬賽曲》國歌地位;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改國歌為《法蘭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鬥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拿破崙沒有禁止唱馬賽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賽曲 (法國國歌-馬賽曲)

《馬賽曲》是如何由來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1-21 回答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釋出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封建貴族的王權將被永遠廢除。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準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薩丁王國都表示支援。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在下萊茵地區的斯特拉斯堡,對“戰爭”的概念比在巴黎要切實得多。這裡與敵對的德國僅一水之隔,在萊茵河對岸,普魯士軍隊的調動隱約可見。軍號聲、口令聲、炮車的隆隆聲隨著春風送進斯特拉斯堡人的夢鄉。戰火一旦燃起,來自對岸的第一批炮彈將落在法蘭西的這片土地上。

斯特拉斯堡的街頭也是一片“繕甲兵、具卒乘”的戰爭動員場面,人們枕戈待旦,戰爭一觸即發。斯特拉斯堡的市長是一位男爵,他雖然身為貴族,思想卻很激進,支援自由運動。男爵市長忙著做各種戰前準備,組織集會,鼓舞士氣,與軍官們熱烈地談論建功立業的豪言壯語。市長先生忽然想起,將士們衝鋒陷陣的時候應該有一首符合眼下使景的戰歌才好,高唱慷慨激昂的戰歌撲向敵人陣地,那才夠味。他想到當地駐軍裡有一位軍官曾經寫過一首自由頌歌,經人譜曲後唱起來還算上口。於是,市長先生找到了陸軍上尉魯日·德·利勒。魯日上尉接受了市長的邀請,答應試試看。上尉對自己沒有什麼把握,他雖然既寫詩又作曲,但那都是些業餘消遣,可以討女人的歡心。他的詩從未發表過,他甚至寫過歌劇,不過他自己也知道不必奢望有哪一天歌劇會上演。但是,他對自己善於靈機一動,寫些即興的小詩這方面的才能是瞭解的。

魯日·利勒上尉回到自己的住所,當晚就開始了創作。夜已經深了,連日來的激昂情緒此時仍難以平靜。想到一旦戰爭打響,法蘭西的美麗田莊將被外國軍隊踐踏,他很快找到了歌詞的起句:“起來,祖國的兒女們,光榮的時刻已經來臨!”只是這兩句,就把上尉自己感動了,他知道靈感正在降臨。他不敢放過這稍縱即逝的感覺,幾天來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各種愛國熱情,對專制制度的憤怒,對平等自由的熱愛,一時間匯聚筆端,變成鬥志昂揚的詩篇。音樂的韻律也不必苦苦琢磨,士兵行軍的步伐、軍中的號角、炮車的轔轔聲、騎兵的馬蹄聲早已構成高響人云的戰歌,此時似乎有一個來自夜空的聲音在向他傳授,只須記下這個聲音就行了。魯日上尉從未感到過像今夜這樣的激情,從未經歷過今夜這樣的亢奮一種神奇的力量聚在他的體內,使他熱血沸騰,使他這個庸常之輩奇蹟般地爆發出雷霆千鈞之力,一夜之間便躋身於不朽者的行列。

天將破曉,歌曲已經完成,魯日上尉彷彿被榨乾了一樣睡去。不知何時,魯日醒來,他拿起夜裡完成的初稿,重新看了一遍,又做了幾處小的修改,認為可以滿意了,就去找請他創作這首歌的市長。市長感到很意外,難道這麼快就寫完了?市長馬上拿著稿子在鋼琴上試奏。市長夫人聞聲過來,她決定為這首歌寫伴奏部分,並把歌曲抄寫分發。當天晚上,在斯特拉斯堡市長府邸的客廳裡,市長先生親自演唱了這首《萊茵軍戰歌》。應邀出席的客人們聽後熱烈鼓掌,不知他們是真地認為這首歌很有價值,還是僅僅表示應有的禮貌。有一點是肯定的,包括作者本人在內,沒有人知道一首不朽的自由戰歌問世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採用作佇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裡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人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準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裡、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裡唱完讚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讚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衝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鬥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准唱《馬賽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