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的形貌特徵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4-01

中華鱘的形貌特徵 葉徐斌 19級 2010-08-07 回答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齡。但其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

一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類,它們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

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肥育生長。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尋根,洄游到故鄉的江河裡生兒育女。在洄游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飢、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二字。

資料補充:

 

http://baike.soso.com/v74759.htm?pid=baike.bo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