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孟母戒子、鑿壁借光、鵴蚌相爭、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的註釋,寓意也要。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5-07

要孟母戒子、鑿壁借光、鵴蚌相爭、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的註釋,寓意也要。玉蝴蝶1級2020-05-19 回答

孟母戒子

選自《韓詩外傳》

孟子少時①,誦②,其母方③織。孟子輟然④中止,乃復進⑤。其母知其言宣⑥也,呼而問之:“何為⑦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織,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後⑿,孟子不復喧矣。

註釋 ①少時:小時候 ②誦:背誦,背書。 ③方織:正在織布。方,正。 ④輟(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 ⑤乃復進:然後再背誦下去。乃:於是,就。復:再,又。 ⑥喧:遺忘,忘記。 ⑦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⑧有所失,復得:有的地方忘記了,後來又想起來了。 ⑨引:拿來,拿起。 ⑩以: 作為 ⑾戒 :告誡 ⑿自是之後:從此之後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代孟子)

孟子年少的時候,有一次他在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織布。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止,過了一會兒接著再背誦下去。(發現這種情況)孟母知道他是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要在中間停頓?”孟子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母拿起刀割斷了織布,用這來告誡孟子。從此以後,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鑿壁借光

選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也稱“鑿壁偷光”。

原文

匡衡⑴,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識⑹,家富多書,衡乃與⑺其傭作⑻而不求償⑼。主人怪⑽,問衡,衡曰:“願⒁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嘆,資⒂給以書,遂⑿成大學⒀。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註釋

(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 文不識:姓名 (7) 與:給。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感到奇怪。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大學問家 (14)願:希望 (15)資:借 (16) 得:得到 (17)屣:鞋子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讓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借你家所有的書,把它們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從此,匡衡努力學習,成了一個學問家。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鵴蚌相爭

註釋

①蚌:生活在淡水裡的貝殼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的外殼。 ②曝(pù):曬太陽。 ③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④箝(qián):夾住。 ⑤喙(huì):鳥的嘴巴。 ⑥漁者:捕魚的人。 ⑦禽:同“擒”,捉獲。 8亦:也 雨 (yù)——這裡用作動詞,下雨。即——就,那就。謂。。曰——對。。說。相舍——互相放棄。並——一起,一併。禽——同“擒”,捕捉。弊:弊病;害處,這裡指疲弊的意思。熟:仔細。得:得到

解釋

一隻蚌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燕策二》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

寓意

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

出處:《韓非子 難一第三十六》《韓非子·難勢第四十》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⑴鬻(yù)——賣。 ⑵譽——誇耀。 ⑶陷——攻破。這裡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說。 ⑸莫不——沒有不 ⑹應——回答 ⑺或——有人 ⑻“譽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 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 ⑽ “吾盾之堅”的之:同上 ⑾ 堅——堅固 ⑿ 以——用 ⒀俄而——然後 ⒁莫能——沒有什麼。 ⒂矛古代兵器,用於刺殺。

譯文

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讚美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無法刺破。”接著,他又誇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麼東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問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麼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編輯本段成語道理

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鄭人買履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它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腳的尺寸。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買到鞋。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腳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註釋

1、度(duó):量長短。 2、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3、欲:想要。 4、履:鞋。 5、者:……的人。(定語後置) 6、先:首先。 7、而:然後。 8、置:放,擱在。 9、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10、其:他的。 11、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2、至:到。 13、之:到。。。去。 14、而:卻。 15、忘:忘記。 16、操:拿,攜帶。 17、已:已經。 18、得:得到;拿到。 19、乃:才。 20、持:拿。 21、度(dù):量好的尺碼。 22、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3、罷:散,結束,停止。 24、無:不。 25、自信:相信自己。 26、遂:於是。 27、得:買到。鄭人買履 圖(4張) 28、何:為什麼。 29、之:代詞,代鞋。 30、以:用。 31、足;腳。 32、寧(nìng):寧可。 33、忘操之:忘了拿量好的尺碼。 34、不:不能。 35、謂曰:對。。。說。 36、置之其坐:置,放,擱在。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座位。 2、“反歸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

編輯本段注意字詞

【讀音】履:lv第三聲 【讀音】度:duo第四聲

編輯本段寓意:

諷刺了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要孟母戒子、鑿壁借光、鵴蚌相爭、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的註釋,寓意也要。痴人說夢1級2011-02-03 回答

孟子母親斷機杼教育孟子

為看書 把隔壁牆鑿個眼

大鳥和蚌互不相讓,打魚的老人全逮住它們

一邊說矛尖銳 一邊又說盾結實 ( 賣矛盾的人)

買鞋忘帶尺碼 給自己買

各含義免解釋了 簡單的很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