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8-08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行者二號 2008-06-25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

目前這個錢數可以定投.適合長期投資,持有5到10年以上,盈利有望而卻步.虧本幾乎不可能.長期來,每月定投300元.10年以上,可望取得11%的盈利.

吃透三句話 人人都能成百萬富翁

理財的最佳方式並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且持之以恆,若干年之後——人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理財走不出三句話,如果每句話都能吃透,並且完全執行,那麼,打工一族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國內一般的中產白領們,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幾個重要的理財概念——這些概念,會影響他們以後的行為,假如他們能老老實實執行這些理財上的概念,至少堅持10年以上,那麼,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第一個理財概念:

區分“投資”與“消費”

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一般人消費前,沒有這種概念,學經濟學的人消費前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先請看一個明顯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裡,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碟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裡,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碟,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戶甲會花3萬人民幣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去買二手車。

(2) 客戶甲會花1萬去買人壽保險,但不會花1萬去歐洲度假。

(3) 客戶甲會很捨得花錢買書,但不捨得花錢去看電影。

以上哪些是“投資”行為,那些是“消費”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屬於“投資”行為,那麼,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錢糊塗,大錢聰明”,一般的人是“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投資”行為 “消費”行為

房產

國家債券

銀行產品

辦實業

收藏品

汽車

買衣服

食物,上飯館

電影,打保齡球

度假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客戶甲大部分花費在“投資”行為中。花在“投資”行為上的錢,沒有落在別人手裡,最後還歸自己。

第二個理財概念:

“哈佛”教條

大家每個月都會將工資一部分儲蓄起來,有些人儲蓄10%工資,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個月後,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而且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的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

哈佛教匯出來的人,以後都很富有,並非主要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他們每月的行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

哈佛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每月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會超額完成,剩下的錢就越來越多。

一般人:先花錢,能剩多少便儲蓄多少,儲蓄剩下的錢並不多。

第三個理財概念:

“理財三句話”

理財走不出三句話,如果每句話都能吃透,並且完全執行,那麼,打工一族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戶甲的出身——難民,一無所有。到加拿大學經濟學也是拿著獎學金,家裡七兄弟姐妹,沒有錢送客戶甲們上大學,上大學後,從來沒問家裡拿過錢。畢業後打工,但客戶甲堅持“理財三句話”原則,用經濟學學到的學問,用到日常生活裡,一步步走下去。現在20年後,客戶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萬多的收入,也算是半個富有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在這公開這秘密。以前這些重要的理財概念,課程裡面都有教。

再舉一些例項給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到13歲時,當他有了3千塊,他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比爾·蓋茨還有錢。

學員有時候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答:其實現在要銀行裡面,它們提供很多理財產品:基金,外幣,QDII。 這些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風險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報率其實也不難。當然,假如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你自己是瞎摸,你會虧掉很多錢。但你有兩個途徑:

(1) 花點錢去學。

(2)你自己沒時間,那麼可以去找專業的理財師。

找專業理財師,要分辨他們的專業資格,你可以參考幾個條件:

(1) 已經考取了的理財規劃師認證:中國註冊理財規劃師(CFP),全名是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2005年已經在北京舉行公開考試,現在很多銀行的從業人員都在考。合格率偏低,暫時銀行裡面有資格的人也不多。

(2) 有10年以上的理財經驗。但其它有興趣想多認識理財學問的,可以參加公開課程,費用只是幾百元一節。參加學習的費用,是“投資”行為,並沒有“花出去”,以後還是歸你自己,學過以後,就不會“小錢精明,大錢糊塗”了。

一般人錯誤的理財觀念:

掙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認為,甲收入每月1。5萬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應該比乙富有,這觀念在社會上很普遍。但這是錯的觀念,錯得很離譜。錯在哪裡?富有的定義,並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財富。請看例子:

美國人每月工資高中國二、三倍,照一般的觀念看,一般的美國人應比中國人富有。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般美國人都有幾張信用卡,他們喜歡消費,每月不單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債。在美國,理財規劃師的理財講座,一般時間花在講“如何減少你的債務”。

一般美國人,銀行的儲蓄都不夠美金幾千元。在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中國人善於儲蓄,一般人在銀行都有存款,超過十幾萬元的,人數還不少。

所以,不要以為老美每月掙錢多就富有。其實,一般老美的白領比中國人的白領窮得多。當然,在北京見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國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國白領,有錢人佔多數。

中國的中層白領,比美國的白領富有。請記住:富有不是比較每月工資,而是比較“剩下儲蓄在銀行裡的存款”,以這個定義來講,中國人中層白領在銀行的存款,遠比美國中層白領高。

還有一個例子:

一般人以為臺灣人工資平均高出內地一倍,他們自然比我們富有,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去過臺灣的朋友都知道,臺灣地鐵單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臺灣午飯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臺灣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臺灣人每月掙15000元,減去房租6500元,交通費1000元,吃飯300元,交稅1500元,一點點娛樂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級工程師,每月工資8000元,減去交稅1000元,減去房租1500元,交通費300元,吃飯1000元,娛樂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請問:是臺灣人每月工資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還是北京工程師,每月工資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已經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請看《財富》雜誌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調查報告,他們調查手頭上持有“現金100萬美元存款的人”,在亞洲區有多少人擁有這種財富。

答案是:香港4萬人,臺灣8萬人,日本12萬,中國30萬。中國每年增長率遠遠超出其他亞洲國家。所以人們不會覺得奇怪,外資銀行到北京開業,老是在推廣“理財服務”,因為中國這個地方,正是比較欠缺這一塊的知識。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亞洲際上 2008-06-25

可以吧,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最低認購金額,300塊錢還不如買股票呢,現在1塊2塊的都有了,基金我敢說你一年連10塊錢都掙不了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38q38 2008-06-25

定投基金。。 每月300塊。。 一年下來投3000賺200差不多了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小小程妖精 2008-06-25

300元買基金,賺也沒有賺頭,不如買100股股票,說不定還能翻幾番呢。

準備買基金,300元可以嗎?yyffang 2008-06-25

定投下限是200,有點象零存整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