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71421283542495663 Up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11-09

人生七年 71421283542495663 Up青檸姑娘17 2022-07-15

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歲月蹉跎。是悔恨感慨,還是遙想當年風華正茂。年華終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將繼續。

本片綜合了被訪者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及56歲多年的訪問精華。也許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環境不同,會塑造出不同的人,但是人生,就是那樣。

Nicolas。

1964 (7歲)有兩個弟弟,其中一名失聰。農場長大,上的鄉村小學。

1970 (14歲)寄宿學校上學,村裡除了他和弟弟,沒有其他孩子。出過國。

1977 (21歲)牛津大學讀大二,物理專業。

1984 (28歲)24歲時娶了牛津同學為妻。移民至美國。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助理,研究核融合,年薪3萬美元。

1991 (35歲)威斯康辛大學副教授。感情已不合,雙方都有離婚打算。兒子1歲。

1998(42歲)全職教授,兼管理工作。父親腿腳不好,農場動物變賣。失聰弟弟成為新聞編輯,並已結婚。

2005 (49歲)放棄了研究多年的課題。6年前離婚,當時兒子10歲。現有新妻子,教育系副教授,有一孩一孫。

2012 (56歲)與劇集中的Suzie自40歲起一直有通訊來往。父母身體不好,不想多談。仍會返回英國看望兩個弟弟及父母。

2019 (63歲)患上喉癌,父親去世。

Bruce。

1964 (7歲)父母離婚,父親遠在辛巴威,獨自生活於私立寄宿學校。想做傳教士。

1970 (14歲)與繼父一起生活,有時能見到生父。出過國。

1977 (21歲)牛津大學最後一年,學數學。大學之前花7個月再殘疾人學校義務教書,2個月義務清汙。

1984 (28歲)之前在保險公司短暫工作,現在倫敦東區教移民學生。住在政府救濟房中。

1991 (35歲)在倫敦和孟加拉輪流教書。未婚。父親在自己32歲時去世,父親退休後返回英國,有時回去看望。住在孟加拉簡陋宿舍中。

1998(42歲)重新回到倫敦東區某女子學院教書。1997年結婚,妻子在同一學校教書。

2005 (49歲)兩男孩。換了新學校教書。5年前搬來新校附近居住。

2012 (56歲)工作依舊,兩兒子仍不到大學年齡。

2019 (63歲)兩兒子分別為19歲和17歲。職業生涯已基本結束,仍在妻子所在學院帶一些課,妻子在工作方面一直比較成功。體重過重,對未來可能的疾病較恐懼。坦誠家庭生活讓自己35歲時的理想重心發生了轉移。

Tony。

1964 (7歲)生活在倫敦東區。

1970 (14歲)公立學校,課餘都呆在賽馬場做騎師,畢業直接留下工作。出過國。

1977 (21歲)15歲輟學。只參加過三次賽馬比賽,最終沒有成為騎師。在學開出租車。週末在賭狗場幫忙收錢。

1984 (28歲)25歲時父母雙亡。一直在開出租,已做了6年臨時演員。結婚物件是一名酒吧兼職女招待。大兒子6歲半,二女兒2歲半,老三馬上出生。

1991 (35歲)夫妻雙方都認為未來可能會因為第三者而分開。住在倫敦北區。7年前拍攝時懷的老三流產了,後來又懷了三女兒。妻子開白班出租,自己開晚班。母親離世,父親同年離世。與小舅開過酒吧,一年後關閉

1998(42歲)1993年搬家至艾塞克斯。參與電視臺劇來集補貼家用。三娃,大兒子拋光工人,二女兒中學,小女兒不喜學習已離校。被妻子捉姦過,後原諒。

2005 (49歲)賣掉倫敦的房子,換了西班牙的度假屋。夫妻二人仍在倫敦開出租,但車已賣掉,每次都是租車開。大兒子仍是拋光工,二女兒因初戀受傷很深,並生下了男方的娃,小女兒在郵局工作。已是三個娃的爺爺了。在節目中說“5年內經濟就會瓦解”。

2012 (56歲)因全球經濟危機,之前對西班牙生意及生活的設想泡湯。三個孩子的工作等均未變,二女兒的情傷問題依舊,二女兒所生的孫女在自己身邊照看。年輕時賭博的賽狗場,已變為2012年倫敦奧運主體育館。

2019 (63歲)賣掉西班牙房產,回籠資金返回到英國。抱怨Uber對計程車行業的影響,自己收入減少1/3以上。有6個孫輩,其中3個是小女兒的,二女兒的女兒已在酒吧工作。二女兒精神問題依舊。受家族病深靜脈血栓困擾。

Paul。

1964 (7歲)生活在慈善兒童之家。

1970 (14歲)父母離婚,8歲隨父親搬至墨爾本。

1977 (21歲)墨爾本做水泥工學徒。父親再婚。第一次見到母親的面。7歲至今第一次見到Simon。

1984 (28歲)23歲結婚,妻子兼職理髮師。生活在墨爾本郊區,曾變賣財產穿行澳大利亞旅行。包工頭生意沒做長久,後在建築業換過幾份工作。有一兒一女。

1991 (35歲)居澳大利亞墨爾本郊區。一兒一女。

1998(42歲)剛慶祝完結婚20週年。在塑膠廠負責安裝工業標牌。小兒子在學校生活中不如意。

2005 (49歲)一直在塑膠廠工作。妻子之前一直當理髮師,現換去養老院做醫療師。大女兒在大學學考古,成績不錯。小兒子是汽車修理工,有讀寫障礙症。有兩孫輩。完成過馬拉松。

2012 (56歲)妻子在養老機構服務,自己則給這家機構做維護。小兒子已有5名子女,最小的剛1歲,最大的9歲。大女兒在溫室農場工作。

2019 (63歲)大兒子又添一孩子(共6個孫輩),小女兒在小學任教,找到了另一半。父親4年前去世。

Simon。

1964 (7歲)生活在慈善兒童之家。

1970 (14歲)去年母親才將其從兒童之家接走。父親完全不出現在其生活中。未曾出國。

1977 (21歲)倫敦香腸公司冷庫工作。與媽媽(重度抑鬱)關係已轉為融洽。7歲至今第一次見到Paul。

1984 (28歲)一直在香腸冷庫工作。倫敦南部公租房居住。

1991 (35歲)31歲結婚生子,五娃。三男兩女。35歲離婚。34歲時母親癌症去世。

1998(42歲)42歲再婚,女方一女,後有一共同的兒子。換過大量工作,包括空運公司剷車司機。

2005 (49歲)原配5孩中有3個會來看望他。有兩孫,其一在自己身邊。倫敦機場搬運工作(離孩子學校近)。夫妻參加了領養培訓,會有各地的孩子到家中接受撫養。

2012 (56歲)小兒子18歲了,之前撫養的備地孩子有時會回來看望他們夫妻倆(累計撫養超過50人)。

2019 (63歲)撫養累積超過130人。去年為妻子舉辦了盛大的生日聚會,得以將全家人聚在一起,已有10個孫輩。

John。

1964 (7歲)肯辛頓早教學校。

1970 (14歲)考上西敏寄宿學校。9歲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外出工作。出過國。

1977 (21歲)在牛津大學教會學院學法律的最後一年。

1984 (28歲)本集拒絕接受採訪,未現身。已訂婚。最高法院大臣部的成功律師,符合21歲時自身的設想。

1991 (35歲)高等法院經濟法出庭律師。娶了保加利亞前大使的女兒。發起保加利亞基金,投身慈善。得知曾曾祖父是保加利亞第一任首相。

1998(42歲)成為QC王室律師。決定不參與本集節目。

2005 (49歲)仍為王室律師。35歲起節目播出帶來的關注對其慈善事業幫助很大。

2012 (56歲)透露自己有兩個四五歲時就認識的老朋友,現在已經是英國部長,感覺自己的成就有些尷尬。認為自己最大的幸運是有好的工作夥伴,以及婚姻幸福。

2019 (63歲)沒有介紹新變化。

Andrew。

1964 (7歲)肯辛頓早教學校。

1970 (14歲)所上學校與7年前採訪時自身的預期一致。出過國。

1977 (21歲)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法律的最後一年。

1984 (28歲)企業律師。26歲結婚,妻子家庭經濟背景不如Andrew,職業為全職秘書。工作日住在倫敦公寓,週末在Sussex鄉下。

1991 (35歲)所在律所合夥人(企業併購)。兩個孩子。居倫敦溫布林登。

1998(42歲)妻子成為全職太太。孩子上寄宿學校。

2005 (49歲)跳槽至一工業用氣公司。大兒子紐卡斯爾大學讀大一,小兒子在寄宿學校。

2012 (56歲)所在公司被兼併,幸運保留了工作。大兒子在倫敦金融區工作,小兒子剛聖安德魯斯大學畢業,準備讀研。妻子仍是全職太太。

2019 (63歲)母親三年前去世。

Charles。

1964 (7歲)肯辛頓早教學校。

1970 (14歲)所上學校與7年前採訪時自身的預期一致。出過國。

1977 (21歲)在Durham大學,沒上牛津。

1984 (28歲)本集拒絕接受採訪,未現身。BBC助理製片人。

1991 (35歲)1990年結婚。不願再上節目。

1998(42歲)現為英國Channel4的科學紀錄片編輯。不願再上節目。

2005 (49歲)/

2012 (56歲)/

2019 (63歲)/

Peter。

1964 (7歲)生活在利物浦郊區。

1970 (14歲)利物浦綜合學校上學。與Neil是好友。

1977 (21歲)與Neil仍是好友。倫敦大學最後一年學歷史。提到Neil的教師父母對Neil造成的壓力

1984 (28歲)24歲時結婚,與妻子在師範學院相識。在綜合學校教書,妻子在繼續教育學院工作。

1991 (35歲)/

1998(42歲)/

2005 (49歲)/

2012 (56歲)重返劇集,表示28歲後退出是因為輿論將其描述為共產主義憤青,還有其餘惡意打擊他的人。一直在玩樂隊,近兩三年發展很不錯,獲得過鄉村音樂獎。再婚,兒子19歲,大一,女兒16歲,初中即將畢業。28歲後不久即離開教職,後修讀法律,成為公務員,妻子也是公務員。

2019 (63歲)兩人組合的樂隊仍在繼續。3年前母親去世(80多歲 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樂隊前夥伴同年去世。兒子搬出去住了,女兒同住,在倫敦讀碩士。

Neil。

1964 (7歲)生活在利物浦郊區。父母都是教師。

1970 (14歲)利物浦綜合學校上學。出過國。

1977 (21歲)申請牛津未果。在利物浦讀了一年綜合大學後離開。倫敦工地搬磚。

1984 (28歲)過去三年沒有工作,經常在英國國內旅行遊走。靠政府救濟生活。不擔心自己的精神問題,但有時會去看醫生。

1991 (35歲)上集過後很多人給其寫信。現居英國北部某島嶼的政府救濟房中,靠政府救濟金過活。參與島上的話劇團,曾導演過,後被否決。正籌劃專業巡演公司。

1998(42歲)兩年前當選為自由民主黨的地區議員。為劇集中的Bruce成為好友,為其證婚,並在重返倫敦議會工作之前的。休整中住在 Bruce家中。尚未結婚。感覺身體狀況前所未有的好。

2005 (49歲)從倫敦搬至英國西北,作為該地區議員。與Bruce聯絡很少。每週固定一天做義工。父親5年前去世,修復與母親的關係。

2012 (56歲)以教友身份做牧師。仍是孤家寡人,幾段戀愛關係並不持續。

2019 (63歲)已婚,愉快相處4年,後發生變故,但現在已不怎麼相見。今年見了幾次,為求和解,但無果。英國居住,但在法國買了房子。在郡議會的收入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開銷。感覺自己身體很不錯。坦誠在遇到現任妻子前,與一名澳大利亞女子相互愛戀,且是唯一真愛。

Jackie。

1964 (7歲)無背景介紹。

1970 (14歲)綜合學校上學。未曾出國。

1977 (21歲)畢業後在一家澳大利亞銀行工作,已三年半了。先是話務打字員,後做櫃檯。

1984 (28歲)19歲結婚,丈夫是油漆匠。在城中保險公司工作。決定不要孩子。

1991 (35歲)已離婚,有一子。30歲時母親去世。

1998(42歲)與一蘇格蘭人相遇,又生兩子,後又分開,住過7個月臨時住所,現居格拉斯哥附近,帶三個娃,婆婆承擔很大一部分孩子撫養費。患風溼差點殘疾,工作終止。

2005 (49歲)仍與第二個男人生活在蘇格蘭地區。婆婆仍負擔部分生活開銷。

2012 (56歲)分手後的前夫罹患四期癌症。婆婆也患癌。自己的繼母、姐姐、妹妹均已離世。大兒子餐廳助理廚師,二兒子(不滿20歲)超市警衛,小兒子(18歲)準備報考醫務兵。孫女出生之際,前夫因車禍去世。救濟金政策縮緊,財務受到影響(時任首相卡麥隆)。過去5年有嘗試再找另一半。

2019 (63歲)二孫女一孫子。父親患上老年痴呆,已停掉藥物。講述了前夫車禍去世時自己與孩子的艱難應對,肇事者四年半才被定罪,自己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孩子每人得到約3000磅補償。與自己的一個妹妹在海邊城市同住。近十年一直在領政府傷殘金,每週40磅,但遭到削減。

Lynn。

1964 (7歲)無背景介紹。

1970 (14歲)文法學校上學。未曾出國。

1977 (21歲)19歲結婚,兩個女兒。倫敦東區移動圖書館工作。

1984 (28歲)19歲結婚,丈夫郵局工作,兩個女兒。

1991 (35歲)35歲時父母接連去世。患有顱內靜脈畸形。

1998(42歲)工作調動,仍在其他兒童圖書館工作。

2005 (49歲)工作與7年前相同,但更針對殘障兒童。丈夫覺得私生活受到嚴重干擾而未在節目中露面。夫妻感情很好。大女兒是公司的安裝協調員,小女兒是飾品採購員,有一外孫。病情依舊。覺得多年經歷非常值得。

2012 (56歲)過去十多年圖書館一直縮編,所在部門被撤銷,失去工作,開始領取退休金,現在是教區理事長。同有3個外孫,最大的女兒讀高中,最小的女兒兩歲。大女兒工作未變,小女兒因生育被解僱,現為兒童照料員。

2019 (63歲)5年前去世,卻一直沒有告訴家人病情,直到去世兩天前才得知。為紀念其30年來的付出,所在社群教會小學的新建兒童圖書館以其名字命名。

Sue。

1964 (7歲)無背景介紹。

1970 (14歲)綜合學校上學。出過國。

1977 (21歲)單身,旅遊公司做團隊遊。

1984 (28歲)24歲結婚,兒子兩歲,丈夫是煤氣維修工,在東倫敦的公租房居住。

1991 (35歲)剛離婚,小女兒僅兩歲,獨自撫養兩個孩子。

1998(42歲)倫敦大學法律系的辦公室工作。

2005 (49歲)從倫敦東區搬出。一直與七年前認識的男子交往,共同買了房子,有結婚準備。大兒子沒上大學,現從事電腦行業。仍在大學工作,課程主任,地點轉至倫敦市中心。

2012 (56歲)已與之前男子交往14年,仍未再婚。此時父親80歲,母親78歲。小女兒與自己一起住,大兒子在外租房。仍在大學擔任課程統籌。

2019 (63歲)仍在交往,未正式再婚。工作未變,預計66歲退休。兩個孩子均單身。父母健在。

Suzie。

1964 (7歲)在女子時尚學校學習。

1970 (14歲)父母離異。所上學校與7年前採訪時自身的預期一致。生活於蘇格蘭,父親擁有4000英畝地。

1977 (21歲)16歲輟學,在巴黎讀了秘書學校,隨後上班,在倫敦待了7年。

1984 (28歲)22歲時結婚,定居英國巴斯,丈夫是律所合夥人。25歲時第二個兒子出生,同年父親去世。

1991 (35歲)懷過第三個兒子,但特意流產掉,新生一女兒。丈夫由合夥人退出,自己開了公司,業務為舊樓翻新。母親剛確診肺癌,手術後仍在住院中。

1998(42歲)生下第一個娃後的15年,一直在家帶孩子。

2005 (49歲)大兒子倫敦工作,二兒子在家工作,小女兒在考高中。與過去和解,第一次感覺到對自己滿意。

2012 (56歲)與劇集中的Nicolas自40歲起一直有通訊來往。大兒子和小女兒上了大學。50歲時曾決定不再參與節目錄制。

2019 (63歲)決定不參與本集錄制。

1。 父母的婚姻以及與孩子的感情,真的非常重要。看看那兩個小時候在孤兒院長大的男孩就知道,他們一生都在彌補自己童年的傷痛,情感上的傷害導致不自信,而且沒有良好的教導也導致他們沒有人生目標,性格懶散,只能做些粗活。而Tony小時候看大家都覺得是個小混混,後來卻擁有了普通人眼裡非常優渥的生活,我認為這和他與父母的良好感情是分不開的。還有Suzie後來在倫敦大學當行政管理的那個女孩,她也提到父母幫助她很多。

2。 教育改變人生。教育太重要了,每個人都或早或晚地認識到這個道理。只是有的人剛出生就瞭解了,有的人用一生吃盡苦頭才懂得。正是因為過於重要,反而沒什麼好講的了。我會努力的。

3。 伴侶十分重要,直接關係到人生的幸福與否。說實話,我之前是抱著幼稚的態度在對待戀愛與婚姻的。不是說我不認真,而是我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個十分嚴肅乃至影響到整個人生的大事。我以為喜歡就要在一起,在一起就能幸福,真的很幼稚。大家都贊同保羅要不是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妻子,他無法如此幸福。而且伴侶影響的不止是夫妻之間,更與下一代的未來息息相關。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居然現在才認識到。婚姻絕不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很嚴肅,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課題。本來我是認為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不快樂分手離婚也是很正常的,但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認為還是要慎重地考慮進入婚姻這件事情,我並不想離婚,因為你根本無法預計它對下一代的影響有多大。

4。 在童年時期,給孩子愛、關懷與教導。我只能說,看完這部記錄片以後,我對親自教導孩子,陪伴他渡過童年時期的想法進一步加深了。因為孩子的童年對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而這段日子又是那麼短暫。我希望我自己能在準備好了的階段再迎接他的到來,我希望我能給他最好的愛與教育,我希望我會是他的依靠與港灣,是最好的媽媽。同樣地,我也不想驕縱他,從前我一直認為需要給予無條件的愛,當然我仍然這麼認為,但是,我要求我的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與品格,他會受益終身的。

5。 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這是Bruce說的一句話。我非常理解他,因為他童年的不幸,他一生都沒有自信,被這個問題困住了。而對於女孩們來說,尤其是這樣。這部片子裡的女孩們生活幸福與否,都與她們的婚姻情況有直接關聯。感覺女生們在感情中真的投入太多了,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愛自己,愛生活,把幸福掌控在自己的手裡。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遇到救世主,像Sue的丈夫、Paul的妻子,把你從生活的深淵裡拯救出來,我想我們應該做能給自己能量的人,比如Paul的妻子我相信她選擇誰都會生活得很好,我希望我是自己生活裡的太陽。

6。 自律是非常優秀的品質,而懶惰十分不可取。我想誰都能看出來,裡面的主人公擁有的生活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就的。我們以為的貴族John其實父親9歲去世,母親獨自工作撫養孩子長大,他上牛津是靠他自己努力拿到的獎學金。西蒙讓我印象很深刻,21up裡他說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的,他只是需要一點火花。說實話當時我就感覺不妙,我彷彿看見了我自己,一個懶惰還滿是藉口的傻瓜。我充分意識到,童年的一些壞習慣——先看電視再做作業等,給我人生非常大的影響。我的確是過於懶惰,我需要不斷鞭策自己往前走。幸好,我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了,也正在改正。我還年輕,還有機會不像西蒙一樣等到六十三歲才來懊悔。我希望我成為一個勤奮的人,這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這並不是一種人生選擇,懶惰與勤勞,我想是有對錯之分的。

7。 體型很重要,健康更重要。Nick得了喉癌,真的很讓我傷心。他很完美,我非常愛他,不是因為他所謂逆襲,而是因為他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人。他是第一個指出這部紀錄片很有價值的畫中人。我一開始非常詫異,像John這樣背景優渥有思想的人,應該能理解這樣一部記錄片意義有多大。可是他沒有,連他也不能跳脫出自己的侷限,也許的確只有Nick這樣有大愛的教授始終想的是為全人類做貢獻,與學生們分享,才能有這樣的了不起的想法。

《人生七年》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它的靈感來源於一句耶穌會格言——“給我一個七歲的孩子,我可以看到他成年後的樣子。(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類似於中文的“七歲看老”。

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不管是工作事業,還是家庭婚姻,人生的成長都有非常決定性的關鍵時刻,而這些關鍵時刻總是關係到整個人生的幸福與否。人生七年,我正處在人生第3個七年。在現在這個成長階段,我要多讀書,因為人首先知道自己是誰,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在這裡,《人生七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他們的一些生活經歷中接觸到婚姻、家庭、生活、工作等等各方面的一些為人處事。我很慶幸自己在一個這樣的時代,也期望未來能給我一份美好的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