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高產種植技巧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3-01-09

土豆高產種植技巧生活寶典17 2022-11-03

土豆高產種植的方法是什麼?這是土豆種植戶都想問的問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選地 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鬆,透氣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有排灌設施的土壤,前茬作物無茄科作物或馬鈴薯參與輪作的土壤。

二、整地、施肥 播前要進行滅茬、深耕,耕深應達20釐米。結合翻地應施入腐熟的有機肥2000千克/畝。根據當地的土壤情況施入20千克以上的複合肥氮、磷、鉀的比例為1:0。5:2以滿足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

三、催芽 播種前30-40天進行催芽,先將種薯出窖,嚴格挑選種薯,去除爛薯。將種薯攤晾在散射光下,保持15-20℃,直接催出短壯芽後,進行播種,無論是整塊播種,還是切塊播種,都要進行播種前催芽,從而保證全苗,促進早熟,增產增收。

四、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指土壤10釐米深處地溫達到7-8℃時播種。

1、提倡用小整薯播種,增加結薯個數,達到高產。

2、切薯 切塊不能太小,一般應在30克左右,分好頂芽,充分發揮頂芽優勢。做好切刀消毒,應準備好2-3把刀,放在75%酒精或0。2%高錳酸鉀的消毒液中,切到病種薯時,換用已消毒的刀,以減少病害的傳播。

3、拌種 用草木灰加百菌清等殺菌劑進行拌種,促使切塊的的刀口儘快的癒合,減少爛種,增加鉀素,防病害。

4、播種 根據種薯大小、土地的溫度和溼度、土地的質地等多種因素確定,一般播深10釐米左右,覆土後鎮壓,土層厚度在15釐米以下。

5、密度 根據品種型別、自然條件、播種方式等因素確定,一般以4500-5000株/畝為宜。

6、防蟲 播種時撒入地蟲殺淨顆粒劑4千克/畝,防治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

7、苗前除草 可用都爾或乙草胺150毫升/畝。播後一週內噴施。

五、田間管理

1、及時中耕培土 第一次中耕培土應在播種後30天左右進行,以鬆土為主,必要時結合追肥同時進行。第二次待苗高達15-20釐米時進行。

2、覆膜馬鈴薯。出苗後,及時破膜放苗,並用土將破膜處封好,苗高10釐米時將膜去掉,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除草、疏鬆土壤為主,並向苗根培少量土。

3、及時灌排水。

4、控制植株徒長

1透過栽培措施控制,可適當減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用量。

2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 多效唑。

5、病蟲防治 防治蚜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可用虎嘯等藥劑噴霧;防治早、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可交替用大生100克/畝,防毒礬100克/畝。

6、適時收穫 根據生長情況和市場需求與產值、天氣情況適時收穫,收穫後要防止陽光長時間照射而變綠。

荷蘭15脫毒土豆,平均單個重0。5斤,畝產量可達5000多斤。

土豆栽培兩新法 土豆地膜覆蓋栽培:覆蓋地膜後,不僅可使土壤壟面保持溼潤,節約用水,同時還可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土豆生長髮育。據試驗,覆蓋地膜栽培的土豆塊莖膨大早、生長快,不僅可以縮短生育期,提早上市,而且還可提高薯塊的商品率。具體做法:採取寬壟雙行栽培,壟寬1。5米,雙行錯窩播種,播種後及時覆蓋地膜,出苗後破膜引苗,防止溫度過高而燒苗。

土豆抱窩栽培:土豆抱窩栽培即是利用土豆的頂端優勢,用小整薯育苗,然後移栽,或者先讓薯塊長出大芽短而粗壯的芽,然後播種深栽種,淺蓋土,出苗後及時澆水並進行多次培土,適當推遲收穫期。採用這種栽培法可使植株匍匐莖及塊莖數目大大增多,從而提高產量。

土豆收穫注意事項

1。收穫後的馬鈴薯要及時裝袋運走,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發病的薯秧遮蓋,或不加遮蓋而日曬,否則易造成馬鈴薯堆內發熱腐爛和外部薯皮變綠。

2。起收要有秩序,一般先起收種薯,然後再起收商品薯。嚴格區分裝袋,分開放置,避免混雜。

3。裝車要輕裝輕卸,避免薯皮大量擦傷或塊莖擠壓開裂。

土豆高產栽培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施肥整地

1。地塊選擇:

要使馬鈴薯獲得優質豐產,選擇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土壤十分重要,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應該滿足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進行栽培。二是選擇三年內沒栽培過馬鈴薯、蕃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的地塊,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前茬最好為豆科、十字花科、禾穀類等作物,如以大豆、油菜、蔥、大蒜作為前茬作物,還可有效防止細菌性青枯病的危害。

2。整地施肥:

早春保護地馬鈴高產栽培提倡測土配方施肥,選擇地塊中不同的五個點,按20釐米深度均勻取土。然後,將採得的各點土樣裝入布袋內混合均勻,並標明取樣地點、日期及分析等有關內容,送到當地土肥站進行土樣化驗。根據化驗結果和目標產量,再結合馬鈴薯的需肥規律,對地塊進行合理施肥。

肥料的施用量與土壤型別及肥力有著較大關係,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每畝施肥總量為土雜肥3500-4500千克,含鉀量20%左右的三元複合肥100~150千克,生物有機肥100千克。保護地栽培馬鈴薯,一般將所需肥料分兩次撒sa三聲施,一次在耕地前做基肥撒施,另一次在播種時做種肥撒施,生長期間一般不再追肥。

肥料準備好後,在立冬前就要對地進行深耕,耕前將土雜肥一次性撒施、三元複合肥和生物有機肥分別撒施畝用量的一半。然後深耕30釐米左右,使土壤凍垡fa、風化,減少越冬害蟲。

二、建棚和扣棚

早春保護地馬鈴薯種植技術多采用拱棚三模栽培方式,一般6壟三聲long、8壟或10壟為一拱棚。接下來我們以10壟大拱棚為例,簡單介紹一下搭建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棚體最好為南北走向,東西排列。棚底寬9~10米,棚中央水泥立柱高2~2。5米,間距1。8~2米,兩側肩高1。2~1。5米,竹竿對梢shao搭接折成弧形做拱架,並用鐵絲固定在水泥柱上。在拱架拐彎處,最好用布料將其纏繞,以防戳破薄膜。

拱棚應該在馬鈴薯播種前15-20天建造完畢並扣上棚膜,以利於土壤化凍,提高地溫。

扣膜:大棚棚膜多選擇厚度0。06—0。12毫米的無滴膜,通常採用三幅式覆膜,頂膜與裙膜交接處要重疊20-30釐米,將頂膜壓在裙膜外面,裙膜著地部分要用泥土封壓,兩個拱架之間壓膜線拉緊並固定,大棚棚膜覆蓋時應選擇無風天氣進行,以免風吹,不利於蓋膜或撕破棚膜。

大棚建好了,我們再來看看二膜在搭建時有哪些注意事項。二膜最好選用厚度約為0。03~0。04毫米的聚乙稀薄膜,在距離大棚頂膜40釐米左右,中間立柱與兩邊立柱之間每隔2米拉上繩子,上面平鋪薄膜,介面處用夾子固定,最好不要留空隙,以免散發熱量,降低保溫效果。這樣就形成“暖殼膽”式的“棚中棚”。二膜不用時可用塑膠繩將其固定在中間立柱的橫向竹杆上。

三、種薯選擇與處理

1、品種選擇:

早春馬鈴薯一般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高產、優質、抗病的早熟品種,像費烏瑞它的脫毒g2、g3種薯,又叫魯引1號、荷蘭7號、荷蘭15號等,脫毒種薯一定要選擇經過認證的,堅決杜絕把商品薯當做種薯栽培。

一般早春馬鈴薯的種薯由於經過長時間窖藏,體內溫度較低,生理機能受到抑制,使種薯處於休眠狀態。如果出窖立即催芽播種san,往往出苗緩慢而且不整齊,影響產量。所以,在播種前應進行種薯處理,打破休眠,以利提早出苗。

2、曬種

種薯處理的方法很多,曬種醒薯、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每畝需要準備種署150千克,選擇晴天,將挑選好的種薯放置於溫度12-15℃的陽光下,進行預醒,促使馬鈴薯解除休眠期。曬種期間每天翻動一次,使種薯均勻見光,在翻動的過程中剔除種薯中、薯形異常的混雜種薯,如爛薯、變軟黑腐的病薯、畸形薯、老齡薯、芽眼壞死、凍傷薯等。曬種2~3天,就可以根據薯塊大小進行切塊催芽了。

3、種薯催芽

播種前催芽是馬鈴薯春季提早上市的重要措施,它不僅可以促進馬鈴薯早出苗,還可以把馬鈴薯的生育期提早7~10天,有利於避開高溫和蚜蟲危害,是春季種薯生產的關鍵技術。催芽時間一般在當地馬鈴薯適宜播種期前25天左右進行。催芽的方法有切塊催芽和整薯催芽。切塊催芽因為打破了種薯塊莖的頂端優勢,切塊後各切塊上的芽眼得到了相似的養分條件,萌芽速度快,大小也較一致。同時切塊也是淘汰病薯的過程,不但能使幼芽髮根快,而且出苗早而齊,有利於高產,因此在生產中被廣泛使用,這裡我們主要學習切塊催芽技術。

1切塊:切塊的時間,以催芽前1~2天為宜,若過早,切塊失水多或引起爛種。

2刀具消毒:切塊使用的刀具需要一人準備兩把,輪流使用,並在切塊前放入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進行消毒。

3切塊的方法:由於馬鈴薯的尾芽成株後的產量很低,僅是頂芽或側芽的三分之一。因此馬鈴薯高產栽培切塊時,要將尾芽切除,一般50克以下的種薯可整薯播種,僅切掉尾芽即可;50~100克的種薯,切掉尾芽後縱向一切兩瓣,100~150克的種薯,先將尾部切下三分之一,然後再從頂芽劈開,這樣就切成3塊。150克以上的種薯,從尾部根據芽眼多少,依芽眼沿縱斜方向將種薯斜切成立體三角形的若干小塊。切口離芽眼要近,這樣可 *** 早發芽,利於早出苗。

當用一把刀切塊時,另一把刀要浸泡於消毒液中消毒,並且每切完一個種薯換一次刀。當切到病、爛薯時,需要馬上停下來,把刀侵入配置好的消毒液中進行第二次消毒,然後換用另外一把刀再切,以防止切塊過程中傳播病害。

切塊大小要均勻一致,一般每塊25~30克,並且每塊至少保留一個健全的芽眼。

切好的種塊攤在背風向陽處,晾乾切口明水,以促使傷口癒合。為避免薯塊刀口感染病菌,同時預防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蟲的侵害,最好進行藥劑拌種。

土豆栽培方法

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對連作反應很敏感,生產上一定要避免連作。如果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馬鈴薯,不但引起病害嚴重,如青枯病等,而且引起土壤養分失調,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使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產量低,品質差。馬鈴薯與玉米、小麥等植物輪作增產效果較好。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鬆肥沃的土壤。因此,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耕層深厚、疏鬆的砂壤土。前作收穫後,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後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要視地勢、土壤水分而定。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可作寬畦,地勢低,排水不良的則要作窄畦或高畦。

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生長期中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馬鈴薯的基肥要佔總用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有肥機為主,配合磷、鉀肥。一般畝施有肥機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基肥應結合作畦或挖穴施於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於植株吸收和疏鬆結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尿20-30擔,或氮素化肥5-8公斤作種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齊,促苗健壯生長。

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要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在日平均溫度15-25℃條件下。而適於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多數是收了晚稻或中稻以後種植。秋薯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種為好,冬薯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宜。

合理密植:

構成馬鈴薯的產量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是由單株結薯數字與單薯重確定的。而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之間是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與栽植密度存在著一定依存關係。在一定密度的範圍內,群體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與個體產量兩個相矛盾因素協調統一。如果密度小時,雖然單株發育好,產量高,但由於單位面積內總株數小,結薯較少,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總株數多,但單薯重很低,同樣產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從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6000株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田間管理:

一查苗補苗

馬鈴薯出齊後,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是:播種時鈄多餘的薯塊密植于田間地頭,用來補苗。補苗時,缺穴中如有病爛薯,要先將病薯和其周圍土挖掉再補苗。土壤乾旱時,應挖穴澆水且結合施用少量肥料後栽苗,以減少緩苗時間,儘快恢復生長。如果沒有備用苗,可從田間出苗的壟行間,選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塊基部掰下多餘的苗,進行移植補苗。

二中耕培土

中耕鬆土,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通氣,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結,應進行鬆土,以利出苗。齊苗後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釐米,並結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後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並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釐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三追肥

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出苗後,要及早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現蕾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視植株長勢長相而定。開花以後,一般不再施肥,若後期表現脫肥早衰現象,可用磷鉀或結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

四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後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早用波爾多液或瑞毒黴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較難,防治方法主要透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

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可用藥劑或人工捕殺等措施防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