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頌 濟慈第三節是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呢?

  • 作者:由 似水。流年 發表于 寵物
  • 2023-01-14

秋頌 濟慈第三節是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呢?匿名使用者2013.11.30 回答

秋頌》賞析

王佐良

《秋頌》被不少評論者認為是幾首頌歌裡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題是秋季的溫暖和豐碩。人皆頌春天的美麗,而濟慈則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愛。1819年9月一個星期天,詩人漫遊鄉野,感到空氣清爽,收割過的田地顯得特別溫暖,邊走邊吟,回來就寫成此詩。

詩的第一節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點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第二節寫人在秋天勞動、休息、榨果釀酒的快樂。第三節寫秋天的各種聲音,詩的音樂美髮揮無遺。這樣,從秋景、秋收,寫到秋聲,詩本身也像秋天一樣豐滿了。

這新詩段的疊音重奏,正好可以拿來寫秋天的豐足。《秋頌》寫於1819年9月19日左右。9月21日濟慈在給雷諾茲的信裡說:

這季節太美了――空氣多好!有一種適度的冷勁。真的是,不開玩笑,貞淨的天氣――戴安娜(貞操之神――編者)般的天空。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喜歡殘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種冷冷的綠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殘梗的田野給人以溫暖感,就像有些繪畫給人以溫暖感一樣。這一點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時給了我強烈印象,於是我寫了一首詩。

所謂貞淨的天氣和戴安娜般的天空,就是沒有男女間愛情的境界。濟慈這位多情種子暫時忘掉了以範妮?勃朗為代表的眾多美人,走在殘梗散碎的金色田野裡,得到了溫暖和靈感。這個頌歌在濟慈作品裡是不同一般的,沒有美女,沒有愛情,沒有哀愁的傾訴,也沒有任何神話人物,只有秋天景物的描寫――一切具體,實在,詩人控制住了所有細節,也控制住了自己,不讓不相干的閒話、感慨進入詩篇。這也是一種純潔,一種貞淨。

但是在詩的內部,卻有運動,有溫暖的感情。

運動見於詩的情景的轉移。第一段寫秋景――但不是高天雲樹之類,而是農家豐收在即的秋景,以各種果子為描寫物件。第二段進了一步,展露出收割剛完的情景,重點在寫人,人在開倉,打麥,撿穗,運糧,在田壠邊美美地打盹,在榨果機上看葡萄變成酒漿。這二段幾乎全是寫實,到了第三段才又來了抒情,美麗動人的抒情,但早晨的“霧氣洋溢”變成了這裡的落日映照――這也是一種運動――而重點變成了秋聲:小飛蟲同奏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鳥的呼哨,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仍然是實在的蟲鳥動物,但各有各的動聽歌聲,合起來成為秋天的交響樂。

溫暖見於對於自然和人世的深情的觀察。濟慈的寫實不是純客觀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充滿了感情,他用的形容詞和形象就是溫暖的:“果實圓熟的秋”,“成熟的太陽”,“甜核”,“永遠暖和”,“為罌粟花香所沉迷”,等等。這當中還有幽默。濟慈本是一個富於幽默感的人,雖然在詩裡不常表露,但在這裡,特別在第二段裡,莊稼人在秋收之後的各種有趣姿態都寫出來了。那一句“隨意坐在打麥場上/讓髮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既寫實,又使讀者的心也隨著“輕飄”,就是英國詩裡以前少見的傳神之筆!

這運動,這溫暖,就使這頌歌特別耐讀。一讀再讀,我們就發現:這首詩裡細節之多,超過濟慈前作。具體事物一個接著一個,異常緊湊,但又沒有一點賬單式的呆滯,因為充滿了動作,洋溢著生氣,在音韻上也是曲盡變化之妙。

有早晨和中午的豐收的喜悅和迷醉,才顯出停晚的閒適心情,同時空間也擴大了,從累累果實的葡萄架下到了夕照的胭紅所塗抹的田野,河流,河邊的樹,樹後面高高的雲天。人的精神也經歷了一種清醒,一種解放。收割是人的最原始的行動之一,而收割的所得――特別是精神上的豐足――則是人的文化能有的最高成就。無怪乎《秋頌》是人人喜愛的詩篇,連輕易不作溢美之詞的學者們也稱它為“完美之作”(例如哈佛大學的W。J。培特就說:“由於《秋頌》是這樣獨一無二的精華,而且在許多不同層次上都是精華,所以每一代人都發現它是英文最接近完美的作品之一。”(《濟慈傳》,第581頁)

秋頌 濟慈第三節是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呢?LOVE CATS2014.10.30 回答

呃呃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