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秋沙鴨是不是保護動物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1-08-12

中華秋沙鴨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屬於鳥綱(Aves),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別名鱗脅秋沙鴨、油鴨、唐秋沙;是第三紀孑遺物種,距今已生存了一千多萬年,被稱為鳥類中的活化石,屬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是雁形目中唯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鳥類。與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同為中國國寶,並已被列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瀕危動物紅皮書(IUCN)和國際鳥類保護聯合會瀕危鳥類名錄(ICBP)。中華秋沙鴨繁殖分佈區域狹窄,數量極其稀少。

中華秋沙鴨是不是保護動物嗎?

中華秋沙鴨的棲息繁殖地已呈孤島狀,破碎化嚴重。國內能夠確認的中華秋沙鴨繁殖地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吉林的長白山,另一處是小興安嶺帶嶺林區的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透過保護與管理,在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繁殖的有近10對,由建區前的不足10只的偶見種成為種群數量達70餘隻的常見種,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被認為是中華秋沙鴨在國內最大的集中繁殖棲息地。

中華秋沙鴨主食魚類,善潛水。潛水前上胸離開水面,再側頭向下鑽入水中,白天活動時間較長,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

中華秋沙鴨的覓食方式主要有兩種,當在岸邊或淺水處覓食時,它們會將頭部伸進水裡直接進食。而在深水處覓食時,則會全身潛入水中取食。我見到的最長潛水時間大約40秒鐘,最長的潛水距離有15米遠。潛入水中後,出水的方向不定,這主要是因為秋沙鴨潛入水中捉魚,必須跟隨魚逃走的方向遊動。捕食時,經常出現整個家族或者是家族中的幾個個體同時潛入水中的場面,這很可能是集體協同捕食。

識別特點:

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體形稍小於綠頭鴨。雄性成鳥頭和頸的上半部黑色,具綠色金屬反光,冠羽長,黑色,上背黑色,下背、腰與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有白色翼鏡。下體白色,體側有黑色鱗狀斑,雌鳥的頭棕褐色,上體藍色,下體白色,本種無嚴重分化。

雄鳥體大(58釐米)的綠黑色及白色鴨。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其尖端具鉤。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兩脅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徵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而別於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於普通秋沙鴨。

雌鳥色暗而多灰色,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於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虹膜-褐色;嘴-橘黃色;腳-橘黃色。

叫聲似紅胸秋沙鴨。

其他方法:

全長約58-63釐米。頭至上頸發綠金屬光澤的暗綠色,冠羽明顯。後頸、背墨綠色,兩側白色。前頸下部、胸以下白色,脅具鼠灰色鱗狀紋。雌鳥頭至頸慄褐色,具冠羽。背鼠灰色,腹白色,翼鏡白色。

兩脅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鱗紋是這種秋沙鴨最醒目的特徵,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鱗脅秋沙鴨。後來,鳥類學家發現它們的原產地是中國吉林省長白山地區,分佈範圍狹小,只有零星個體偶爾飛到朝鮮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境內,所以才改稱它為中華秋沙鴨。此外,像鳳頭一樣,腦後有兩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標誌。 生活習性: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劇遊至隱蔽處。據在吉林省長白山的觀察,它們於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達山區海拔1 000m的針、闊混交林帶。常成3-5只小群活動,有時和鴛鴦混在一起。覓食多在緩流深水處,捕到魚後先銜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魚類,善潛水。潛水前上胸離開水面,再側頭向下鑽入水中,白天活動時間較長,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