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和多普勒效應分別的什麼?請舉例子回答可以不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3-27

蝴蝶效應和多普勒效應分別的什麼?請舉例子回答可以不 放肆年代已經過了 1級 2016-11-01 回答

一隻蝴蝶在墨西哥扇動翅膀 就能在美西部造成一場龍捲風 這是蝴蝶效應的典型案例

如果你注意觀察 會發現一輛由遠而近的鳴笛救護車 或警車 笛聲的音調在接近你時逐漸升高

超過你後又逐漸降低 這是典型的多普勒效應

具體來說 蝴蝶效應指在前期一個微小的情形改變 會在後期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類同於失之毫釐 謬以千里

多普勒不好解釋 你大概可以想象一隻由間距相等的人組成的隊伍與你擦肩而過 當你靜止時 單個人經過你身旁的頻率是正常的 類似於你在車上聽到的警笛聲調 而當你與之相對前進時 單個人經過你的頻率會增加 類似於警車迎面向你駛來 警笛的音調變高

注:聲音的音調與其頻率變化成正比

蝴蝶效應和多普勒效應分別的什麼?請舉例子回答可以不 ぁ無☆悔お 1級 2013-01-12 回答

在單色的情況下,我們的眼睛感知的顏色可以解釋為光波振動的頻率,或者解釋為,在1秒鐘內電磁場所交替為變化的次數。在可見區域,這種效率越低,就越趨向於紅色,頻率越高的,就趨向於藍色——紫色。比如,由氦——氖鐳射所產生的鮮紅色對應的頻率為4。74×1014赫茲,而汞燈的紫色對應的頻率則在7×1014赫茲以上。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聲波:聲音的高低的感覺對應於聲音對耳朵的鼓膜施加壓力的振動頻率(高頻聲音尖厲,低頻聲音低沉)。 如果波源是固定不動的,不動的接收者所接收的波的振動與波源發射的波的節奏相同:發射頻率等於接收頻率。如果波源相對於接收者來說是移動的,比如相互遠離,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相對於接收者來說,波源產生的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拉長了,因此兩上波峰到達接收者所用的時間也變長了。那麼到達接收者時頻率降低,所感知的顏色向紅色移動(如果波源向接收者靠近,情況則相反)。為了讓讀者對這個效應的影響大小有個概念,在圖4中顯示了多普勒頻移,近似給出了一個正在遠離的光源在相對速度變化時所接收到的頻率。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氦——氖鐳射的紅色譜線,當波源的速度相當於光速的一半時(參見圖中所畫的虛線),接收到的頻率由4。74×1014赫茲下降到4。74×1014赫茲,這個數值大幅度地降移到紅外線的頻段。 一、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種經驗:當一列鳴著汽笛的火車經過某觀察者時,他會發現火車汽笛的聲調由高 變低。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聲調的高低是由聲波振動頻率的不同決定的,如果頻率高,聲調聽起來 就高;反之聲調聽起來就低。這種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它是用發現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於1842年首先發現了這種效應。為了理 解這一現象,就需要考察火車以恆定速度駛近時,汽笛發出的聲波在傳播時的規律。其結果是聲波的波長縮短,好象 波被壓縮了。因此,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傳播的波數就增加了,這就是觀察者為什麼會感受到聲調變高的原因;相反, 當火車駛向遠方時,聲波的波長變大,好象波被拉伸了。 因此,聲音聽起來就顯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 /(u-vs)f ,其中vs為波源相對於介質的速度,v0為觀察者相對於介質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頻率,u表示波 在靜止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當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v0取正號;當觀察者背離波源(即順著波源)運動時,v0取負 號。 當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vs前面取負號;前波源背離觀察者運動時vs取正號。 從上式易知,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 靠近時,f1>f ;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遠離時。f1<f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應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 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1819-1896)於 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恆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恆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 處在於,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 如果恆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 紅移;如果恆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 三、光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雲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 旋渦星雲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據光普紅移總結出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 r成正比,即v=hr,h為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和後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一直在膨脹, 物質密度一直在變小。 由此推知,宇宙結構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物。 因而1948年伽莫夫( g。 gamow)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天文 學家稱為宇宙的“標準模型” 。 多普勒-斐索效應使人們對距地球任意遠的天體的運動的研究成為可能,這隻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頻譜就行 了。 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w。 哈金斯用這種辦法測量了天狼星的視向速度(即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得出了 46 km/s的速度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