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也有民族性的說法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6-13

攝影也有民族性的說法麼?匿名使用者 2006-03-22

民俗攝影——人類的記憶

沈 澈

一、從實踐認識民俗攝影

一個新攝影門類的形成,以及對她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長時期的實踐。

我初識民俗攝影,是從1980年腳踏車旅行創作而始。經過滿世界的周遊,我來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純樸淳厚的民俗風情,豐富奇民的節日活動,絢麗多姿的服飾形態,使我“走火入魔”般地陷入到採風攝影的狂熱之中,原定一年的腳踏車旅行創作計劃已無法結束了。雖然為延長採風,我付出了昂貴代價,但卻奠定了我終生從事民俗攝影的基礎。第二年的採風,我改“滿天飛”為選點深入,透過查閱有關資料,一年之中,我僅採訪了四個少數民族地區,無論從拍攝的質量還是採訪的深度都大大地超過了前一年。實踐使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拍攝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風情民俗,瞭解、查詢有關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1983年,我承接外文出版社《滇西北風情》畫冊的拍攝任務。由於在北京時就提前將五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各類節慶活動作了深入細緻的瞭解,並製作了每個民族的資料檔案卡片,因而使7個月的採訪創作沒有顧此失彼,比較合理地作安排,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拍攝任務。嚐到甜頭,一發不可收拾。回北京後,有空就讀民俗學、民族學的書籍,並開始把所拍圖片按照民俗學的分類標準,按地區、民族內容進行系統分類、整理和歸檔。透過學習才知道,原來民俗學有那麼廣泛的內容,而且絕大部分民俗活動的視覺效果都極強,拍攝思路豁然大開,呈現在我面前的天地如此寬廣,等待去拍攝的題材永無盡頭,一個酷愛攝影的“狂熱分子”,從此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了歸宿,找到了終生為之奮鬥的“鐵飯碗”!

二、民俗攝影的特性

民俗攝影主要屬於紀實攝影範疇,民俗攝影要注重民俗活動、民俗事件的真實性。有些民俗活動的報道還可以屬於新聞攝影的範疇,但無論如何不能受攝影者擺佈、異常。拍攝者只有對準備拍攝的民俗事件事先做過大量的瞭解和採訪,憑著自己嫻熟的技藝,以及對事物特有的敏感和預見,才能拍出能夠體現出“突出性事件”和“突發性瞬間”的優秀民俗圖片。

與新聞攝影不同的是,民俗攝影可以做到對事件發生的典型瞬間有更大的預測性。這種預測的程度取決於攝影工作者拍攝前對有關資料的掌握和深入採訪的程度。因為任何民俗活動都會有一定的歷史發展脈絡,民俗文化經文字、經口傳,會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重複總是在一條主軸線上延伸,更容易被拍攝者預料。民俗攝影應該是一種學術性的攝影門類,從事民俗攝影的專家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學者。

民俗攝影與一般地拍攝民俗圖片還有所區別。現在不少攝影作者開始轉向,拍攝一些反映漢族或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照片。這些大都侷限在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某一風俗範圍內,而民俗攝影是將所有的民俗事物提高到民俗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從宏觀上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全面的挖掘、拍攝和整理工作。從事民俗攝影的專業人員不僅從單一的民俗活動或民俗事件資料中尋找要拍攝的內容,列可以從長年積累的民俗知識和拍攝經驗中尋找“比較民俗”這一更為開闊的思維與視覺天地,從而拓寬自己的拍攝思路和確立更為豐富、有更高研究價值的拍攝選題。

民俗攝影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具有更強的社會性。但由於民俗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等生活習俗,直至生產勞動、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動,民俗事物的可視性又極為強烈,要把民俗提高到文化的高度上,把拍攝民俗活動提高到更宏觀的認識上,就需要向有舉或有志於拍攝民俗題材照片的朋友展示出更廣闊的民俗攝影的天地。

很多攝影工作者實際上早就開始拍攝民俗題材的圖片。由於沒有意識到民俗攝影這一新的攝影門類的概念的意義或涵義,還沒有更宏觀地理解和認識自己的工作,以至於使自己的採訪和拍攝工作,無法更加自覺地體現出攝影創作以外所應該具有的更大的效益,所以常常發生“殺豬隻吃裡脊肉”的遺憾現象。

民俗攝影的社會性還表現在任何民俗事物都可以找到與它相對應的或能與之相比較的民俗事物。很多民俗活動還具有邊疆性,這就給攝影作品提供了更強的可視性,所以民俗攝影更需要有一大批專業的和業餘的熱心者來合作完成對某一民俗活動的更系統、更完整和更有研究價值的採訪拍攝工作。有時為了對一個涉及面廣而又發生在同一時期的民俗活動進行報道或收集民俗資料,往往需要組織十幾個甚至數十個乃至更多的民俗攝影家同時進行採訪拍攝。

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拍攝,往往比個別攝影家自行拍攝的結果更好,更有效,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急需有一個專業的民俗攝影組織來直轄市、引導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和組織工作,使我國的民俗攝影工作更有成效更正規。

還有,為了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人中造成民俗文化的斷層,為了挽救更多的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我國不但需要有一個權威性的民俗攝影機構來組織民俗攝影活動,還必須儘快地組建起民俗圖片庫,有計劃、有步驟地徵集、組織拍攝各類民俗圖片,並系統地分類、整理、歸檔。這是一件繁雜而宏大,需要投入較大人力、物力卻極有意義的工作,在民俗文化資源上堪稱“超級大國”的中國,在世界民俗攝影事業中應該是無與倫比的!

在民俗攝影中不能不注重積累。無論是民俗知識還是民俗活動的採訪技能,都與作者工資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只要按照民俗攝影特有的規律認真做好先期調查研究和學習,民俗攝影的失敗率幾乎為零。凡是老資格的民俗攝影工作者,都可以從各個普通的民俗活動現象中發現實質性內容,從而提前做好充分的拍攝準備。一旦預測能力與拍攝的技術準備相結合,就不會只顧光影、構圖效果而失去拍攝民俗事物本質的機會,就不會為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民俗攝影經驗的積累,往往決定著一個攝影家的創作質量。同一場合的活動,有的攝影者可能有拍不完的內容,有些新手則只能聽見別人的快門聲咔嚓咔嚓不斷,自己卻半天按不下一次快門。

從事民俗攝影,深度採訪和系列報道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民俗攝影中,尤其要強調深入生活,只有瞭解了各種民俗活動的準備工作、進行階段、高潮以及結尾,才能拍攝出有說服力,有研究價值,更能被讀者接受、喜歡的照片。在民俗攝影中,“系列”的概念很多,可以以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民俗活動作為一個系列,也可以以貫穿多個民族,多個地區的某個專題作為系列;可以是以一個民俗的相比作為系列,也可以把不同民俗的對比來作為系列。總之只要把拍攝民俗照片的工作提高到宏觀的高度上來認識,就能形成“橫排,豎比”皆成文章的境界。

三、民俗攝影的職能

作為民俗學研究的主要手段,民俗攝影具有極強的可視性。一個訓練有素的民俗攝影家在進行實地拍攝時,已經把攝影的技術“忘記”了。他們的視線始終盯在民俗事物演變、發展的關鍵,他們總是希望自己拍攝的畫面更知識性、學術性,希望畫面中的環境、人物能夠反映出民俗活動的本質意義。真正的民俗攝影家既是利用攝影來作學問的學者,又是一個有學問攝影家,民俗事物豐富的內容為民俗攝影工作者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從世界性的民俗學研究活動看,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利用照片來論證自己的研究專題。可以預測,在世界性的民俗學研究中,一種不分國籍、不分民族,無語言障礙的新型“圖片式論文”必將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走上民俗學研究的論壇。作為挽救瀕臨消失的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民俗攝影有其獨特的作用。隨著經濟、交通的日益發展,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的衝擊會快使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包括一些漢族偏遠山區)的傳統風俗消失殆盡,特別是一些沒有文字、靠口頭傳播文化的少數民族,他們與漢民族同化的程度會更快。用攝影手段來挽救、收集、整理這些地區和民族的民俗文化,為後人積累一座有現場感、可視性又很強的民俗文化寶庫,已成為當代民俗攝影工作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任務。這種形式將比單純的文字考察記錄更被讀者接受,越是系列的、較完整的內容,也就越具有研究價值。

民俗攝影更具攝影的民族性,所以民俗攝影作品的文化交流活動就更具有世界性,更不受時尚潮流影響。民俗攝影作品展覽對國內將是一種並非枯燥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有利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各民族的團結,有利於祖國的穩定和統一。民俗攝影作品對外展出,則有利於我們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並且能夠弘揚祖國56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四、中國民俗攝影的現狀與前景

筆者曾訪問過日本和韓國。日本國除大和民族以外,還有一個少數民族,而韓國則是單一的朝鮮民族。但是,就是這兩個幅員極小的國家,民俗攝影活動卻令人刮目,僅韓國每年出版的民俗圖書、畫集,就不下數千種,活躍在韓國各地的民俗攝影家們每年都有新的奉獻。他們有自己的組織,每年都舉行各種型別的拍攝和研討活動。我曾訪問過一位民俗攝影家,他自己的家就是一個小小的民俗圖片庫,僅僅是他拍攝的韓國薩滿教的活動就出版了系列畫冊十多套,近百冊!我在漢城訪問期間,他除了帶我去參觀、拍攝諸如巫室、古老的崇拜活動以外,更對中國具有無盡的民俗攝影題材羨慕不止,他說,如果到中國拍片,就是活500歲也不夠。

由於日本只有阿依努一個少數民族,政府每年大量撥款保護阿依努人的傳統生活,為日本從事民俗攝影的專業工作者提供了拍攝和研究的良好機會,每年有關民俗圖書的出版活動就更多了。這些國家的現有的民俗文化資源與民俗攝影工作的現狀,與我國相比卻剛好相反。從民俗文化資源說,我國堪稱世界“超級大國”,而由於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諸多原因,使我國的民俗攝影工作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但中國的民俗攝影有著極廣闊的前景,僅漢族而言,東北、江南、兩廣、福建等地的民情風俗,無論語言、生活習俗、婚喪嫁娶都各具特色,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有些民族僅支系就有數十支或上百支,如分佈在中國五省(區)的藏族,不僅有三個方言區,而且服飾種類達80餘種。苗族的支系可達百餘種,大家都熟知的傣族,也有水傣、漢傣、花腰傣之分,何況還有未定族稱的登人、夏爾巴人等等未識別民族。每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支系都有自己傳統的民俗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性。各地區、各民族的服飾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交通、漁獵、宗教、節日、婚喪、禮節、集市等等,都是民俗攝影工作者取之不盡,拍之不竟的採訪、創作源泉。我國的民俗文化資料不僅引起了國際民俗攝影工作者的重視,一批批國外攝影工作者到中國各地拍攝中國的民俗風情,豐富的民俗活動還吸引了各國的旅遊觀光者,他們也把觀光的熱點轉向了中國的民俗文化,在中國也都拍了很多照片,就像專業攝影師在歸去時滿載而歸一樣。

我國的攝影工作者、專業攝影師近年來紛紛轉向,開始拍攝本鄉本土的民俗風情,在歷年攝影比賽、藝術展覽中,民俗照片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民俗攝影作品被評為優秀、獲獎的也越來越多,這說明民俗攝影正被更多的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接受和喜愛。

中國的民俗攝影熱正在消然興起,而且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風采。但是,由於對各民族風俗的瞭解不夠,常常會發生一些誤會甚至矛盾。這就給民俗攝影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從事民俗攝影的專業或業餘工作者在採訪創作前,必須先了解黨的民族政策,瞭解掌握必要的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知識,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在民俗攝影中,由於宣傳內容與研究資料的界限模糊,也常常發生一些本應作為內部學術研究的資料被公開刊用、宣傳的事情。這些刊物利用這些內容來滿足某些讀者的獵奇心理,謀求擴大刊物的發行量,卻根本沒有意識到會傷害少數民族朋友的感情,引起民起民族地區的不滿,甚至引起民族之間的矛盾。

國內目前尚未開展有關民俗攝影的研討工作,攝影界更缺乏有關民俗知識、民族政策的學習和必要的進修,而民俗民族學界又缺乏一定的攝影技能的培訓,以至很多攝影工作者在採訪拍攝中,捨本求末,不得要領;學術界在民俗考察中也常因攝影技術問題而失去很多再難遇到的拍攝良機。所以,民俗攝影工作必須提倡攝影家學習民俗專業知識,研究學問,並且要照相機、筆桿子一起抓,提倡用攝影做學問,做有學問的攝影家。

目前,民俗攝影在中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有一個社會團體來有計劃、有組織地統籌協調,引導、組織廣大民俗攝影者進行採訪拍攝工作。

基層的攝影工作者有兩個煩惱:一是缺經費,二是片子沒有出路。我覺得根本的問題在於要以民俗攝影的觀點來拍攝民俗活動和民俗事物。民俗攝影的社會性就是強調對民俗系列完整地採訪拍攝。很多攝影工作者拍了幾十張甚至數百張圖片,但被刊用、發表的往往是極個別的一、二幅。如果從民俗攝影的角度去研究,去拍攝,用攝影手段卻反映每次民俗活動的各個過程以及民俗事物的本質面目,配上有學術性的簡要文字說明(一個在拍攝前做較多先期準備工作的攝影工作者,寫照片說明是件簡單的事情),其發稿量可能就會增加許多倍一個有眼光的編輯是不會放過對某一有意義的民俗活動完整的、圖文並茂的報道稿件的。

除些,建立我國完整的民俗圖片訓,也是促使民俗圖片刊用發稿特別是出版的有效途徑。民俗攝影作品的出版、發表是最能體現其積累程度和社會性的,而大型專題系列畫集和圖書的出版,依靠個人力量遠遠不夠。只要拓寬圖片的出路,攝影者的經費問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有些基層的“發燒友”嚷嚷,我們有了民俗攝影協會的組織以及具有權威性的中國民俗圖片庫,作為全國廣大民俗攝影工作者的“孃家”和“紅娘”,民俗攝影就會在我國更大範圍、更大規模地掀起熱潮。

目前,中國民俗圖書、畫冊的出版,由於經濟原因還處於“處女地”狀態。出版民俗畫冊雖然對民俗文化的傳播能起到更加生動和形象的作用,但畢竟耗資巨大。我國的民俗圖片大都是個人投稿,由國外或港、臺出版機構出版為多。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自行出版的民俗圖集、畫冊,一定會越來越豐富,以滿足人們對文化和精神食糧的需求。

五、民俗攝影工作者的兩個感情

民俗攝影工作者對事業的感情,以及與對被採訪物件的感情是決定這個拍攝者能否克服一切困難,拍出感人至深的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攝民俗照片,必須深入到民俗活動中去,特別是到那些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拍攝,常常需要作者有吃大苦、耐大勞的堅毅的事業心。很多同志以為民俗攝影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實際上,在經濟、交通發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遠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譯和嚮導,而考驗民俗攝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吃飯、睡覺、走路三大要素。入鄉隨俗,你能到藏區喝酥油茶、吃糌粑嗎?在生活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能一個星期甚至十來天把土豆當菜又當飯嗎?睡覺是恢復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是條件較差的山區沒有床沒有被,甚至還有各類小動物的干擾,或者十多人乃至幾十人共享一個大帳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夠的休息來維持連日緊張的工作嗎?再說走路:過溜索,騎馬,攀越白雪皚皚的山脈,背上幾十斤重的攝影器材,連續幾天或十幾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構成了民俗攝影工作者的艱辛的工作寫照。民俗攝影的收穫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時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如果對民俗攝影事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對事業深厚的感情,也許一個跳蚤就會把你嚇回去。

民俗攝影工作者的第二個感情就顯得更為主要。這個感情問題實際也就是立場問題,無論哪個民族,即使是最貧困、最弱小、最偏遠的民族,採訪者都應對他們抱著誠懇、平等、尊重的態度,只有抱著這種態度才能被他們接受,才能受到他們的信任。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小山寨,一個外人的到來是會引起“轟動效應”的,很久以後,甚至幾十年、上百年後都會由爺爺傳誡子孫,某人漢人是我朋友,某某漢人是個騙子。他們待人的態度是認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憑感情來認識的。對待你的被採訪物件最好方式就是誠意。有誠意就不會有誤會,有誠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誠意就會培養出深厚的感情。一旦與被採訪者之間有了感情,你就不會去拍獵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間破茅屋,拍一位破衣爛衫的勞作者,也會充滿了溫馨,充滿了人情味,你就會從現實的貧困中找出他們和昔日的不同,你就會從相對的落後環境中發現在現代城市裡已經難以找到的情感與信任。你就不會嫌髒,你就不會嫌窮,你就會帶著充滿誠意的鏡頭去尋找能反映他們真情實感的一舉一動,去對準他們雖然貧困,但卻認真而火熱的生活,你也會在這樣的採訪中獲得昇華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諦,一切的艱難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脅都會超脫在你那高於感情的採訪熱情之中!

民俗攝影真的那麼重要,那麼富於吸引力,那樣讓攝影工作者們迷戀嗎?我希望大家試一試,去體驗一下那種從採訪拍攝開始就可以享受到的人生的美好。

攝影也有民族性的說法麼?網友971bf30ba 2006-03-22

在藝術上民族風格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而影響民族風格的因素也很多。例如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都將影響一個民族的性格。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的形成,更直接左右其藝術風格。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一個重文輕理的國度,士大夫的思維方式形成了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文人畫。而西方繪畫的基礎在於科學,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科學觀念的影響頗深,於是透視學、色彩學、解剖學而成為繪畫的法則。

攝影也是如此,作為實用藝術雖然現在主流的攝影趨向強調意識與自主性較強,但是他始終無法脫離大眾而獨行。民族的文化應該是世界的,所以不要片面的強調民族或是本土的藝術特色,更加要融合,有機的合理的融合。

攝影的民族性是一個艱鉅的課題,同時又是一片肥沃的處女地。要想開墾和收穫,首先要充分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養分,且熟練地掌握現代工具和方法,然後去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才能取得勞動的碩果。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民族性體現不單純是形式上技術上的表現,更多的是精神上內涵上的表達,從一個深度著手文化傳統作為底蘊。總而言之,他不應該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真正的具有時代體徵的表達。

粗淺的個人認識希望能給你幫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