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0-20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四葉草108 2014-09-15

注意: 1、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2、注意語言美 3、提問時要估計對方周圍的人(注意採訪地點) 4、在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沒提下一個問題是,應該有所停頓,這會使對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準確或太平淡,對方會接著補充(我試過,這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有時候有些冷場~~呵呵) 5、事先擬多一些題目; 6、不要逼問誘問套問,比如不能問“公共食堂有幾大好處”,而應問“你覺得公共食堂辦的怎麼樣?” 7、不要喧賓奪主,自己講的過多;更不要和採訪物件無休止地爭論。 下邊複製了一個,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書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實習採訪時遵循的幾個東西, 採訪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採訪過程中不只是資訊的傳遞,也是一個思想交鋒和心靈碰撞的過程。高水平的採訪不僅能體現記者的水準,也能展現記者的個性魅力。採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提問是體現記者的報道意圖。因此提問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準確、鮮明、具體,才能把被採訪者的談話納入軌道,引入正題,既節省時間,又使採訪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首先,記者的提問應是受眾關心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使採訪吸引受眾、引起共鳴。從既定目標出發、從受眾出發,是記者提問的基本要求和依據。記者的提問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了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而交談的語言也應該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我們中的一些年輕記者,往往在報道的提問中偏離主題,或環左右而言他,就是離開了“受眾”這一主體。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記者在採訪和提問,以及後期編輯製作中一定要心裡裝著觀眾,時時想著觀眾,“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 其次,記者的提問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採訪物件靈活多變。為了完成報道主題,無論採訪前的準備、還是採訪中的提問都要圍繞主題做文章,但要根據採訪情況和物件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隨機應變。這就要求記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技巧,避重就輕、迂迴作戰,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奪取勝利。特別是面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採訪物件,記者可以先順著他說,在交談的過程中,乘其不備,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情況或想法。例如,採訪礦難,被採訪者是主管部門或礦主,當事者肯定要強調自己是如何在事發後,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營救遇難者的,但是觀眾最想知道這次礦難死傷情況和經濟損失等,而這些問題恰好是當事者不願透露和極力迴避的問題。你可以在採訪中,先順著他問事發後採取了哪些積極的補救措施和救助辦法,等他思想放鬆了,滔滔不絕時,突然提問這次事故有多少人沒有救出來?採取補救措施和營救辦法大約花了多少錢?估計經濟損失多少等問題。 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表面到本質,層層遞進。從採訪的目的性出發及事物的邏輯性出發,記者提問的問題也要有邏輯性。既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問題鋪天蓋地,不著邊際。記者應該根據所作題材的主題,事先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然後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關係,排列好要提問的問題,即使在採訪交流過程中問題被打斷,只要記住邏輯關係就能提出下一個要問的問題,這樣才能瞭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條理清晰地瞭解新聞事實本身。而有許多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或主持人,往往在採訪提問中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完了一個問題就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該問什麼?或在採訪交談中被採訪物件牽著鼻子走,喪失了主動權,甚至完不成採訪任務。 第四、提問要具體、簡潔明瞭。要使提問具體、切中要害,就必須瞭解被採訪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對新聞事件不瞭解,提問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著邊際的僵局。如:已列入新聞界最臭的提問行列的:“請你談談感想”、“你當時怎麼想的”、“你感覺如何”等等。這樣的問題只能使採訪物件抓不住問題的要點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這些籠統的大問題會給人造成記者沒有思想、膚淺、無知的印象。布雷迪在《採訪技巧》中也尖銳地剖析了“您感覺如何”等問題的弊端。認為這些提問“實際上在資訊獲取上等於原地踏步,它使採訪物件沒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無味的話來應付。”(約翰。布雷迪《採訪技巧》,新華社出版,第92頁。)而具體簡潔的提問不僅使人瞭解新聞事件本身,還能給人帶來更多的資訊,同時也樹立了記者的良好形象。如獲獎新聞《六年冠軍夢圓夢在津門》—第四十三屆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男隊在少帥蔡振華的率領下,頑強拼搏,終於奪回了斯韋思林杯。該片中記者不僅拍到了蔡振華喜極而泣的感人場面,提問也非常成功: 記者問蔡振華:“您認為隊員們今天發揮得怎麼樣?” 問王濤:“上次您說經過兩年的苦練,你一定會贏瑞典隊,今天您的願望實現了,是這樣嗎?” 問馬文革:“今天的比賽中,肩上的傷痛又沒有發作?” 每一個提問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記者不瞭解世乒賽的情況,不瞭解隊員狀況,絕對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再就是提問一定要簡潔明瞭,有些記者為了顯示自己已做了前期準備,對情況很瞭解或知識淵博,在問題前說出長長的鋪墊,即使被採訪者聽了後頭忘了前頭,抓不住問題要害,又給人造成記者賣弄的感覺。 第五、提問要尋找引發情感的導火索。無論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發情感的關鍵就在提問。採訪中根據不同的題材、任務、目的,要適當運用能引發被採訪者興趣、使之興奮起來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被採訪者的積極思維,使之回憶、思考細節、傳播出更多的相關資訊,使作品更全面、更具體、更豐富、更感人。如做一篇加強環保意識的報道,其中有對一位植樹老人的採訪,作者並沒有去問他植樹的意義和目的何在?而是讓他說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種植的樹木被砍伐後的感受。一提到自己親自種了十幾年的樹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緒一下就被點燃了,動情處甚至掉下了眼淚,觀眾看後的深思和警醒,絕對是一般對話無法比擬的。採訪中的提問,不僅僅是對話交流資訊,還讓觀眾從問答中感受、體驗得到語言資訊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實的同時,展現了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此外,被採訪物件的情緒一旦被點燃,就會說出你想了解,而他原來並不想告訴你的一些東西,使採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問要尊重對方,親切自然,儘量口語化,增強交流感。採訪本身就是一種交流,而交流得好與壞的前提,就是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平等。試想誰願意和一個須仰視才見的人交流?這就要求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被採訪者,一個是態度上的謙恭,另外一點就是要尊重對方的隱私或避免觸及被採訪者心靈的傷痛。美國《讀者文摘》曾刊登過一位終日奔波事業的女記者的文章,她說:“我討厭看到螢幕上,電視臺記者把話筒直戳到那些剛經歷了一場大難的傷心人的臉上去提問的鏡頭,因此我拒絕正面採訪悲劇的主角,而是透過別的手段來揭示故事的悲劇性。”而我們的螢幕上,有的記者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會去問:“你想媽媽(或爸爸)嗎?”這類揭傷口瘡疤似的問題不僅令人反感,也影響宣傳報道的效果。還有一家地方臺做了一篇捨己救人、見義勇為好少年的深度報道,其中,有一段對少年英雄父母的採訪,記者的提問是:“你想孩子嗎?”結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語淚先流,讓人看了以後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語氣,既不卑不亢,又親切自然。交流是雙向的,因此提問的語氣就要有徵詢的口吻,如果語氣生硬,就會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避之千里,哪裡還有交流?即便是迫於某種壓力或礙於面子,也是應付了事,不會有真心話給你。 第七、提問要客觀、避免誘導性。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記者在提問時也要用新聞事實說話,避免主觀色彩。有的記者出於義憤,或對新聞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問往往帶有個人感情色彩,這是不符合新聞規律的。更有甚者,當採訪物件沒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時,記者就迫不及待的將自己想要的答案說出來,然後問對方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採訪物件通常會點頭稱“是”。這就是最典型的誘導。新聞報道就是要客觀公正,用事實說話。記者不要提那些讓人一聽帶有明顯傾向性或誘導性的問題,誰是誰非,把事實擺出來,觀眾自有公斷。 總之,採訪中提問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體工作中,慢慢積累,反覆揣摩,就一定會不斷進步,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國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聞採訪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提問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採訪風格,在新聞工作中一直立於不敗之地。參考資料: http://www。topo100。com/shichangdiaoyan/dianhuadiaocha/2007-07-20/234。html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佳帥v0 2022-02-18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掌握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瞭解好背景材料,設計好提綱,聯絡好採訪物件,準備好物品,才能真正讓同學們有備無患,有侍無懼。 (一)收集材料,瞭解背景 收集資料,重點要弄清楚新聞發表後對讀者有什麼意義,採訪物件的事蹟中有哪些內容值得報道。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收集材料呢? 1、第一手資料 如果要採訪的物件或者事件離我們很近或者我們比較熟悉,最有效的採訪方式就是向被採訪者的老師、同學、鄰居、家人等詢問,因為他們可能提供直觀、可信的第一手材料。 例如要採訪以為校內優秀學生,就要儘可能向瞭解這位學生的老師、同學、朋友詢問相關資訊,諸如年齡、學習情況、思想狀況,大概有些什麼事蹟等。有了這些資訊,採訪才能順利進行。 2、媒體網路 如果要採訪的物件或者事件並不熟悉,我們就要利用媒體網路找到需要的資料。發達的網路給我們提供了收集資料的便利,很多采訪物件的資訊利用網路就能很容易地查出來。當然,我們還可以透過閱覽圖書館、檢視報紙雜誌、看電視聽廣播等方式獲得相關介紹。 例如要採訪一位著名科學家,我們可以利用媒體報道瞭解這位科學家的性格、經歷以及在專業領域所獲得的成就等。 (二)設計採訪提綱 採訪提綱,是對將要進行的採訪提出一個大致規劃。它能使採訪者在採訪任務前對自己的採訪有明確認識和方向,從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採訪任務。 採訪物件一般包括時間、地點、採訪物件、參加人員、設計問題等。 採訪問題的設定一定要動一些腦筋,第一,要明確採訪的主要內容;第二,要規劃好提問的順序;第三,設計好採訪的開頭、過渡和結尾;第四,調整好採訪的態度。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催魂哥 2014-09-15

珍惜機會,實踐技巧 黃仲鳴博士於會上致辭時指出,《說線上》提供一個平臺讓同學實習如何採訪新聞,因此同學要藉機將從課堂上學到的採訪技巧加以實踐,不要白白浪費機會。及後,黃仲鳴博士與畢礎暉社長進行了簡單而隆重的授權儀式,畢礎暉承諾日後會將《說線上》辦得有聲有色。 採訪前應作充分準備 席間,大會播放了「一份稿件的誕生」和「WTO紀錄短片」兩套短片。總編輯黃可盈向同學講解「一份稿件的誕生」片中有關記者的工作流程和守則,並提醒同學採訪前應作充分準備,例如採訪前應做資料蒐集,及與編輯保持聯絡等。 「勇敢」、「無畏」,新聞精神 去年12月以《說線上》記者身份採訪世貿示威事件,並將之拍攝成「WTO紀錄短片」的葉耀坤和李澤彤同學,於會上分享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難忘片段。此外,他們亦鼓勵同學要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採訪新聞,不要介懷自己只是學生身份而不敢與別的傳媒競爭。當遇到任何突發事情時,必須抓緊良機和別的傳媒一樣爭相採訪,而《說線上》亦會給予同學支援。 《說線上》是香港樹仁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轄下的網上實習刊物,該網站成立於2005年,是香港首由大專生主辦的即日更新新聞網。《說線上》現時事報導新聞時事為主,但將來會朝向「互動性」、「即時性」及「多媒體」此三個目標發展,即要求記者及編輯將採訪到新聞盡快更新至網站,並且於網站內開設討論區,供讀者撰寫意見,甚至於將來上載短片供讀者觀賞,充分行用網際網路的媒體融和的好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