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呼應、做鋪墊埋下伏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1-09-09

什麼是呼應、做鋪墊埋下伏筆?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4-07 回答

伏筆: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鋪墊:前期準備工作。伏筆相當於下集預告,鋪墊相當於背景介紹。。或者說伏筆相當於線索,影響案情發展。鋪墊相當於案情簡介

什麼是呼應、做鋪墊埋下伏筆? №形同陌路 1級 2011-04-07 回答

鋪墊與伏筆是文學作品中結構情節的兩種表現手法

,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例如:《背影》一文,文章開頭寫家境貧窮,“父親”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親”變賣典質,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貧寒。接著又寫到“父親”親自到車站送別,和車伕講價錢,上車給“我”拈座位,並幫我鋪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寫這些要表達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訴讀者家裡這樣窮,可是“父親”還是讓“我”穿好,從後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證明這一點。同時也告訴讀者“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生活壓力這麼大還是不顧一切來照顧“我”,可見“父親”對“我”是怎樣一種感情。實際上作者寫這些時,自己感情也已在醞釀蓄積, 帶動讀者醞釀蓄積感情,待到寫父親蹣跚過鐵道,爬上爬下去買橘子給我”解渴時,“我”感激“父親”,理解父愛這種激動的心情就一發而不可收。作者感情進入高潮,作品內容也進入高潮。這就是鋪墊的效果。文學作品運用鋪墊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主題更突出。

由此可知,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

1)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2) 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伏筆、照應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響應”的寫作技巧。

戲劇、曲藝創作稱為“抖包袱”。伏筆,是文章峰迴路轉、達到情節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絡、逆轉人物關係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伏筆與照應往往配套使用。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絡。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

例如蘇教版第八冊選編的都德的《最後一課》,文章開始寫小佛朗士上學路上看到許多人在佈告牌前看什麼,並且交代最近一些壞訊息都是從那兒傳出來的,作者還順便列舉幾例,如徵發啊,打仗啊等等。那麼今天是什麼訊息呢,小佛朗士沒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暫不交代,我們讀者也不知道。任情節向前發展,待到上課時,韓麥爾先生宣佈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阿爾薩斯和絡林已被普魯士士兵侵佔,韓麥爾,小佛朗士他們就要淪為亡國奴時,小佛朗士恍然大悟為什麼佈告牌前會有那麼多人,今天佈告牌上什麼訊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設定伏筆,往往使情節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前有伏筆,後文必須有照應,照應的作用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