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1-09-13

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f77917 2005-12-04

大腦皮層是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平均厚度2~3毫米。皮層表面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成人大腦皮層的總面積,可達2200平方釐米。大腦皮層有140億左右的神經元,主要是錐體細胞、星狀細胞及梭形細胞。神經細胞分層排列,一般從淺至深分為6層:

(1)分子層,細胞很少,但有許多與表面平行的神經纖維。

(2)外顆粒層,主要由許多小的錐體細胞和星狀細胞組成。

(3)錐體細胞層,主要為中型和小型的錐體細胞。

(4)內顆粒層,由星狀細胞密集而成。

(5)節細胞層,主要含中型及大型錐體細胞:在中央前回的錐體細胞特別大,它們的樹突頂端伸到第一層,粗長的軸突下行達腦幹及脊髓,組成錐體束的主要成分。

(6)多形細胞層,主要是梭形細胞,它們的軸突除一部分與第5層細胞的軸突組成傳出神經纖維下達腦幹及脊髓外,一部分走到半球的同側或對側,構成聯絡皮質各區的聯合纖維。

從機能上看:大腦皮層的分子層、外顆粒層、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主要接受神經衝動和聯絡有關神經,特別是從丘腦來的特定感覺纖維,直接進入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多形細胞層的錐體細胞和梭形細胞的軸突組成傳出纖維,下行到腦幹與脊髓,並透過腦神經或脊神經將衝動傳到身體有關部位,調節各器官、系統的活動。這樣大腦皮層的結構不但具有反射通路的性質,而且是各種神經元之間的複雜的連鎖系統。由於聯絡的複雜性和廣泛性,使皮層具有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從而構成了人類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網友528189a 2005-12-04

參考資料:

大腦皮層 (談寶珍)

包被大腦半球溝和回外層的灰質,是調節機體機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動物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大腦皮層,並隨著神經系統的進化而進化。新發展起來的大腦皮層在調節機能上起著主要作用;而皮層下各級腦部及脊髓雖也有發展,但在機能上已從屬於大腦皮層。高等動物一旦失去大腦皮層,就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動。人類的大腦皮層更產生了新的飛躍,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成為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約有140億個,面積約2200平方釐米,主要含有錐體形細胞、梭形細胞和星形細胞(顆粒細胞)及神經纖維。按細胞與纖維排列情況可分為多層,自皮層表面到髓質大致分為六層。皮層的神經元之間聯絡十分廣泛和複雜,在皮層的不同部位,各層的厚薄、各種神經細胞的分佈和纖維的疏密都有差異。根據皮層的不同特點和功能,可將皮層分為若干區。機體的各種功能在皮層具有定位關係,如運動區、感覺區等。但這僅是相對的,這些中樞也分散有類似的功能。如中央前回(四區)主要管理全身骨胳肌運動,稱運動區,但中央前回也接受部分的感覺衝動。中央後回主管全身體軀感覺,但刺激該區也可產生少量運動。皮層除一些特定功能的中樞外,人類皮層大部分割槽域稱聯合區。臨床實驗證明,某一中樞的損傷,並不使人永久性完全喪失該中樞所管理的功能,經過適當的治療和功能鍛鍊,常可由其他區域的代償而使該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楊紉姝)

揭示大腦皮層的感知機理 2003-10-31 11:10:43 科技日報

當動物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時,它們的大腦是否也處於混沌狀態?以色列研究人員在研究了貓的大腦活動後提出,動物即使是閉著眼睛打盹,其大腦也許仍會下意識地產生視覺影象。研究人員稱,如果人類也是如此的話,那麼,人們喜歡看自己期望看到的東西的這種傾向,也許出自大腦中不斷產生的虛幻感覺。

通常,眼睛在察覺到一個細小的斑點時,動物大腦皮層大約幾毫米大的區域會興奮起來,該區域中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立即開始詳細瞭解斑點的性質。垂直的斑點會導致某些神經細胞十分興奮,而水平或斜向斑點會讓另一些神經細胞十分興奮。於是,不同的斑點在大腦皮層的興奮區域產生了不同的高度興奮圖案,神經學家稱這些大腦皮層圖案為“定點陣圖”。人們一直認為,動物合上雙眼後,大腦皮層中將不會出現“定點陣圖”,取而代之的是神經細胞的隨機活動。

據10月30日英國《自然》雜誌網路版報道,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塔爾·肯奈特和他的同事透過一項高水平的實驗驚奇地發現,貓在昏迷時,其大腦卻似乎在系統地掃描內在的影象。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電壓敏感染料塗在昏迷貓的大腦皮層,利用顯微鏡,研究人員觀察到,染料顏色隨著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電刺激的狀態變化而改變,並記錄下了貓在昏迷時大腦皮層中自然發生的神經活動。透過比較他們發現,貓昏迷時的神經活動同它在清醒時觀察實際景色引起的大腦皮層神經活動類似。

研究人員強調,他們記錄的神經活動不是夢,因為該現象發生在大腦初級視覺皮層,這裡被認為是被動記錄視覺刺激的區域,也就是說,記錄的神經活動發生在大腦進行資訊處理鏈的低階階段,它正好是動物大腦對眼前情景的反映。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達理奧·瑞格奇表示,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是“自下而上”觀點,該觀點認為資訊只能從眼睛流向大腦中更高的處理中心。肯奈特他們的發現對“自上而下”的感知機制理論是強有力的支援。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還不清楚大腦皮層內在影象的含義,它們也許是最值得注意的記憶、期望或物體的反映。但對人類而言,這種內在的影象甚至可能代表著我們大腦中對周圍環境最理想的猜測,但睜開眼後,我們獲得的感官刺激也許會隨之更新大腦中的猜測。

大腦皮層與心理活動

大腦皮層的結構與功能

大腦皮層是物種進化的高階產物,在人類身上發展到最高階段。隨著種系的發展,皮層所佔大腦組織的總量比例相應增大。人類大腦皮層有140億神經細胞,主要由神經細胞胞體密集而成。擴充套件了的皮層面積遠遠超過顱骨所能容納的程度,它於是變得在顱內皺摺和卷繞起來,好像把一塊海綿擁塞在一個頭盔裡。

大腦皮層面積的增大,無疑是與它的結構的嚴密化和功能的精細分化聯絡著的。皮層上神經細胞胞體的密集排列,承擔著尋找外界資訊的極其複雜的加工。在此,以記憶為例,人類記憶的機制之一,是在同類外界輸入資訊的重複作用下,眾多的、不同的神經細胞群交替地和重複地參與到整合活動中。記憶的保持或遺忘取決於這些神經細胞群參與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如果一次輸入所啟用神經細胞群在下次被抑制或破壞,還有另外的細胞群參與來取代前者。這說明龐大的神經細胞群參與記憶活動,能保證記憶痕跡在長時記憶中儲存。

那麼,記憶或思維如何成為有意識的呢?對於意識來說,在腦的中央核心部分,有眾多的、短而細的多支神經纖維的神經元,它們之間可進行相互之間往復的平行傳導。這種工作方式在腦各級組織中的廣泛傳導,給腦內留下一種持續的狀態,這種狀態在進化中逐漸成為一種感覺,它以主觀體驗的方式進行著自我監督,這就是意識的前身或起源。當這種腦的狀態與言語機制相結合,就形成了人類的語詞意識。

在人類,言語活動是資訊加工的獨特載體。語詞代表著被極大概括化了的外界事物的涵義。因此,言語刺激和言語思維能啟用所涉及的最大神經細胞,在廣泛的大腦皮層中進行整合。它涉及思維的分類與歸類,記憶的存貯與提取,情緒與動機,皮上與皮下的相互交錯聯絡,這一切導致人的思維加工可在語詞意識的水平上進行,並在情緒中產生滿意與否的意識體驗。

以上描述作為舉例說明,無論是記憶的形成,思維的加工或意識的產生,儘管其物質基礎和形成機制還不能確切地予以解釋,但無疑是與腦這一體積雖小但卻是極其龐大和複雜的神經結構的發展聯絡著的。

大腦皮層的結構與功能

1。大腦皮層的外觀形態分佈與功能分工

大腦皮層有嚴密的形態結構和機能定位。從外觀上看,大腦由左、右兩個大致對稱的半球構成。兩個半球的外層就是大腦皮層。皮層由神經細胞胞體密集排列,其下部是由髓鞘化了的神經纖維所構成。人類大腦皮層的皺摺形成了許多溝回和裂。按照這些溝和裂,可把大腦皮層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額葉與頂葉由中央溝分開,顳葉在外側裂下面,與枕葉和頂葉相連線,但沒有明確分開的溝。

大腦兩半球內側環繞著的額上回、顳下回、枕顳回、楔回以及顳下溝、頂枕溝等部位,是從兩半球的外側卷折過來的。靠近這些回溝更接近於中心位置的扣帶回、海馬迴等,則屬於舊皮層,即皮層內邊界的邊緣葉部分;圍繞著它們以外的部分均為新皮層。大腦兩半球是分開的結構,唯有中間的胼胝體是兩半球聯結的部分。

大腦皮層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機能。按照上述的結構分佈,大致相應地分為3類機能區:皮層感覺區、皮層運動區和皮層聯合區。皮層感覺區又可分為軀體感覺區、視覺區、聽覺區。

視覺區。皮層視覺區位於枕葉,是視覺的最高中樞。視覺神經從視網膜上行進入腦,通向低階中樞——外側膝狀體。在上行途中,雙眼視神經的一部分投射於同側外側膝狀體,另一部分交叉到對邊外側膝狀體,最後投射到皮層枕葉。由於視交叉是不完全的交叉,因此視覺資訊向腦內傳遞帶有雙側性。

聽覺區。皮層聽覺區位於顳上回,是聽覺的最高中樞聽覺神經從聽覺感受器——內耳柯蒂氏器上行進入聽覺低階中樞——內側膝狀體,最後投射到皮層顳葉。由於聽覺神經進入腦內後也呈不完全交叉,故而聽覺資訊向腦內傳遞也帶有雙側性。

軀體感覺區。軀體感覺區位於頂葉中央溝後面的中央後回。這裡主管著熱、冷、觸、痛、本體覺等所有來自軀體的感覺。軀體特定部位的感覺在軀體感覺區有一定的機能定位,其定位有如下特點:頸部以下軀體感覺有對側性,即左(右)側軀體資訊投射在右(左)側皮層;整個軀體感覺的機能定位呈倒立分佈,即來自軀體上部的資訊投射到軀體感覺區下部,來自軀體下部的資訊投射到感覺區上部;皮層投射區域的大小,不以軀體器官的大小而定,而是以器官感覺的精細和複雜程度而定。如手和口部感覺精細,內涵豐富,在皮層上佔有極大的投射區。

皮層運動區。皮層運動區位於中央溝前面的中央前回。這部位含有大量的錐體細胞,故又稱錐體區。皮層運動區的機能定位與軀體感覺區相似,即頭面部運動由本側皮層支配,頭部以下軀體運動由對側皮層支配;皮層運動區的機構定位呈倒立分佈,運動區上部支配軀體下部運動,運動區下部支配身體上部運動;同時,動作越精細,越複雜,在皮層的投射區越大。

皮層聯合區。大腦皮層中具有起著聯絡、綜合作用的結構和機能系統,稱為皮層聯合區。它是大腦皮層執行高階心理功能的部位。在種系進化的水平上越高,聯合區在皮層上佔的比例越大。在人類,除上述感覺區和運動區以外的區域,均為聯合區,它佔據整個皮層的一半位置。

聯合區不直接同感覺過程和運動過程相聯絡,它的主要功能是整合來自各感覺通道的資訊,對輸入的資訊進行分析、加工和儲存。它支配、組織人的言語和思維,規劃人的目的行為,調整意志活動,確保人的主動而有條理的行動。因此,它是整合、支配人的高階心理活動,進行復雜資訊加工的神經結構。

2。大腦皮層的三級區結構與功能

大腦皮層是由6層神經細胞組成的。在進化中,它由下層到上層依次生成,從而這些不同層次結構的功能也不盡相同。在功能上,它們被分為3個級區:初級區、次級區和聯絡區。

初級區。初級區主要指皮層第4層(感覺性內導層)和第5層(運動性外導層)大錐體細胞密集的部位。它直接接受皮層下中樞的傳入纖維和向皮層下部發出的纖維,與感覺器和效應器之間有著直接的功能定位關係。這些部位的神經細胞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分別從視、聽、肌肉等外周感受器與枕葉、顳葉、中央後回和中央前回聯絡起來。這種聯絡是由定位和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垂直於皮層表面的柱狀結構,從而區分出投射性的皮層視覺區、聽覺區、軀體感覺區和運動區,實現著初級的感覺性和運動性資訊傳遞。整個初級區屬於較簡單的“投射”皮層結構。

次級區。次級區主要佔據著皮層結構比較複雜的第2、3層組織。這些部位由短纖維神經細胞所組成。它們大部分同外周感官沒有直接聯絡。次級區的主要功能是對外周輸入的資訊進行初步加工,它們還接受來自腦深部傳導的衝動。次級區是在種系演化晚期階段和人類中發展的,其功能是對所接受資訊進行分析與整合,在複雜的心理活動中起作用。次級區屬於“投射—聯絡”皮層結構。

聯絡區。聯絡區是指位於皮層各感覺區之間和重疊部位。它所包含的皮層區域完全是由皮層的上層細胞所組成,與外周感官無直接聯絡。聯絡區在皮層上構成兩大區域。其一分佈於腦後部兩側枕葉、頂葉和顳葉之間的結合部位,是各感覺區的皮層重疊部分,下頂區是它的基本組成部位。人類下頂區十分發達,佔據聯絡區的四分之一,實際上聯絡區是人類所特有的組織。其二位於皮層運動區前上方,它在人的行為的複雜程式序列中起作用。它同皮層所有其餘部分均有聯絡。聯絡區對心理的高階功能,諸如詞義、語法、邏輯、抽象數量系統,綜合空間標誌的整合,以及經驗的儲存起作用;它協調各感覺區之間的活動,進行皮層最複雜的整合功能,被稱為“儲存資訊、接受加工”的聯絡區。

大腦皮質分層結構是長期進化的產物。三級區結構的發展在不同類動物中有不同的發展等級。例如,老鼠的大腦皮層只有初級區和次級區的初步分化,沒有聯絡區;猿猴的皮層有了聯絡區。只有到了人類,大腦皮質的分層次結構才分化得十分清楚。人的大腦皮層初級區受到發達的次級區的排擠,已佔據不大的部位,而頂—枕—顳重疊區和額葉皮層的聯絡區兩部分,是最發達的系統。人腦的功能作用,不是由相對分開的區域所完成,整個皮層結構是協同整合的機能系統。

3。腦的3個基本機能聯合系統

人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機能系統,它們不由腦的區域性部位所決定。正像從上述皮層三級區所看到的,每個區域和不同層次起著不同的作用。皮層下結構的功能也是如此。按照腦的功能分工,可劃分為3個基本的機能聯合系統,任何心理活動都必須有它們的參與:調節覺醒和緊張狀態的聯合系統;接受加工和儲存資訊的聯合系統;調節和控制複雜活動的聯合系統。透過這3個機能系統的工作,可看到人的心理從資訊輸入、整合到反應的大致圖景。

調節覺醒、緊張狀態機能系統。為了心理活動的正常進行,保持大腦皮層一定的覺醒狀態和適宜的緊張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保證和調節皮層覺醒狀態和緊張度的器官,不是位於皮層本身,而是位於皮層下部位和腦幹的網狀結構。這些部位與皮層有上、下行的調節聯絡通路。網狀結構上行啟用系統啟用皮層緊張度。同時透過網狀結構下行啟用系統受到皮層的調節與控制。藉助於這種機制,皮層所需用以進行資訊加工的興奮與抑制的整合能量,從皮層下網狀組織得到補充。

啟用網狀結構下行纖維的皮層部位,首先從額葉開始,並通向丘腦和腦幹。這一額葉—網狀結構通路,不但輸送外導資訊,引起有機體的適應行為,更重要的是,額葉的高階功能——意圖形成、計劃制訂、監督計劃的執行等有意識活動,是靠額葉—網狀結構通路的機能活動實現的。事實上,即將從以下闡述所能看到的,上額葉受損傷,人的能動的心理活動的整個系統,也就是人的高階智慧活動,將受到嚴重的破壞。

接受加工、儲存資訊機能系統。接受加工和儲存資訊的機能系統是心理整合的最主要的系統。它涉及大腦皮層的枕—顳—頂葉3個感覺區的3個級區的整合功能。初級投射區的特異性感覺輸入——分別為視覺、聽覺和軀體感覺的,在次級區即已被整合加工,但仍具有投射性;最重要的是在第三級聯絡區的廣大皮層進行的多方面整合。例如,認識周圍地理環境的綜合標誌,不是由專門化的某一感覺系統所能完成,而是由頂—枕部聯絡區所整合的反應。因此,頂—枕部受損傷時,空間認知即發生障礙。從直觀知覺向以內部圖式和廣泛概括為前提的抽象思維的過渡,也必須在聯絡區參與下才有可能。在頂—枕—顳部受損傷時,不能把輸入的個別資訊整合到統一的結構中去,從而對資訊意義的理解發生困難。

顳葉是聽覺的中樞。顳葉次級區受損傷導致語音不識症,即“感覺性失語症。”這是左側顳葉次級區受損傷的基本特徵。它影響到聽覺記憶和思維,產生“聽覺記憶性失語症”。但是在頂—枕—顳葉三級聯絡區受損時,失去的則是對語法結構的理解。例如對“鳥巢在樹枝上”的句子,患者弄不懂“樹、鳥、巢、枝”的關係。這時,言語失去工具效應,發生命名障礙,語義不能納入一定意義的範疇,語義圖式完全遭到破壞。左半球額下因或額—顳區(Broca區)受損傷,則失去言語表達動機,構思不能主動發生,導致表達思想成為不可能的“運動性失語症。”

額葉受損傷時,患者在任務面前表現茫然不解。意識不到任務提出的條件,從而不能形成任何意圖與計劃。病人衝動式地得出答案,不能把答案與任務條件作比較,意識不到自己的答案毫無意義。實際上,額葉與整個皮層,特別是在三級聯絡區,有廣泛的聯絡,額葉損傷所破壞的是人的能動的心理活動的整個結構。

調節複雜活動機能系統。調節複雜活動的機能系統位於大腦皮層前部中央前回的額葉。中央前回額葉是大腦的執行器官。它由皮層初級區第5層大椎體細胞纖維外導,通向達到肌肉運動器官,引起活動反應。這條通路稱為椎體通路(活動的實現還要經過另一條椎體外路來保證)。

人對外來資訊不僅簡單地予以反應,在加工和儲存資訊中,產生意圖,制訂計劃、執行程式、監督和控制活動,這就是人類高階的有意識的活動。這些複雜的資訊加工是在上述“接受加工、儲存資訊”的機能系統中進行的,是在額葉次級區和聯絡區藉助言語機制形成的,這就不僅涉及額葉本身,而且在聯絡區通向整個皮層。由此可見,活動調節機能系統有兩個方向的聯絡,一個是下行透過間腦調節網狀啟用系統,以形成行為的動力圖式;另一個是額葉與皮層所有其他部位的廣泛聯絡,以實現對由意識所支配的行為的調節。因此,額葉不僅對調節皮層緊張度與啟用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人的高階思維和決策,對問題解決、實現意志行為等意識活動的調節和控制,在整個皮層聯絡區的整合加工參與下,起著決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人的心理是在大腦皮質的3個級區和腦的3個機能系統的協同活動中實現的。外界資訊在皮層初級區向次級區、聯絡區傳遞,特別是在其中的高階區進行加工。資訊的傳遞過程,第一機能系統保證皮層緊張度,第二機能系統進行分析與整合,第三機能系統保證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探索活動。這就是大腦皮層的概略的資訊加工圖景。

大腦兩半球功能差異

看起來似乎是完全對稱的大腦兩半球,實際上在大小和重量上,尤其在功能上是差異的。這種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稱為“單側化”。主要表現在左、右兩半球在實現語言、邏輯、數學和空間認知、雕刻、音樂等方面功能的差異。單側化的研究為人們認識腦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知識和開闢了新的途徑。

1。單側化的證據和實驗研究

早在上個世紀,布羅卡發現大腦左半球額葉受損傷導致運動性失語症以來,大量研究已向人們揭示了左半球的語言功能。因此,對右利手者來說,左半球為言語優勢半球。然而對有半球的功能,長期以來一直不很清楚。近年來研究發現,右半球也有著單側優勢的重要功能。右利手者在右半球受損傷時,他們的空間和形象認知方面產生障礙,尤其在空間定向和對複雜圖形的知覺中,只能知覺區域性細節而不能把握整體。有的患者不能識別人的面孔,有的患者不能確定地圖座標。這些不正常現象在右半球受損傷中常見。

但是,這種現象在左利手患者中有時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左利手者,與右利手者正相反,他們的右半球為語言優勢,左半球為空間知覺優勢。但是,有許多左利手者的兩半球功能全然沒有單側化現象。他們的兩半球的功能是均衡的,任何一側受損傷均可導致失語症,而且,未受損傷的半球能較好地補償受損傷半球的語言功能。這種現象使人迷惑不解,增加了認識兩半球功能差異性的難度。

單側化的進一步研究是在本世紀60年代從“割裂腦”技術中進行的(R。 Spery,1960)。正常人的腦是作為一個整合的整體起作用的。兩個半球各自獲得的外界資訊,均可立即透過腦中心的胼胝體內連線兩半球的神經互相傳送到對邊半球。但是在患某癲癇發作的病人中,由於胼胝體連線橋的作用,使一邊半球的神經發作引起對邊半球放電,從而導致兩個半球的普遍放電,加劇了癲癇發作。透過割裂腦手術——割斷胼胝體在兩個半球之間的連線僑,可有效地制止癲癇發作的嚴重情況。

2。大腦兩半球功能差異性

割裂腦的研究為證明大腦兩半球功能之差異提供了許多證據,但仍不能認為已經十分清楚。已經明確知道的是,左半球支配著言語表達能力,數學運算以及連續的分析綜合思維活動,並符合邏輯;右半球能理解簡單的語言,如摸出一個螺母表明對“螺母”詞作出了反應。但是右半球不能理解抽象的語言形式和進行抽象思維。從語言功能上說,對右利手者,左半球為優勢半球,右半球為非優勢半球。

許多研究也證明了右半球有著它的特殊功能。右半球支配著空間方位定向和圖形認知。它比左半球更好地完成三度空間辨認和繪畫立體圖形,在按照圖案構造立體模型上,比左半球顯示更有效的形象構思和形象透視能力。由此推論右半球有著方位知覺、觸控覺、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方面的優勢。還有些研究者認為右半球比左半球更多地支配情緒和夢,從而把與情緒活動密切聯絡的藝術才能歸結為右半球優勢。這需要作更多的研究才能予以確定。

兩個半球的專門化在個體發展中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而且它是隨著個體掌握語言和言語能力完善化而顯示。在兒童時期,左半球受損傷,右半球代償語言功能將沒有多大困難。然而,成年人左半球受損傷,隨其受損程度,語言缺陷將是不可避免的和無可取代的。

本節闡述了大量的有關大腦皮層結構的機能定位問題。但必須具有這樣一種認識,即有關機能定位的知識大多數來自腦損傷引起的功能缺陷。但確切的損傷定位在病人活著的時候很難十分確切地予以鑑定,同時一處損傷,有時與不同的功能缺陷聯絡著,而許多種心理功能又完全由某一腦區所掌管。因此模糊不清和模稜兩可的情況時常出現,這些困難只能靠大量的神經外科手術資料的積累來加以分析。這個問題即使得到克服,也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需要對之具有明確的認識,即腦是心理的器官,瞭解心理活動要依靠腦科學知識;但這只是真理的一半。對腦這一物質基礎的依賴,首先需要對心理本身的一定認識。換句話說,不瞭解情緒的性質,就無從解釋腦皮質、皮下多部位與情緒的關係;不瞭解思維和知覺的區別,也難以分辨皮層不同級區與它們之間的定位關係;刺激額葉一定部位可引起某些回憶,但在對記憶知道更多之前,對此不能作出任何解釋。神經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促進其研究進展的。

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謇蕊郟冬梅 2019-05-16

是由神經元中細胞體組成的

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網友8568a991f 2005-12-04

蛋白質

大腦皮層是由什麼組成casualconch 2005-12-05

細胞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