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10-29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小童歷史 2020-12-31

和碩醇親王是道光帝脈下宗支,始祖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大清鐵帽子王之一。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奕譞為道光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所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在道光、咸豐兩朝,作為皇室宗親,奕譞平淡無奇,除了十歲時因哥哥咸豐帝登極,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再沒有得過什麼恩典。

奕譞一支發跡,來得很突然,在咸豐帝駕崩後的半年間,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號剛出現的時候,奕譞接二連三地得到了一大堆封賞任命: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管理神機營事務等等。

這一年,奕譞只有二十一歲。

如此年輕,突然就飛黃騰達了,表面上看是因為奕譞的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如今“大姨子”垂簾聽政掌了大權,自然要提拔重用自家“妹夫”。

可一旦深入內幕,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據奕譞的孫子也就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小時候他曾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府裡演戲,演到“鍘美案”最後一場時,溥儀年幼的六叔載洵看見陳世美被包龍圖鍘得鮮血淋漓,嚇得坐地大哭,祖父奕譞立即聲色俱厲地當眾喝道:“太不像話!想我二十一歲時就親手拿過肅順,像你這樣,將來還能擔當起國家大事嗎?”

原來奕譞在慈禧太后的上位之戰“辛酉政變”中立下了關鍵一功,是他親自帶兵為慈禧太后在半壁店捉拿了護送“梓宮”返京的肅順,從而保證了辛酉政變的完勝。

由此一事可見年輕時的奕譞還是相當勇猛果敢的。

溥儀在回憶中說,這才是醇親王一支飛黃騰達的奠基石。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辛酉政變之後,正如“同治”年號所彰顯出的涵義,大清朝堂上實際是東西兩宮和恭親王奕訢聯合執政的局面,而醇親王作為慈禧太后的有功親信、道光帝宗支,實際上也扮演著關鍵一角,未被大力啟用前,他看上去只是一枚皇家富貴閒子,可一旦慈禧太后要獨擅皇權,向恭親王動刀子,醇親王將是取代恭親王的最佳人選。

因為慈禧太后在權力格局上有這樣的深謀遠慮,奕譞在同治朝也就一步步地顯赫了起來,同治三年,被賜以“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正式晉封為親王。

對於醇親王一支的權勢富貴而言,這還僅僅是個開始,等到同治帝駕崩,慈禧太后為了繼續垂簾聽政,執意要立“載”字輩的兒皇帝時,醇親王一支就迎來了“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的百年罕遇大運勢。

從世俗的觀念看,家族能有這樣的大運勢,醇親王奕譞應該感到萬分榮幸才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據說當慈禧太后宣佈立奕譞第二子載湉為帝的話剛一出口,奕譞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不能起······”

醇親王如此痛不欲生,並非演戲,而是他的真實反應,因為他深知慈禧太后為了權力有多可怕,立自己的兒子為帝,不僅意味著兒子從此成了深宮中的傀儡,而且自己從今往後也只剩下如履薄冰,父與子,稍有不慎,等待他們的就是萬丈深淵。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如果說醇親王的初始發跡靠的是功勞,那一個王府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靠的就是懂得伴君、伴虎之道。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自從二叔載湉入宮成為光緒帝之後,他的祖父醇親王就把一切官職都辭掉了,“親王世襲罔替”的恩典是力辭不準後才勉強接受的。

此後幾年,醇親王唯一的差事就是照料光緒讀書,他幹得誠惶誠恐,兢兢業業,慈禧太后覺得他懂規矩,沒野心,好控制,又賞他“親王雙俸”、“紫禁城內乘坐四人轎”,醇親王不得不接受後,更是低調謹慎到了塵埃裡。

恭親王奕訢因為隱隱能威脅到慈禧太后權威,終於在1865年被革掉了議政王大臣的頭銜,按照早已有的謀劃,慈禧太后詔命軍機大臣,今後凡是重大政務要先和醇親王商議,實際上就是用醇親王取代了恭親王。

作為主政親王,又是皇帝親爹,醇親王如果有血性野心、宏大抱負,還是有一定運作空間的,但醇親王不但沒有這麼做,相反他是事事迎合慈禧太后,如同一個忠誠的奴才。

按例,光緒大婚之後,太后理應歸政,醇親王知道這是慈禧太后不願看到的事,於是他在光緒大婚之前帶頭向慈禧太后叩請繼續“垂簾聽政”。

清廷建立新式海軍後,醇親王受命主持海軍大事,有一事很能反應他的心態,代慈禧太后去檢閱海軍時,他執意要拉上宮中紅人李蓮英同行,為的就是主動接受監督,讓慈禧太后放心。

醇親王這種誠惶誠恐的心理,不僅體現在他的一切言行上,就連家裡的擺設,也到處顯露著謙恭謹慎的痕跡。

他住的正房叫“思謙堂”,書齋叫“退省齋”,書齋條几上擺放的欹器上刻著“滿招損,謙受益”的銘言。

對自己這樣要求,對子女也是如此。

子女的書房裡,到處掛著各種格言家訓,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這樣寫的:“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溥儀說,祖父做過的最“過分”、最有意思的事是這麼一件,光緒二年他居然給朝廷寫了一個奏摺,控告一個沒有具體物件的非議之臣,他說,將來可能有人由於他的身份,要援引明朝的例子,要求給他這個皇帝親爹加尊號,如果有這樣的事,就該把非議之人視為小人,嚴加懲處。

為了把此事辦得板上釘釘,他還要求把這份奏摺存在宮中,以便將來有鐵證來懲處這種小人。

過了十幾年,果然發生了醇親王預料之事,光緒十五年,河道總督上疏請尊崇皇帝本生父以稱號,慈禧見疏勃然大怒,但越是怒越覺得醇親王有難能可貴的忠奴品質。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暴斃後,醇親王的謹小慎微近乎達到了無以加復的程度,他把取信討好慈禧太后,看成了他唯一的本分。

當時,他正在負責海軍建設,為了讓慈禧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他將很大一部分海軍軍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頤和園修建工程最緊張的時候,正值京師、直隸鬧特大水災,御史吳兆泰怕激起民變,建議頤和園停工,慈禧太后聞訊隨即將吳兆泰奪官,交部議處,而醇親王始終沉默是金,鞠躬盡瘁地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

1890年,頤和園剛完工,醇親王不久就死了。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因為醇親王秉承的是事事要如履薄冰的家訓,醇親王的幾個兒子盡是窩囊廢,要麼跟他一樣,要麼只能紙上淺談。

因為對慈禧絕對忠誠,老醇親王死後,其第五子載灃順利繼承王位,成了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完全就是照著老醇親王的樣子刻出來的,但即便如此,慈禧太后對載灃還是有從猜忌到信任的一個過程。戊戌變法,庚子之變後,見光緒和載灃這哥倆頗受洋人欣賞,慈禧太后趕忙把榮祿和醇王府撮合成了親家,意在用榮祿牽制醇王府一支。

但隨著載灃的面目越來越清晰,慈禧太后對這個綿羊外甥也就不再猜忌了,轉而把他當成了另一個忠奴。

光緒病危,慈禧太后病重時,不願告別皇權的慈禧太后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她奢望能挺過重病,繼續掌權,所以在光緒駕崩後,他將載灃的長子溥儀立為了皇帝;之後見自己已無藥可救,她又選擇了不會翻案的載灃為自己實際的繼承人,讓他抱著溥儀做了大清末代攝政王。

光緒為帝,是慈禧太后的私心;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還是慈禧太后的私心。

縱觀歷朝歷代,大概沒有比醇王府更悲哀的了,一個王府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不是因為這一支有什麼帝王運勢,雄才大略,而是這一支始終恭順如奴,甘願為慈禧太后驅使、利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