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看後怎麼覺得很一般,到底在說些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3-14

邊城看後怎麼覺得很一般,到底在說些什麼Fann27 2020-03-27

原來不是隻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除了景色描寫的比較細膩,大多文字太拗,有的甚至早讀好幾遍,實在提不起興趣看下去……是怎麼有這麼高的評分…

邊城看後怎麼覺得很一般,到底在說些什麼荷包蛋叮叮 2006-06-27

細細品讀沈從文的《邊城》,讓人心靈顫動、浮想聯翩的,是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一幅山靈水秀、天人和諧的風俗畫。

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帶,似乎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風俗還沒有為儒家道統文化所薰染,淳樸正直的人情人性還沒有被現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確實顯得落後、蠻荒、愚昧、閉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與人們美好的天性卻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長。

正如沈從文所說的:“我們家鄉所在的地方,一個學習歷史的人便會知道,那是‘五溪蠻’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為都市中生長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種近於野獸純厚的個性就是一種原始民族精力的儲蓄,我們永遠不大聰明,拙於打算,永遠缺少一個都市中人的興味同觀念,我們也正不必以生長到這個樸野邊僻地方為羞辱。”(沈從文《記胡也頻》) 沈從文正是以對故鄉的一種“痴情”,對現代腐朽庸俗風氣的一種“憎惡”,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緻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等,積澱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邊城》所以成為30年代鄉土小說的一座峰巔,所以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其奧秘就在這幅風俗畫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發端於1923年前後,它們具有共同的藝術趨向和共同的藝術特徵,形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學流派。

魯迅、周作人、茅盾等文壇巨匠,不僅在創作上開闢了鄉土小說的先河,而且在理論上也為鄉土說的興盛鋪平了道路。魯迅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小說二集·導言》中,對蹇先艾、許欽文、王魯彥等6位作家的創作進行了概括和論述,稱他們的作品為“鄉土文學”,並精闢地分析了這些作家創作中的“鄉愁情緒”“鄉間習俗”“異域情調”“鄉土氣息”“地上的憤懣”等等創作特徵。這些論述及時地總結了鄉土小說的經驗和不足,指明瞭鄉土小說的發展前景。沈從文的《邊城》,創作、出版於1934年,此時正是中國鄉土小說強勁發展的時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現了當時鄉土小說的一些共同特徵,如鄉民的生存狀態、民情風俗、鄉愁情緒等等;另一方面,他又透過對湘西民眾生存與異域情調的描述,傾盡全力地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是從來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了一種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說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是邊城獨有的,別的地方沒有,大概也不會有的。在風俗畫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就使這風俗畫顯得餘味無窮,也使沈從文的鄉土小說超越了許多同時代作家的作品。《邊城》真像一脈溪水,平平靜靜、清清亮亮、溫溫柔柔。

故事也極簡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裡,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通人性的黃狗。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長得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少女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時,當地的團總以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儺送。而儺送一見翠翠也生出愛慕之心,寧肯繼承一條破船與翠翠成婚。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翠翠,並先走一步託媒人提了親。爺爺尊重翠翠的心願,讓兄弟倆到溪邊山上唱歌,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幸觸礁葬身水中。儺送心裡悲痛且知道婚事一時難成也乘船下了桃源。爺爺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鬱悶,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裡溘然去世。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以渡船為生,等待儺送的歸來。

我們不難看出,故事寫的是生活中很平常的故事——一出有點傷感的情愛戲劇,很平常的人物——沈從文所謂的“愚夫俗子”。但正是因了它的平常事、平常人,才更顯示出這是湘西民眾真實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祖祖輩輩沿襲的生活。但是,如溪水一般平靜的生活,也會有波浪驚起的時候。作品描寫了茶峒一帶的兩種民情風俗,端午節的龍舟賽,走車路和走馬路的婚戀方式。這龍舟賽可是當地最隆重的文娛活動,改善伙食、穿著新衣、傾城出動,觀看划船。賽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爭,助喊雷動。賽舟過後,還要放30只大雄鴨到河裡去,軍民人等,誰都可以下水捉鴨子,誰捉住就歸誰。從早到晚,熱鬧一天。在這年年如斯的龍舟賽中,展現的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點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漢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透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是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直到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親就是透過唱歌愛上了一位軍人,輪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情人。儺送在對岸山崖上唱歌給翠翠聽,儘管翠翠還不明白這是唱給她的,但她“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在夢中、在潛意識裡,已經與儺送心有靈犀一點通,並愛上了儺送。走馬路、唱歌、求愛,這是一種多麼富有詩意的民間風俗。不知道這種風俗今天是否還存在?沈從文說,《邊城》寫的是“湘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正因為作者痛感30年代都市的墮落、鄉村的變異,他才要透過自己的創作,發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顆與天地相諧的赤子“愛心”。他相信山民身上這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裡不滅的火種。主人公翠翠是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純潔、溫柔、聰慧、自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對爺爺體貼入微,愉快地承擔著家裡的生活擔子,還常常幫爺爺划船渡人。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痴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忠貞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得又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年逾古稀的老船伕,把義務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堅守崗位。他把自己的孫女當作掌上明珠,精心地關愛、呵護她,耐心地教育、啟發她,既默默地為她的婚事操心運籌,又完全尊重她的個人意願和選擇。這是一個純樸、堅韌、樂觀、慈祥,又有點幽默的老船伕,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湘西鄉民的美好品格和人性。還有天保、儺送兄弟倆,水碼頭管事順順,退伍老軍人楊馬兵等,都刻畫得真實、鮮活、自然,無不閃爍著芸芸眾生身上美的人情與人性。

迷人的湘西邊城,感人的湘西山民!

邊城看後怎麼覺得很一般,到底在說些什麼我認得你xixi 2006-06-23

細細品讀沈從文的《邊城》,讓人心靈顫動、浮想聯翩的,是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一幅山靈水秀、天人和諧的風俗畫。

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帶,似乎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風俗還沒有為儒家道統文化所薰染,淳樸正直的人情人性還沒有被現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確實顯得落後、蠻荒、愚昧、閉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與人們美好的天性卻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長。

正如沈從文所說的:“我們家鄉所在的地方,一個學習歷史的人便會知道,那是‘五溪蠻’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為都市中生長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種近於野獸純厚的個性就是一種原始民族精力的儲蓄,我們永遠不大聰明,拙於打算,永遠缺少一個都市中人的興味同觀念,我們也正不必以生長到這個樸野邊僻地方為羞辱。”(沈從文《記胡也頻》) 沈從文正是以對故鄉的一種“痴情”,對現代腐朽庸俗風氣的一種“憎惡”,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緻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等,積澱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邊城》所以成為30年代鄉土小說的一座峰巔,所以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其奧秘就在這幅風俗畫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發端於1923年前後,它們具有共同的藝術趨向和共同的藝術特徵,形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學流派。

魯迅、周作人、茅盾等文壇巨匠,不僅在創作上開闢了鄉土小說的先河,而且在理論上也為鄉土說的興盛鋪平了道路。魯迅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小說二集·導言》中,對蹇先艾、許欽文、王魯彥等6位作家的創作進行了概括和論述,稱他們的作品為“鄉土文學”,並精闢地分析了這些作家創作中的“鄉愁情緒”“鄉間習俗”“異域情調”“鄉土氣息”“地上的憤懣”等等創作特徵。這些論述及時地總結了鄉土小說的經驗和不足,指明瞭鄉土小說的發展前景。沈從文的《邊城》,創作、出版於1934年,此時正是中國鄉土小說強勁發展的時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現了當時鄉土小說的一些共同特徵,如鄉民的生存狀態、民情風俗、鄉愁情緒等等;另一方面,他又透過對湘西民眾生存與異域情調的描述,傾盡全力地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是從來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了一種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說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是邊城獨有的,別的地方沒有,大概也不會有的。在風俗畫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就使這風俗畫顯得餘味無窮,也使沈從文的鄉土小說超越了許多同時代作家的作品。《邊城》真像一脈溪水,平平靜靜、清清亮亮、溫溫柔柔。

故事也極簡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裡,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通人性的黃狗。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長得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少女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時,當地的團總以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儺送。而儺送一見翠翠也生出愛慕之心,寧肯繼承一條破船與翠翠成婚。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翠翠,並先走一步託媒人提了親。爺爺尊重翠翠的心願,讓兄弟倆到溪邊山上唱歌,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幸觸礁葬身水中。儺送心裡悲痛且知道婚事一時難成也乘船下了桃源。爺爺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鬱悶,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裡溘然去世。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以渡船為生,等待儺送的歸來。

我們不難看出,故事寫的是生活中很平常的故事——一出有點傷感的情愛戲劇,很平常的人物——沈從文所謂的“愚夫俗子”。但正是因了它的平常事、平常人,才更顯示出這是湘西民眾真實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祖祖輩輩沿襲的生活。但是,如溪水一般平靜的生活,也會有波浪驚起的時候。作品描寫了茶峒一帶的兩種民情風俗,端午節的龍舟賽,走車路和走馬路的婚戀方式。這龍舟賽可是當地最隆重的文娛活動,改善伙食、穿著新衣、傾城出動,觀看划船。賽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爭,助喊雷動。賽舟過後,還要放30只大雄鴨到河裡去,軍民人等,誰都可以下水捉鴨子,誰捉住就歸誰。從早到晚,熱鬧一天。在這年年如斯的龍舟賽中,展現的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點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漢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透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是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直到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親就是透過唱歌愛上了一位軍人,輪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情人。儺送在對岸山崖上唱歌給翠翠聽,儘管翠翠還不明白這是唱給她的,但她“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在夢中、在潛意識裡,已經與儺送心有靈犀一點通,並愛上了儺送。走馬路、唱歌、求愛,這是一種多麼富有詩意的民間風俗。不知道這種風俗今天是否還存在?沈從文說,《邊城》寫的是“湘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正因為作者痛感30年代都市的墮落、鄉村的變異,他才要透過自己的創作,發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顆與天地相諧的赤子“愛心”。他相信山民身上這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裡不滅的火種。主人公翠翠是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純潔、溫柔、聰慧、自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對爺爺體貼入微,愉快地承擔著家裡的生活擔子,還常常幫爺爺划船渡人。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痴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忠貞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得又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年逾古稀的老船伕,把義務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堅守崗位。他把自己的孫女當作掌上明珠,精心地關愛、呵護她,耐心地教育、啟發她,既默默地為她的婚事操心運籌,又完全尊重她的個人意願和選擇。這是一個純樸、堅韌、樂觀、慈祥,又有點幽默的老船伕,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湘西鄉民的美好品格和人性。還有天保、儺送兄弟倆,水碼頭管事順順,退伍老軍人楊馬兵等,都刻畫得真實、鮮活、自然,無不閃爍著芸芸眾生身上美的人情與人性。

迷人的湘西邊城,感人的湘西山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