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招鶴亭》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3-21

蘇軾的《招鶴亭》 空。 6級 2009-10-04 回答

是 放鶴亭記

【徐州放鶴亭、招鶴亭】

江蘇省徐州市南郊雲龍山上,有放鶴亭。古書記載:雲龍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因而名之為雲龍山。明代董其昌《重修雲龍山放鶴亭記》碑雲:“按史記,秦始皇東遊厭王氣,漢高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呂后輒得之,曰:‘季所居有云成五彩’雲。而赤帝子斬白帝子,蓋龍德也。彭城之有云龍山,其得名當以此。”但是,《史記·高祖本紀》中寫的是高祖“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清代《江南通志》卷十四說“朱澤民謂:宋武帝微時憩息此山,有云氣環繞之異”,又把漢高祖劉邦換成了南朝宋武帝劉裕。有古詩云:西南妖嬈來神龍,奔騰欲赴大瀛東。罡風一吹化作石,墜落彭門成古峰。

雲龍山有九節山頭,長達3公里,山勢蜿蜒,又有“九節龍”之稱。第一節山頭為古建築集中地。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幽美,松柏蔥鬱,樓臺掩映。從北麓往左登達山頂,便來到門額題為“張山人故址”的庭院,庭院東側便是放鶴亭。亭飛簷丹楹,別緻精美。旁有飲鶴泉,南10多米處還有一座“招鶴亭”。

張山人,即北宋隱士張天驥,字聖塗,自號雲龍山人。好讀書、花木及音樂,崇通道家哲學。張天驥隱居於雲龍山,躬耕于山西黃茅岡上。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張天驥建放鶴亭,馴養了兩隻仙鶴,清晨日出時登亭放鶴,黃昏日落時在亭招鶴,頗得隱居之樂。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張天驥十分投洽,曾寫下《遊張山人園》、《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等詩。更有《放鶴亭記》述其事: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HT5,6〗亻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

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是一曲隱逸生活的讚歌,真是“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放鶴亭南的招鶴亭,是後人根據蘇軾《放鶴亭記》中的“招鶴歌”而增建。兩亭之間的飲鶴泉舊時為“自然液水”,《太平寰宇記》載此泉“雖雨旱無增減。或雲飲之可愈疾。

時有云氣出其中,去地七百餘尺”。可惜如今已枯涸。

望採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