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火候不到不動聲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5-14

什麼是火候不到不動聲色?易書科技 2019-04-10

過多的算計會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一點不算計又會被人算計。

想儆到不欺人也否被人欺就要學會掌握方式和火候!擇時而動。

收復金陵之後,曾氏兄弟的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曾國藩被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曾國荃一等伯爵。所有湘軍大小將領有功人員,莫不論功封賞,上至侯伯,下至省、撫、提、鎮無一不有。湘軍人物居督撫地位的便有十人,長江流域的水師,全在湘軍將領控制之下,曾國藩所保奏的人物,無不如奏除授。

此時的曾國藩卻在家信透出“不為天下先”的識見。他寫道:“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勳,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天於大名,吝之惜之,幹靡百折,艱難拂亂而後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金陵,餘屢信多危悚敬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老師雖久而朝廷無貶辭,大局無他變,即是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養身卻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日‘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僕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閒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餘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平日則嫌其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在別人滿心歡喜的時候還能保持自己冷靜辯證的心態,實屬不易。

曾國藩避禍的第二個重要舉措便是裁撤湘軍。裁軍啟念之機,當在同治三年正月,金陵合圍之後,蓋已勝利在望,此時已可開始思考善後問題。曾國藩在二月初二日致曾國荃信中,確已透露。曾國荃則表示速裁全裁,這與當時鬱憤之心情有關。在曾國藩家書中皆可察見二人裁軍意圖與構想。金陵克復之後,曾國荃堅辭任宮。申請回籍休養,所部必需裁撤乃自然之理。只是曾國荃先期回籍,而裁軍之事,則留與曾國藩經理。

曾國藩早已知道,那些清軍將領自己不行,最忌才能,早已討厭曾國藩這班書生風頭太勁。還有一個比反湘軍派力量更大的運動,就是湘軍造反運動。反湘軍派除彈劾外,又由軍機處命令曾國藩,呈報歷年經費開支賬目,這等於要湘軍的命。打了十多年爛仗,你們不發軍餉,由我募捐抽釐,拼拼湊湊才勉強開支過去。湘軍將領聽到這一訊息,無不義憤填膺,決心造反。

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鮑超四人,召開了玄武湖會議,議決一致反清,肅清君側,此舉被曾國藩及時制止。曾國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這也是一個原因。

在裁軍上,曾國藩的計謀手法絕對是高人一等。他在戰事尚未結束之前,即計劃裁撤湘軍。他在兩江總督任內,便已拚命籌錢,兩年之間,已籌到五百萬兩。錢籌好了,辦法擬好了,戰事一告結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費早已籌妥了。

裁兵經費籌妥了,裁兵辦法擬好了,只等勝利的蒞臨。同治二年六月十六日攻下南京,取得勝利,七月初旬開始裁兵,一月之間,首先裁去二萬五千人,隨後亦略有裁遣。人說招兵容易裁兵難,以曾國藩看來,因為事事有計劃、有準備,也就變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

曾國藩的另一高明之處就在於有理有節。對於裁軍他很心疼,但是該裁還是要裁的,至於裁的數量,足以抵消朝廷的疑慮就可以了。最高的估計,大概裁去二分之一,約三萬人左右,剩下來未裁的還有三萬人。這三萬人,一部分由曾國荃統率。所以說,實際上並未大裁特裁,清廷如果逼得太急了,曾國藩的手下有的是兵,要蠻幹,大家蠻幹,要曾國藩做年羹堯,他是不幹的。

據說後來曾國藩與李鴻章談及裁軍這件事時,頗為後悔,他自認自己顧慮太多,湘軍攻戰十幾年之久,金陵克捷後,懾於各種壓力,竟至於解散了親手建立的軍隊,自毀長城,寒了將帥的心,實際上等於自殺。湘軍眾將飄如秋葉,而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鳥,以致“剿捻”無功,備受挫辱。幸賴李鴻章所建淮軍,攻滅了捻軍,成就了大事。他讓李鴻章切記自己的教訓,當今八旗、綠營再不可恃,保太后、皇上之安,衛神州華夏之固,全仗淮軍。今後,淮軍有被議論的那一天,千萬不要像老師那樣,畏首畏尾,只可加強,不可削弱。亂世之中,手裡的軍隊切不可放鬆,於家於國都是如此。

曾國藩避禍的第三個舉措,便是順應清政府的想法,自己故意製造湘軍內部將領之間不和的假象,藉此減少清王朝對自己的猜疑。由此可見,過多的算計會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一點不算計又會被人算計。想做到不欺人也不被人欺就要學會掌握方式和火候,擇時而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