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無情人有情出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5-10

草木無情人有情出處?芝士回答來自: 芝士回答 2021-08-14

【名句】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註釋】

選自宋·歐陽修《秋聲賦》。

飄零:凋零墜落。

惟物之靈:萬物中最靈者。

感:感傷。

勞:勞累,辛勞。

形:身體。

必搖其精:損害他的精神。

【賞析】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一篇感情充沛,意境優美,瀟灑而含蓄的抒情名作。寫這篇賦時(公元1059年),歐陽修已年滿53歲。他從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政治上始終不能有所作為,內心十分苦悶。由於連續纂修《新唐書》工作,身體健康也受到嚴重損害,遂以衰病自居。春去秋來,萬物摧敗,歐陽修在病衰和苦悶中有感於時令更替,秋風蕭瑟,秋聲悽清,一種悲涼之情油然而生,產生了人生短促、力不從心的悲秋情緒。這種鬱結於胸的獨特情緒,在《秋聲賦》中得到了完美的表達。文中把無形的秋聲,寫得有聲有色、有意有形,從而塑造了一個獨特的“秋聲”形象。這秋聲既是氣象萬千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奇妙之聲。也是從作者肺腑裡噴發出來的悲鬱之聲。而在這神奇深幽的意境之中,也顯示出作者對人生哲理性的獨特思索: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意思是:草木沒有情感,到了一定季節就凋零飄落了。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又是萬物之中最靈性的,各種各樣的憂戚刺激著他的心,無數的事情勞累著他的形體,內心受到刺激,必然耗費精力,更何況還要思考他力所不及的問題,擔憂他智力達不到的事情。

悲秋是中國曆代詩文中一個恆久不衰的主題。草木因秋而衰敗,天氣因秋而肅殺。秋風驟起,黃葉滿地。因此,秋在人們的意識中,往往與人生易老的悲涼感傷連在一起。古詩十九首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其思想內涵與悲秋是相通的:宇宙永恆,自然無窮,但生命卻是短促的!

然而,草木無情人有情。無情的草木遭到秋氣的摧殘而凋敗,一歲一枯榮,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情感豐富,更能為秋聲肅殺而動容,歐陽修說,“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就是這種思想情緒的表達。所以,作者感慨系之,“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的人,比草木更易衰老。因此,人對季節變換十分敏感,“一葉落而知秋”,並由季節的變換進而敏感到歲月無情,人生易老,光陰如箭,一去不返,因而很容易內生一種悲愴和淒涼。加之人們還要思考自身力量所辦不到的事情,擔憂自身智慧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更容易紅顏變老,黑髮變白了。

但是作者也有自我排解的地方,他說“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認為人感秋悲秋,損害精氣,是自我戕害的結果,與秋聲無關,不必去怨秋傷秋。從這裡,又似乎可以感悟到作者清心寡慾以保天年的老莊思想,以及“慶曆新政”失敗後鬱結在內心深處的一絲淡淡的憂愁。

歷代悲秋之作不少,但像《秋聲賦》一樣,能把複雜無形的秋聲,描繪渲染得彷彿張目可見、傾耳可聞的卻幾乎沒有。而從感嘆秋聲之中,引入人生哲理思考的就更不多見了。

《秋聲賦》不僅是宋代抒情散文名篇,也是宋代文賦的發軔之作。宋代文人以文入詩,以文入詞,也以文入賦,給賦這種文體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之能更加自由地狀寫物態,抒情達意。《秋聲賦》就是這種賦的典範之作,因此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