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的言外之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5-29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的言外之意2020.04.08 00:00 回答

齊景公的意思是,社會的執行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壞了,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統治地位和既得利益。

意思: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到嗎?

出自春秋戰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到嗎?”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的言外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顏淵出自《論語》,共計24章。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論語·顏淵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的言外之意2013.01.16 00:00 回答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國在景公的時候,陳桓子施惠於民,越來越壯大,景公沒有辦法。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去齊國,景公求教孔子怎麼辦,孔子說了這番話。孔子話只有八個字,但是意思表達卻非常到位,大概是說:做君主就應該像的樣子,做臣子就應該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就應該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就應該像兒子的樣子(,這樣齊國才有希望)。

不僅回答了景公的問題,其中還暗示景公有“不君”的行為,勸喻的意思很明顯。

景公也不是傻子,但是他死要面子,就顧左右而言他了:“是啊是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就是有飯,我能吃得上嘛?”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的言外之意匿名使用者2013.01.15 00:00 回答

原文出出自《論語·顏淵》,在原文中的意思大概是說:“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到嗎?”根據當時的語境,說這句話齊景公的意思是,社會的執行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壞了,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統治地位和既得利益,當然,他的這種答覆表明,他根本沒有理解孔子所說的話的本意。

各人的思考,可能不太成熟,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O(∩_∩)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