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敵愾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5-28

同仇敵愾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典故?漫閱科技 2019-12-27

“同仇敵愾”這個典故,最早見於《詩經》,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對敵人抱著仇恨和憤怒的情緒。由於《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專著,所以這個典故本身並沒有故事。它是春秋時秦軍中非常流行的一首從軍歌,歌名叫《無衣》。公元前623年,衛國的亞卿寧俞出使魯國時說過“敵王所愾,而獻其功”。這句話是“同仇敵愾”的典源,但把“同仇”與“敵愾”合為成語則是在公元前506年。

當時,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率吳國的軍隊攻破楚國的都城後,掘開楚平王的墓,刨出屍首,用鋼鞭把楚平王的屍首打得稀爛,這就是“伍員鞭屍”的典故。伍子胥還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討還血債。

伍子胥有個好友叫申包胥,他給伍子胥捎信說:“物極必反,你適可而止吧!”伍子胥不聽,回信說,為報殺父之仇,就顧不得楚國了。申包胥長嘆說:“子胥要滅楚,我豈能坐視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兒,秦、楚兩國有甥舅之親,所以決定到秦國求救。

申包胥到秦國後,對秦哀公說:“吳若滅楚,便會進一步攻秦,請趕快派兵解救楚國。”秦哀公任憑申包胥怎麼說,就是不表態。

秦哀公讓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計議。誰知這申包胥就站在宮廷之中,日夜號哭,他不脫衣,不睡覺,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為感動,就親自前去安慰申包胥,並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長矛,與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這是當時秦軍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從軍歌,其歌詞大意是說:有衣同穿,有仇同報,整修武器,準備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發兵,便三叩九拜,恢復了飲食。

申包胥終於請得秦兵,挽救了楚國。自從申包胥號哭秦廷後,“與子同仇”便被當時的人們稱道。後人用“同仇敵愾”表達共同一致對敵鬥爭的決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