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鷓鴣的叫聲就想到遊子什麼。。還有和鄭谷有毛關係??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17

聽到鷓鴣的叫聲就想到遊子什麼。。還有和鄭谷有毛關係??匿名使用者 2013-07-20

鷓鴣是一種並不起眼的鳥,但由於啼鳴與眾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頗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詩人們的離愁別緒,藉以抒發哀怨感慨之情。如李益的《鷓鴣詞》雲:“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借女子之口,寫思夫之念,感情深厚。 就筆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詠鷓鴣之作,就連詩仙李白也還有一首《山鷓鴣詞》。韓愈的《晚次宣溪絕句二章》之一,寫得極見情感:“韶州南去接宣溪,雲水蒼茫日向西。客淚數行先自落,鷓鴣休傍耳邊啼。”被貶他鄉,在“客淚數行”的情景下,怎能還經得起鷓鴣的“耳邊啼”? 唐代有三首《放鷓鴣》的詩寫得甚為精彩,富於感情。先看羅鄴的《放鷓鴣》:“好傍青山與碧溪,刺桐毛竹待雙棲。花時遷客傷離別,莫向相思樹上啼。”再看崔塗的《放鷓鴣》:“秋入池塘風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滿身金羽畫不得,無限煙波何處歸?”好一個“何處歸”,關愛之情躍然紙上。而李郢的《放鷓鴣》描繪得尤為生動細膩:“玉樓珠戶養經時,放出雕籠久不飛。秦地遊僧一彈指,楚城遷客重思歸。崗田戲下晴風暖,茅壠驚啼返照微。山畔家家有羅網,莫救傷損好毛衣。”多麼依依不捨! 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寫的則是行役的艱難和聞聲的悲苦:“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正穿屈曲崎嶇路,更聽鉤陶格磔聲。曾泊桂江深岸雨,亦於梅嶺阻歸程。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髮生。”顧況的《聽山鷓鴣》,似乎是聽而無悲:“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看,一夜未斷啼聲,即使無傷感,恐怕也覺厭煩吧? 最為世人稱道的,還得首推晚唐鄭谷那首《鷓鴣》七律:“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伴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把鷓鴣之聲與遊子之情融為一體,既詠鳥,也詠人,讀之清音嫋嫋,品之餘味無窮,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譽其為“警絕”,鄭谷也因此詩被稱為“鄭鷓鴣”。 唐以後的鷓鴣詩數量雖然不少,但名篇佳作卻不多。宋人張詠的《聞鷓鴣》是較好的一篇:“畫中曾見曲中聞,不是傷情即斷魂。北客南來心未隱,數聲相應在前村。”辛棄疾的被人譽為“大聲鏜鞳”之作《菩薩蠻》的下闋,更是為世所傳:“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詞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借鷓鴣之聲以抒愛國之情,道前人所未道。 明人劉基的《山鷓鴣》在描寫中夾雜著抒情與議論,值得一讀:“黃茅壠上雨和泥,苦竹崗頭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鷓鴣啼。”清人尤侗的《聞鷓鴣》,在寫法立意上與劉基相似:“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為誰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