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關於春秋范蠡其人的記載(註明出處),益多。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5-23

史書中關於春秋范蠡其人的記載(註明出處),益多。匿名使用者 2013-11-01

西施是我國古進時候一位絕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施原名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苧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長得紅顏花貌,芙蓉之姿。 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戰俘,越國大夫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嚐膽,準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歷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歷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註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豔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並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 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范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雲:“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 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 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范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於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就好像是你的鞋是不是合腳一樣。沒人說她幸福,也沒人說她不幸福。

史書中關於春秋范蠡其人的記載(註明出處),益多。匿名使用者 2013-11-01

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採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選出越國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麻痺夫差的鬥志。野史雜稗中如是說,越國大夫范蠡周遊全國,遍訪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紗江畔,與家在古苧蘿村西邊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則一見鍾情的故事。然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范蠡以“愛國”的名義,背叛、出賣了愛情。他把絕代佳人西施選進宮裡,與其他美麗的越女一起,進行歌舞禮儀等“培訓”。大約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為首的越女獻給吳王夫差。

幸運而不幸的夫差,對能歌善舞、風華絕代的西施深愛不疑。從此,歌舞宴平;從此,對西施甚至越國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踐,在暗暗地做著復仇的各種準備。“臥薪嚐膽”、“養精蓄志”、“勵精圖治”、“發奮圖強”——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富兵強了;吳國,卻在君王“從此不早朝”的鬆懈等現狀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被圍困在聖胥山的夫差走投無路,揮劍自刎。

無毒不丈夫。夫差在打敗勾踐後,給了勾踐一條生路。所以,他最終敗給夫差,是必然的。

何況,勾踐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負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國家的女子。以這些女子的屈辱與悲涼,換取越國東山再起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這種手段不能不說是高明,然而,不免過於自私、卑鄙。在這些方面,夫差哪裡是勾踐的對手。

傳說中,越國勝利後,范蠡歸隱江湖,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善良的人們多麼期盼如此美好的結局,無錫蠡園就是一個明證。

但是,范蠡配麼,他配擁有如此結局麼?

如果他愛西施,那麼——

若西施流淚,先溼的應是他的臉;

若西施悲傷,最苦的應是他的心。

如果他愛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廝守終生,直至地老天荒。

誰能想象,把自己心愛的人拱手讓出,送給他人,送給自己的敵人?

倒是夫差,愛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寵了西施一生。雖然,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許,他到死都還在唸著這個是令他國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無法想象,一個柔弱的女子,西施,在這十七年裡,怎樣的柔腸百轉,怎樣的萬劍穿心,怎樣的肝腸寸斷。愛人與仇人之間,祖國與敵國之間,她何從判斷,何從選擇?

也許,西施無從選擇,殘酷的世界也不許她選擇。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認為,西施揹負著“禍國”、令吳國滅亡的惡名。

只有極少數人,能公正地站出來說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西施》

在越國,西施能夠得到“功臣”的榮譽嗎?不可能!關於西施歸宿的最有依據的說法,是被勾踐夫人沉水淹死。

擁有“沉魚”之美的西施,終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還她一生流不盡的淚吧。

還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女兒心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