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歌詞詩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27

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歌詞詩歌課件水電費sd 2017-03-16

古今都一樣。使用修辭用典或引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於下:

使立論有根據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即【文心雕龍】所謂“援古證今”也。如李商隱之【有感】詩: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其中“蛇足”一詞,即引自【戰國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李詩即以此作為引證,使為立論之根據。(以喻勿另生枝節也)

委婉表意

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仇池石】一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另如【唐詩紀事】卷十六引“寧王李憲見賣餅者之妻明豔動人,而強娶為妾,且十分寵愛。翌年,寧王問‘猶憶餅師否?’其妻頷首。寧王召餅師進府,其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頰,悽婉欲絕。時有十餘文士在座,意皆感動,寧王命做詩以記其事。王維詩云: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堅貞,使寧王深受感動,而讓其與故夫團聚。(按:典出【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減少語辭之繁累

詩句之組成,應力求經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如:

覽古 李商隱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鍾墮失天明;

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詩中“長樂”一詞乃指漢之長樂宮。【漢書】平帝紀:“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飛旦盡”;“景陽鍾”之典出自【南史】:“齊武帝數遊幸,載宮人於後車,宮內深隱,不聞鼓漏,置鍾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聲早起妝飾”。“箕山客”一詞乃指堯之許由也,【莊子】:“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又齧缺遇許由曰:‘子將何之?’曰:‘將逃堯’。又史記:“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將所欲表達之意念,呈現在讀者眼前,故可減少語辭之繁累。

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

潭州 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裡故事:“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鍊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3種類編輯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於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於【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後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於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範寧【穀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為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師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辭。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產生意外之效果,如:

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雖說賈誼,卻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壽堂詩】: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藝苑雌黃】雲:“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隱之【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覆沒階趨。

詩中用萬般無奈之口氣,“卻羨”卞和因獻璞玉,而雙腳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顏屈膝之意,其實何嘗真願斬足,此亦屬翻典之類。

引用的作用是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在書寫論文時使用:

直接

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文獻型別標識]。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碼。

二、期刊文章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頁碼。

三、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 析出文獻題名[A]。 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 原文獻題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四、報紙文章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N]。 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國際、國家標準

[序號] 標準編號,標準名稱 [S]。

六、專利

[序號] 專利所有者。 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 專利號,出版日期。

七、電子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 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型別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八、各種未定義型別的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間接

舉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號中資訊為年代和頁碼。此處頁碼資訊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間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作者姓名不出現在引文中,應在括號中給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個作者,可是使用這個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間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時作者資訊在括號中提供)

請注意:參考書目必須包括論文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書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論文作者願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曾閱讀,但未引用的書籍或文章。

3、在文中如何引用附錄的舉例

I worked out the timetable of my project (Please see Appendix I)。

4、 參考文獻的排列順序

文獻條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漢語拼音)的字母順序、中外文分別排列,條目前不要用數字標註,第二行縮排。外文文獻在前,中文文獻在後。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獻按出版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如果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文獻,則在年份後以英文小寫字母按順序標註(如1999a,1999b,1999c)。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註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寫出,也可以加引號(20字以下不用

根據所引出處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與暗引之別;按照所引文字與原文有無差異來說,有直引與意引之分;憑依所引出處或主旨正確與否立論,有確引與訛引之異。

明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引

例子(2):

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風吹動浪千層,有時一粒浮湯麵,野渡無人舟自橫。(沈石田《薄粥詩》)

(「野渡無人舟自橫」引自韋應物《滁州西澗》)

正引

正用又稱“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這安公子是那女孩兒一般百依百順的,怎麼忽然的這等執性起來?……他這一段是從至性中來,正所謂兒女中的英雄,一時便有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在小說中,安公子的父親因為兩次河堤決口,被責問不善治理而革職查辦,在山陽縣收監。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顧從未出過遠門,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順,決意要身帶數千兩銀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陽縣營救父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榮華富貴不能使他受到誘惑,貧賤困苦不能使他動搖,權勢強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轉”是引用俗語。兩處引用都是說明安公子此時的性格格外倔強,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人都不能改變他營救父親的決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這裡沒有指明出處,是暗引。

②那秦鍾魂魄那裡肯就去,又記念著家中無人掌管家務……因此百般求告鬼判。無奈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吒秦鍾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

“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閻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誰也沒辦法叫你活到五更。”這句俗語在這裡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說出來,將陰間的鐵面無私和陽間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顧意、徇私舞弊、黑暗腐敗作了鮮明的對比。它表達了作者說這段話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撻陽間的封建政權。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

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並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摳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後,對於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後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於我們現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鄧拓《燕山夜話·不要秘訣的秘訣》)

這段文字有三處引用。第一處是作者引用陸九淵的《陸象山語錄》中“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第二處是引用陸九淵的一首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第三處是“讀書不求甚解”,作者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引用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一語。作者對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詩句是表示肯定的,它們和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都是說讀書不必太死心眼,一個問題沒弄懂,不必總是鑽在這個問題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時候問題沒弄明白,時間卻耽誤了,所以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暫放過去,等以後再慢慢地去弄清楚。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為了不引起讀者的誤解,對“不求甚解”反覆加以解釋,特別指出“對於我們現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第一處和第二處點明瞭出處,是明引;第三處則沒有點明出處,是暗引。

反引

反用又稱“反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加以評判,持否定的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是相反的,以達到標新立異,或起到諷刺的作用。反用從形式上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錄原文,然後對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類是直接改動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與原文相反;第三類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裡,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後來的道學先生們,對於母親,表面上總算是敬重的了,然而雖然如此,中國的為母的女性,還受著自己兒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輕蔑。

(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婦女解放》)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意思是:“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怨恨。”作者對這句話持否定態度,先引用這句話,接著馬上對這句話作出評判,認為把女子和小人歸在一起,是對女子極大的輕蔑。在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魯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為婦女爭取解放而大聲疾呼。

②“子入太廟,每事問。”至今傳為美談。但你入輪船,最好每事不必問,茶房之怕麻煩,之懶惰,是他們的特徵;你問他們,他們或說不曉得,或故意和你開開玩笑,好在他們對客人們,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負責任的。

(朱自清《海行雜記》)

這段文字中引語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進太廟,事事都要問。”作者引用這句話是說,古人認為好問是一種美德,然後在後面指明現在輪船上就不能好問了。引用原話而變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直接照錄原話,然後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屬於反用中的第一類。

③沐芳莫彈冠,

浴蘭莫振衣。

處世忌太潔,

至人貴藏暉。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辭·漁父》中有“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這首詩,很明顯用了反用的手法,將“必”直接改成了“莫”,語意正好相反,屬於反用中的第二類。

④哦,我的劍要歸寢了!

我不要學輕佻的李將軍,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實只射著一塊僵冷的頑石。

哦,我的劍要歸寢了!

我也不要學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著,一壁水又流著。

哦,我的兵器只要韜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斬芟奸橫,

我知道奸橫是僵冷的頑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著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斷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讓我的寶劍歸寢了!

我豈似滑頭的漢高祖,

拿寶劍斫死了一條白蛇,

因此造一個謠言,

就騙到了一個天下?

(聞一多《劍匣》)

這一節詩有三處引用:“李廣射石”、“翰林斷水”、“高祖斬蛇”。“李廣射石”源出《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意思是:“李將軍去打獵,看見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桿沒入其中,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塊石頭。”“翰林斷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高祖斬蛇”源出《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飲酒醉於澤中,遇到大蛇擋道,於是拔劍把蛇斬成兩段,後以此作為得到“神助”而起義、奪取天下的宣言。詩人在這裡引用原文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我不要學輕佻的李將軍”,“我也不要學迂腐的李翰林”,“我豈似滑頭的漢高祖”,非常鮮明地表示了詩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李商隱《賈生》)

漢代的賈誼是個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們的排擠而放逐在外。這裡前面兩句的意思是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被放逐的賈誼,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種十分榮耀的事情,這個機會簡直千載難逢,暗示才幹能夠得到發揮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漢文帝虛懷垂詢,凝神傾聽,使得兩個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則是悲嘆漢文帝聽得這麼入神,不是問關於天下蒼生的大事,問的卻是有關虛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來是說文帝愛才,詩人在這裡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諷刺文帝不是真的愛才,藉以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繼而提出異議,屬於反用中的第三類。

借引

借用有兩種。一種又稱“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與所要表達的意義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關性。它可以推陳出新,增強生動性,產生幽默風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讀者對故事的聯想,增強形象性。還有一種就是借用數學中的符號,組合成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複雜的思想內容,達到言簡意賅的目的,有直觀形象的藝術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戀花》,原意是寫在蒼涼的深秋獨登高樓悵望,這裡用來作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戀花》,原意是因為思念愛人而漸漸變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這裡用來作為第二境,即表示艱苦地追求、探索。“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原意是寫無意中發現了意中人的驚喜心情,這裡用來作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實現理想的喜悅心情。這三處引用都是寫閨情離愁,作者以它們的相關性來比喻治學的三境,只是就引語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並無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熱天氣,闊人還忙於應酬,汗流浹背,窮人卻夾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其樂無窮,這叫做“席捲天下”。

(魯迅《安貧樂道法》)

“席捲天下”出自漢代賈誼《過秦論》,原意是說秦孝公想吞併天下,這裡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義,引起讀者的聯想,增強文章的形象性,用來表示窮人捲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覺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媽:“小濟,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別撒!”隨小濟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頭找小盆,至為緊張,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兒?”只在此屋中,雲深不知處,無論如何,找不到小盆。媽曳小乙疾走如風,入廁,風暴漸息。

(老舍《文藝副產品》)

“只在此屋中,雲深不知處”出自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作者借用後面兩句,並把“山”改為“屋”字,藉以描寫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動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見蹤影的情景,同引詩的原意並不相同或相對,只是憑著不知該到屋裡何處找小尿盆與不知到山中何處找師父有相關性的因素,望景生義,故予引用。這樣就增強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橫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個例子都是屬於第一種借用手法,即借用與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關性,來增強文字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併產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為還不如帶些獸性,如果合於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種人。

(魯迅《略論中國人的臉》)

人加上家畜性等於某一種人,初看起來我們根本沒有見過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理論、什麼公式。在作者看來,帶有“家畜”的馴服性格的“某一種人”,其實是無異於消除了“獸性”,沒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說對他本身來說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只不過使“牧人喜歡”而已。作者借用數學中的符號“+”和“=”,使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鮮明地表達了他主張反抗的嚴肅主題,因為馴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只是使外國人喜歡而已。這樣的描寫言簡意賅、乾脆利落。

⑤筆者認為,胡適所犯的錯誤,是因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頭=賈寶玉=作者(曹雪芹)的結論,提出了自傳說。

(馬力《從敘述手法看“石頭”

在〈紅樓夢〉中的作用》)

胡適曾經片面地認為《紅樓夢》的敘述者(石頭)、主人公(賈寶玉)和作者(曹雪芹)實際上是同一個人。本文作者為了說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這個觀點,借用了兩個“=”號,就把胡適的這種錯誤觀點簡潔而又直觀地表達了出來,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靈感+98%的汗水。

(愛迪生名言)

這句話是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我們今天也經常用到,證明天才並不是遊手好閒就得到的,它其實是靠勤奮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換來的。這個公式形象地說明了天才與靈感、勤奮之間的辯證關係。一句話概括,簡單明瞭,卻又點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個例子都是用數學符號來表達某種意圖、某種思想感情,言簡意賅,能產生直觀形象的藝術效果。這屬於第二種借用手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