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提供一下《詩經》中的祭祀詩及其賞析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0

幫忙提供一下《詩經》中的祭祀詩及其賞析謝謝了,大神幫忙啊萌萌小畫82 2014-12-12

祭祀詩是《詩經》中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來讚頌神靈、祈福禳災的詩歌。祭祀詩的篇目雖然比不上棄婦詩和情詩,但其題材獨特,民族特點鮮明,並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和文化價值,在“詩三百”中佔有重要位置。祭祀詩的出現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文化現象。這類詩篇主要以《周頌》為代表,其中心內容是讚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從遠古時代到周代,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已進步許多,但原始社會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為一種深層次文化積澱下來。祭祀活動是為了維持或恢復人與“神”的良好關係,把整個社會透過集體活動聯結起來。進入階級社會後祭祀轉化為權利的象徵,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顯,實際上是說明其政權受命於天,祭祀先王維護宗族組織,又起到了維護統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詩的文學特色一向為人們所忽視,甚至有人否認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事實上,祭祀詩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場面描寫以及疊字、復沓、反覆、設問與反問等多樣的藝術手法等特色。其研究力度還有待加強。 關鍵詞:祭祀詩 文學特色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選集,祭祀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祭祀是周代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之一,祭祀滲透到了周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祭祀,指的是古代人們按照一定儀式進行的敬鬼事神的社會活動。祭祀的物件,總的來說,不外乎祭祖與祭天(泛指大自然)兩大類。祭祀活動源起於原始氏族社會,至周代才發展完備。祭祀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祭祀詩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動中詠唱的讚頌神靈、祖先,祈福禳災的詩歌。廣義的祭祀詩指的是一切寫到祭祀或用於祭祀及贊神頌神的詩歌,不但包括純祭祀詩,而且還包括頌讚詩、部分農事詩和史詩。本文探討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所涉及的物件為廣義的祭祀詩,大約有六十篇左右。 說到《詩經》的文學特色,人們大都喜歡拿國風以及小雅中的篇章來進行分析。至於祭祀詩,往往僅從文化(禮儀)方面來展開研究,文學方面的論述少之又少。平心而論,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是不如國風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國風、小雅,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祭祀詩在文學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淺陋,試從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場面描寫以及藝術手法四個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詩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關人物,這些人物大都屬於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諸侯,下至卿大夫與士,不像國風中的人物多為平民百姓或者奴隸。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固然與詩歌的題材內容不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周代的祭祀權主要掌握在貴族(家族大宗)手裡有關,祭祀權在當時即意味著特權,掌握了祭祀權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權力。祭祀詩中的人物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對他們沒有具體的形象描繪。試看《周頌·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詩,整首詩只是籠統地讚頌文王的“純德”,並未對其性格與德行進行具體的描述,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文王始終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頌·執競》,該詩是一首“祀武王”之詩,文中寫及武王以及參祭者的句子就“執競武王,無競為烈”、“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等幾句,人物形象同樣單薄而模糊。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的是古希臘神話中對神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生動,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等等。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畫上的這種差別源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審美情趣。 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進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從神致福。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要準備豐盛潔淨的祭品、嚴格按照程式之外,再有就是態度要嚴肅,心要誠,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後都要懷著一顆虔敬之心。心不誠,神靈是不會賜福的。讀《詩經》中的祭祀詩我們是不難體會古人祭祀前後的神聖與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聖性首先體現在祭祀活動進行的環境是莊嚴肅穆的,可以把人在未開始舉行儀式的時候就感受到神聖莊嚴的氣氛,使人們對祖先神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閟宮有侐,實實枚枚。”(《閟宮》)舉行祭祀之禮的天子諸侯態度嚴肅而謹慎,端莊而有序。“於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清廟》)“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闢公,天子穆穆。”(《雍》)“威儀反反”(《思文》)、“君婦莫莫”。(《楚茨》)從“雝雝”、“肅肅”、“穆穆”、“反反”、 “莫莫”這些詞我們可以看出參祭者嚴肅認真的態度。 三、盛大的場面描寫 本文所指的場面包括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在約六十首祭祀詩中,以祖先為祭祀物件的最多,佔到所有祭祀詩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詩經》時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佔份量僅次於祖先祭祀的是農事祭祀詩,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的思想。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便主要出現在上述兩類祭祀詩中。《楚茨》是《詩經》中描寫祭祀最為詳盡完備的一首詩,我們不妨來看看該詩描寫祭祀前助祭廚師準備祭品的一個場面: 濟濟蹌蹌,潔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助祭廚師們手持牛羊,有的宰割,有的烹飪,有的燒肉,有的烤肝,有的擺牲,有的捧進,來回奔走而有節度,好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又如祭祀過程中描寫賓客們獻酒酬酒以及談笑的場面: 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在祭祀的場所,陳列著很多的食器,參與祭祀的客人很多,彼此來回獻酒酬酒與笑著說話,而這一切又都合乎禮儀,中規中矩。 周代以農業立國,農事祭祀詩中便有不少描寫勞動場面的文字,且來感受一下《載芟》中周人的勞動熱情: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藕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候亞侯旅,侯彊侯以。有嗿有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這一段文字所描寫的是人們開墾、耕種荒地的勞動場景:上至國君及其兒子,下至普通農民,墾的墾荒,耕的耕地,播的播種,分工又合作,一起勞作,一同休息,場面熱烈而又不失歡快,體現出了周人的勤勞、自信與樂觀。他如《良耜》對收割及豐收場面的描寫: 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收割下來的小米和高粱堆積的高如城牆,排列緊密像梳齒,裝滿了上百個儲藏庫,場面煞是壯觀。 四、多樣的藝術手法 綜觀全部祭祀詩,其中所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可謂多種多樣,有疊字,有復沓,有反覆,有設問、反問,還有排比、比喻、誇張等等,這些手法在刻畫形象、增強詩歌的表現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疊字。疊字不僅是祭祀詩的一個突出特點,而且也是整個《詩經》用字上的一個顯著特色。疊字可以用來描摹人物,如《閟宮》有“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皇皇,光明”;《長髮》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載”,“烈烈,威武貌”。這是對上帝或祖先神的描寫。也有對人物美德懿行進行讚揚的,如《文王》有“亹亹文王,令聞不已”,“亹亹,勤勉”。疊字亦可用來體物,寫聲音的如《那》中的“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淵淵,深遠”;“嘒嘒,清亮”。寫氣味的像《信南山》中的“是烝是享,苾苾芬芬”,“苾苾芬芬,香氣濃郁”。疊字還可以使詩歌音韻和順,聽起來迂徐委婉,悅耳動聽,如《生民》中的“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旆旆”、“穟穟”押月物合韻,“幪幪”、“唪唪”押東韻。又如《執競》中“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幾句,“喤喤”、“將將”、“穰穰”押陽韻,“簡簡”、“反反”押元韻。 復沓。復沓又稱重章疊唱,是《詩經》在篇章結構上的重要特色,主要存在於帶有民歌色彩的國風之中。祭祀詩中運用復沓手法的例子不多,較為明顯的有《鳧鷖》、《駉》、《有駜》以及《泮水》幾篇。復沓手法的運用有利於突出主題,表達強烈的感情,形成整齊而明快的節奏。試以《駉》為例。全文共分四章,每一章前三句都是“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第四、五、六句均只換兩個字,第七、八句各換一個字,各章反覆詠歎的是魯侯養的馬強壯而剽悍,能拉著車跑很遠的路。意思很簡單,但對魯侯的讚頌之情溢於言表,節奏感很強。 反覆。反覆就是有意重複使用同一詞句,反覆分為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兩類。祭祀詩中的反覆多為間隔反覆。反覆其作用或突出重點,或抒發強烈的感情,或標明敘述層次,增強條理性和節奏感。試看《生民》一詩,從第二章至第七章每一章開頭一句都以“誕”字開頭,為隔反,意思上互相連貫,條理清晰。又如《公劉》,每章都以“篤公劉”起首,餘下幾句寫他為國人不知疲倦地勞作,毫無私心,一個勤政愛民的君主形象便凸顯在我們的面前,字裡行間流露出國人對公劉的無限崇敬與讚美之情。 設問與反問。設問往往引起下文以及讀者興趣,反問則主要表示強調。設問如《既醉》中的“其告維何”、“其類維何”、“其胤維何”、“其僕維何”,反問像《雲漢》中的“圭璧既卒,寧莫我聽”、“耗斁下土,寧丁我躬”、“胡不相畏,先祖於摧”、“父母先祖,胡寧忍予”、“昊天上帝,寧俾我遯”等等。最後說說排比、比喻、誇張等手法,排比像《綿》中的“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連用四個排比,寫出了周人築牆的火熱場面,很有氣勢。比喻和誇張如《良耜》中的 “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意思如前所言,不再贅述。 祭祀詩作為比較特殊的一類詩歌,祭祀的題材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它在文學上的成就,但同時也形成了其獨具風貌的文學特色。存在著的東西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就需要人們來研究、發掘,希望更多的人關注並研究祭祀詩,尤其是它的文學特色。 原文太多了發不下

滿意請採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