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杜少卿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26

《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杜少卿愛創文化 2022-07-20

杜少卿是作者認為理想賢士的典型,是作者吳敬梓的自況,他的主要事蹟與作者相似,如借病不參加延試,祭泰伯祠等,很多情節都帶有作者強烈的個性特徵。

一、平等待人,慷慨相助。對貧賤困難的人,他平等對待,體恤幫助。即使自己沒有錢,變賣家產也要幫助困難的人。

1。當衣服送楊裁縫殯葬母親。楊裁縫的母親死了,無力殯葬,求杜少卿借錢。杜身上無錢,就讓楊裁縫把剛做的一整箱新衣服當了,殯葬母親。他說:“我哪裡要你還。你雖是小本生意,這父母身上大事,你也不可草草,將來就是終身之恨。幾兩銀子如何使得?”表現了杜少卿崇尚孝道、無私助人的高尚品德。

2。變賣田地,幫助他人。杜少卿將自家的一宗田賣了一千多兩銀子,送給需要幫助的人。(1)他送給婁公孫子100兩銀子,打發他回去做小生意,侍奉母親。

(2)送50兩銀子與黃大修補房屋。看祠堂的黃大住的祠堂旁的一間屋子,原是杜父買與他的,年代多,房子倒了,請求杜少卿幫忙說服本家老爺公中出錢修補,杜說:“本家!向哪個說?你這房子既是我家太爺買與你的,自然該是我修理。如今一總倒了,要多少錢重蓋?”遂拿出50兩銀子遞與黃大,並對黃大說你用完了再來與我說。

(3)送300兩銀子與藏蓼齋退還別人買秀才的錢。藏替人管著買了一個秀才,後因上面嚴緊,秀才不敢賣,藏自己補了廩,買秀才的人要來退那300兩銀子,藏害怕事情敗露,向杜借錢。杜有求必應,慷慨送藏300兩銀子解圍。

(4)送張俊民的兒子應考,並送張120兩銀子捐修學宮。杜雖自己不重仕途,但古道熱腸,善解人之難。

(5)借房子與罷官無處藏身的王公住。王公被罷官,縣裡人都說他是個混帳官,不肯借房子給他住。杜少卿與王並不曾有往來,但念王仰慕他,且走投無路,無處藏身,就讓王來他家花園裡住。他說:“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縣知縣,而今他官已壞了,又沒房子住,我就該照應他。”可看出杜不眉上,扶貧濟弱的品質,但也透露出杜助人不分好壞的弱點。

(6)送鮑延璽100兩銀子重操舊業,奉養母親。鮑向杜苦訴自己想重操父業,求杜賞本錢重教戲班子贍養母親,杜念鮑思父孝母可敬,便賞他100兩銀子。還說用完了再來說話,要不是婁太爺病重需料理,還要多給他些銀子。

(7)照顧病重的婁老爹,並送銀兩、衣物等送病重的婁太爺回老家,並拿百十兩銀子與婁兒子回去辦後事。

杜待人厚道。他對父親的門客婁老爹極其尊重,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般照顧。婁老爹在杜家三十多年,掌管賬忠於職守,廉潔自律,扶弱濟困,自己卻赤貧如洗。杜少卿非常敬重他。婁老患病,杜早晚看望服侍,婁老吃的藥、粥,杜親自看過了才送與婁老吃,早晚親自送人參,悉心奉事。他送給婁太爺孫子100兩銀子,打發他回去做小生意,侍奉母親。婁老病危,杜拿幾十兩銀子買壽器,準備衣物等送婁老回老家去。並送百十兩銀子與婁兒子回去辦後事。

婁太爺去世後,杜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場,連夜備置祭禮,前去弔唁,並又拿了幾十兩銀子交與他兒子、孫子,買地安葬。

婁老臨終遺言,杜感動萬分。他道出了一個長者對晚輩的殷殷囑咐,也是對杜人品、行事風格的概括。他說杜的品行、文章是當今第一人。但杜不會當家,不會相與朋友,只管慷慨仗義送人錢財,卻賢否不分,上當受騙,落得個傾家蕩產。勸告杜要學他父親的好德行,將來不至於捱餓吃苦。並勸他到南京去發展。

二、不甘受封建禮法的拘束,不向庸俗生活妥協,言行上帶有離經叛道的色彩。

在生活和治學中,杜敢於向封建權威和封建禮俗挑戰,對儒家經典的解釋者朱熹大膽挑戰。他說:“朱文公解經,自是一說,也是要後人與諸儒參看。而今丟了諸儒,只依朱注,這是後人固陋,與朱子不相干。”這其實是對欽定的理論標準“朱注”的否定,也是對朱熹這一權威的否定。

在生活上同樣有著自己的個性,不受封建禮法的拘束。杜夫婦遊山,春光融融,和氣習習,杜依欄痛飲,大醉,竟攜著娘子的手,出了園們,一手拿著金盃,大笑著,在清涼山岡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

三、重修禮樂,憂國憂民

杜家產幾乎耗盡,但仍然堅持捐300兩銀子修泰伯祠。杜家產散盡,來到南京,生活捉襟見肘,前往安慶見李大人,把那一隻金盃當了三十兩銀子作盤纏,返回時,連船錢三兩銀子也欠著,沒錢吃茶飯,差點吧衣服也當了,多虧韋四老爺施捨了十兩銀子。當他聽遲衡山說當今社會,讀書人只求講個舉業,經史上禮樂兵農的事,全然不問,為倡導大家學習禮樂,成就人才,他們打算為南京古今第一個賢人吳泰伯蓋一所泰伯祠,他大喜,果斷捐款300兩。

四、輕視功名富貴,不願做官

在人人追求功名富貴的封建社會,杜卻不願做官。巡撫部李大人訪得天長縣儒學生員杜儀,品行端醇,文章典雅,特申奏朝廷,引見擢用。杜卻用金盃當了錢作盤纏,跑到安慶去見李大人要求辭官。

杜聽說文書已到,李大爺吩咐縣裡鄧老爺請他到京裡去做官,連忙不走前門,乘船從河房欄杆上上去回家,忙穿上舊衣服,戴上舊帽子,拿手帕包了頭,睡在床上裝病。知縣來請,杜讓小廝攙扶著,裝出病得十分嚴重的模樣,拜在地下就不得起來,說自己不幸大病,生死難保,懇求知縣代替辭官。杜想到人已知他病重的事實,心裡非常歡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這一場結局,將來鄉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罷!“

杜少卿深知功名富貴,乃身外之物,不願與官場同流合汙,崇尚恣情任性、自由自在的生活,把自然山水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有傳統的道德操守,對父親的門客婁老爹極其尊敬;敢於向封建權威和封建禮俗挑戰;對貧賤困難的人,平等對待,體恤幫助;同時他也懷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