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04

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zhu_yongzhi 2007-12-09

送柳永的,是柳永要走,以柳永立場寫的,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幽若嵐兮 2007-12-09

柳永仕途失意,四處飄泊。這首詞就是他離汴京、前往浙江時“留別所歡”的作品。

詞以悲秋景色為襯托,抒寫與所歡難以割捨的離情。上片寫送別的情景,深刻而細緻地

表現話別的場面。下片寫設想中的別後情景,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網友43fb470 2007-12-09

柳永的情人送柳永。

柳永要走。

以柳永的立場寫的。

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沙灘露珠 2007-12-09

幽若嵐兮 - 總監 八級 ,他說的對。行不得也哥哥 - 都司 六級 12的也對。

雨霖鈴到底是誰送誰啊?清霜試梅妝 2007-12-09

本篇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詞人在傾吐難以割捨的戀情與離愁別恨之時,也寄託了自己終身失意的感慨。作者早年曾遊學京都,長期出入歌樓舞榭。由於他精通音律,教坊樂工每有新的曲譜,便請他填詞。他的詞也深受廣大下層市民的歡迎。因為他的生活行跡,頗為士大夫,乃至最高統治所不齒,柳永的一生,在仕途上坎坷失意,後改名為永,輾轉到晚年才得中進士。所以,不難看出,這首詞滲透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他不得不離開京師而遠走他鄉時那種抑鬱的心情以及心靈上失去慰藉時的痛苦。詞中流露出的那種低沉與感傷情調,也都與此密切相關。 讀這首詞,總感到它具有一種與前人迥然異趣的新的藝術格調,在寫法上表現出一種鮮明的獨創性。首先,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善於鋪敘。與本篇所反映的相似的生活內容,在晚唐、五代和宋初的文人詞中已有較多接觸。但比較起來,這首詞與它以前同樣題材的作品,在藝術表現上已有所不同。它不象某些小令,只寫離愁別恨的一個側面,或借少許景物來抒寫情懷,然後便嘎然而止。這是一首慢詞,篇幅較長,它要求而且允許詞人拓展筆墨,大開大合,充分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現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與此相聯絡,作者採取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的藝術手法,使全篇首尾連貫,組織細密,層次清楚,天然渾成,充分顯示出作者駕馭長調及善於鋪寫的藝術才能。例如,開篇三句是交待送別的時間和環境特點,從淒厲的蟬聲,蒼茫的暮色,驟雨過後的空氣中,讀者似乎可以喚到那使人深感壓抑的氣氛。這與“渭城朝雨邑輕塵”(王 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氣氛是何等的不同!接下去三句寫分手的地點,帳幕中的別宴以及船家催促出發的情景,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環境的渲染與氣氛的渲染無疑是有助於內情的表達的,但這種表達終究比較外在。所以,下面從“執手相看淚眼”開始,便由表及裡,逐層深入,透過人物動作表情來揭示內心活動。從“念去去”開始,又轉而著力於別後處境的刻畫,雖是虛擬想象之辭,但因作者對此有切身感受,所以仍寫得真實、具體。下片,換頭三句,重整筆墨,另開新境,但它又與開篇三句上呼下應,前後扣緊,並點出“清秋”二字,接著,便很 自然地引出了“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傳唱的名句。這兩句推想酒醒之後可能出現的境地,似真似幻,迷離惝恍,清麗欲絕,內心活動也寫得十分出色。下句承此,暢寫離懷。結句點明傷情的原因在於失去知心,這就使詞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首詞,從向晚雨歇寫到幕靄沉沉,再由深宵寫到拂曉酒醒,時序清晰,章法不苟,人物的內心活動在鋪敘中也表現得極其細膩、委婉、複雜。夏敬觀在《手評〈樂章集〉》中說:柳永“雅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賙濟在《介存帶論詞雜著》還進一步指出:“鋪敘委婉,言近旨遠,森秀幽淡之趣在骨。”這些話都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柳永慢詞善於鋪敘的特點。其次是善於點染。“點染”本來是中國繪畫傳統的藝術手法之一,許多古代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也將這一手法創造性地運用到詩詞的寫作中去,後代的某些詞評家也喜歡用這一術語來評論前人的作品。這首《雨霖鈴》就曾被視為“點染”的成功範例(見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所謂“點染”,就是根據主題的需要,有的地方應予點明,有的地方則需要加以渲染。 點,就是中鋒突破;染,就是側翼包抄。這兩者相互配合,用以造成強大的攻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這首詞上片的“念去去”就是點,點明這次分別是去而又去,遠而又遠。然而,這“去去”的具體情況又如何呢?下面,緊接著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 天闊”這三樣景物來加以渲染,襯托出“去去”的水遠山遙和離情的深沉凝重。這就是染。又如,“多情自古傷離別”兩句是點,點明傷別的時間和氣氛;下面“今宵”三句是染,作者用“楊柳岸”、“曉 鳳”、“殘月”這三個具體形象來構成一種悽清的意境,藉以烘托傷秋傷別的情懷。在這首詞裡,點染手法與鋪敘手法緊密交織在一起。同時,它又是化虛為實,寓情於景這一手法的深化。它所選擇的景物,它所烘托的氣氛和情緒,都是經過細心選擇和高度概括的,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因此才有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最後是精於音律,使音韻節奏與內情表達的完美結合。本篇語言清新,不用典故,不飾藻繪,純用白描,音韻節奏和諧婉轉。在柳永以前的詞人作品中,大部分還沒用近作詩的句法和句式。而柳永在這首詞裡則大量運用雙音節的句式,或用上一下三、上一下四的句法結構。同時,詞中還交替使用雙聲(如“悽切”)、疊韻(如“寒蟬”)、去聲與上聲連用(如“帳飲”、“淚 眼”、“暮靄”、“自古”、“縱有”、“待與”等)以及平上去入四聲兼用(如“多情自古傷離別”) 等手法,使全詞音韻鏗鏘,錯落有致。作者選擇《雨霖鈴》這一詞調來寫傷別之情是很恰當的。《雨霖鈴》是唐玄宗在棧道中悼念楊貴妃的曲調,音節哀怨悽斷。這首詞共用“切”、“歇”“發”“噎”“闊”“別”、“節”、“月”、“設”、“說”等 十個入聲韻。詞中除三個句子是平聲落腳外,其餘全是仄收。入聲比其他聲韻舒徐,沒有含蓄的餘地,宜於表達激越峭拔的情感。這首詞大量運用入聲字,並與一些特殊句法(上一下三、上一下四)、特殊的拗句(如“酒醒何處”、“美景虛設”)相結合,就使得這首詞具有一種拗犯的音節。儘管有人說這首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但 是,貫穿全詞的則是哽咽悽斷之聲,卻很少有和婉不迫之韻趣。因為一首詞既決定於它的內容,同時又免不了要受曲調本身聲情的制約。整個看來,這首詞的音韻節奏與內情的表達結合得十分完美,因此才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

以上三點充分體現出柳永詞在藝術上的獨創性。

【譯詞】

寒風中的蟬聲呵,多麼淒厲,

籠罩長亭的暮色呵,更加濃郁,

暴風雨掠過,剛剛收拾住雨滴。

京城外,帳幕裡縱有送別的酒宴,

卻哪裡還有往日的幽情逸緒?!

正在這依依難捨的時刻,

船家催促說,就要揚帆遠去。

手兒緊緊牽在一起,

淚水模糊的雙眼,留戀地相互凝視。

喉嚨哽噎了,默默無言,相對飲泣。

想到從此遠別而又遠別,

煙波浩淼,相隔千里萬里,

沉重的暮靄佈滿南方的天空,無邊無際。

自古以來,

有情人誰個不痛傷別離?

更叫人難以忍受的是——

這次分手偏偏在悽清寥落的秋季!

今夜酒醒之後你去到哪裡?

是在楊柳凋零的岸邊停揖,

還是披著拂曉的微風,

面對一彎殘月在把舊情回憶?

這一去呵,一年緊接一年,

即便是良辰美景,對我還有什麼意義!

呵,縱然在我內心深處.——

湧起千般心事,萬種柔情,

又向誰去傾訴我痴心的話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