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很快的記住方劑歌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26

怎麼才能很快的記住方劑歌訣?cqersyh2013-04-07

方劑記憶教學法

1 背誦方歌,重點記憶

現今方劑學教材所選的正、附方劑近四百首,每首方劑由哪些藥物組成,具有什麼作用,主治哪些病證等基本內容,都應該要求學生熟悉或掌握,這是在方劑學的學習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的確,如果孤立地去記憶並掌握這些內容確實比較困難。因此,前輩醫家們為了方便記憶,將方劑的重點內容提煉壓縮,並用歌訣的形式編寫成方歌,如麻黃湯的方歌是:“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該方歌只用四句話,就囊括了方名、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主症等主要內容。方歌是中醫傳統的記憶方法,其特點是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誦。方劑學教學大綱對教材中要求掌握或熟悉的一百五十多首方劑,明確規定要背誦方歌。為此,筆者第一次上課就要求學生自備一個袖珍小本子,將已學過的方劑歌訣抄在上面,晨起或利用零碎時間背上幾首,在背誦新方歌前,必須先背舊方歌,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背訣要做到一章一節地背,學到哪裡抄到哪裡背到哪裡,有些同學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深有體會,覺得儘管書後附有方歌或有專門印刷的方歌小冊子,但“手抄本”更親切,印象深。我經常告誡學生:年輕時記憶力強,背熟的東西不易遺忘,因此,要求他們趁年輕時多背誦,反覆背誦,每次上課前都要檢查督促,並定期在課堂上默寫方歌。好多經過見、實習的同學都感受到了當時上方劑課時為什麼老師一再強調要背熟方歌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熟練而準確地背誦方歌,臨床用方才可能得心應手。

2 衍化延伸,擴充套件記憶

這種方法是將部分基礎方衍化出的系列方或透過適當加減而變成的類方進行縱橫梳理、總結延伸,有機地聯絡,觸類旁通,以擴充套件記憶。例如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礎方,其組成為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功用是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證。若加陳皮名異功散,功兼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功兼燥溼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兼痰溼證;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功兼行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四君子湯除可衍化出如上所述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附方外,還可衍化為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正方。有時其藥味組成僅相差一味而功用就大不相同,歸類也不一樣,如四君子湯去佐藥茯苓加乾薑為君名理中丸,歸在溫裡劑,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證;四君子湯去君藥人參加桂枝為臣名苓桂術甘湯,功用為溫陽化飲,健脾利溼,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此方屬於祛溼劑中的溫化寒溼劑。其它如健脾丸、枳實消痞丸、布袋丸、八珍湯等方都可以說是四君子湯的衍化方。筆者體會到重點掌握這類基礎方的組成、功用以後,透過擴充套件,就容易記住更多相關聯的方劑。

3 理解貫通,加深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方劑的組成、方義、用法用量、功用(治法)、主治證等內容之間有著內在聯絡,只有深刻理解,融會貫通,在理解貫通的基礎上,才能加深記憶。例如寒下劑的大承氣湯,組成中大黃瀉熱通便,盪滌胃腸實熱積滯;芒硝軟堅潤燥,以除燥堅;厚朴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其煎服方法為先煎枳實、厚朴,後下大黃,芒硝溶服,且厚朴用量倍於大黃,故瀉下與行氣並重,攻下力最峻,主治痞、滿、燥、實俱備之陽明熱結重證,為峻下劑;而小承氣湯則不用芒硝,厚朴用量為大黃之半,且三物同煎,故瀉下熱結之力較輕,主治痞、滿、實而不燥之陽明熱結輕證,為輕下劑;調胃承氣湯不用枳實、厚朴,芒硝溶服,大黃與甘草同煎,故瀉下熱結之力較緩,主治燥、實同見而無痞、滿之陽明熱結證,為緩下劑。這就從組成、用量、煎法等的變化來理解和推斷其功用及主治證的差異。再如藥味較多的獨活寄生湯,相關內容比較難記,但根據臨床辨證論治的思路,可從主治證的病因病機入手。該方主治久痺證,其病因病機特點是風寒溼邪合而為痺,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耗傷氣血,故治療(即功用)既要祛風溼,止痺痛,又要益肝腎,補氣血。在理解其病因、病機、立法之後,再分析其組成藥物和方義:方名上的兩藥獨活和桑寄生,既祛風溼,又益肝腎;秦艽、防風、細辛、桂心助獨活祛風溼止痺痛,溫經散寒;牛膝、杜仲助桑寄生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以四物湯(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血活血,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以四君子湯(去白朮)益氣健脾,助氣血生化之源。同學們覺得透過老師在課堂上對方劑進行這樣的分析、推導、貫通,不但容易記,而且印象深,記得牢,可謂終生難忘。

4 抓住要點,巧妙記憶

中醫方劑要掌握記憶的內容較多,如何熟記也得有個技巧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指導學生尋找記憶的竅門。例如在講解方劑的功用時,根據“以法統方”的原則,筆者首先要求學生記住方劑的分類,在明確共性的基礎上,再抓住一些知識要點區別其個性。以理血劑中活血祛淤的方劑為例,其共性都有活血祛淤作用,而桃核承氣湯中因含有調胃承氣湯,組成中有大黃和芒硝,故兼下淤瀉熱作用,因主藥桃核,祛淤作用較強,故有的教材稱逐淤或破血祛淤;血府逐淤湯的組成除含有桃紅四物湯,還寓有四逆散加味,故功用除活血化淤外,尚有行氣止痛作用;補陽還五湯重用生黃芪,意在氣旺血行,用桃紅四物湯去生地活血,加地龍通絡,故其功用為補氣,活血,通絡;復元活血湯用治跌打損傷,脅肋淤腫疼痛,藥用柴胡、穿山甲等,故尚有疏肝通絡作用,本方的組成可趣記為:將軍(大黃)穿山,桃花(粉)紅,柴草貴(歸),再透過聯想便可記憶其藥物組成;溫經湯的病機為寒、熱、虛、實(淤),組成抓住氣、血、陰、陽,補氣用人參、甘草,養血用當歸、芍藥、川芎(四物湯去地黃),滋陰清虛熱用阿膠、麥冬,溫陽(經)祛寒用吳茱萸、桂枝(共為君藥)和生薑,再加丹皮活血散淤,又清血分虛熱,半夏通降胃氣,有助於祛淤調經,諸藥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淤之功;生化湯因主治產後虛血寒凝淤阻胞宮之惡露不行,小腹冷痛,故功用為養血溫經,祛淤止痛。其它如失笑散:活血祛淤,散結止痛;活絡效靈丹;活血祛淤,通絡止痛(功似復元活血湯);丹參飲:活血化淤,行氣止痛(效同血府逐淤湯而力弱);桂枝茯苓丸:活血化淤而緩消塊等。學習中只有抓住了主要知識點,才可能類推其它,也就便於巧記這一類方劑的重要內容。

5 歸納對比,強化記憶

在同章、同節或同類的某些方劑中,其組成、功用和主治證有相似之處,因此對這樣的方劑要加以歸納比較,找出方與方之間的異同,尋求共同點,區別不同點。如五苓散和豬苓湯,兩方相同的藥物是茯苓、豬苓、澤瀉,功用利水滲溼,主治小便不利之證。不同的是:五苓散中尚有桂枝、白朮,溫陽健脾以化氣利水,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飲;而豬苓湯組成尚有滑石、阿膠,清熱養陰以潤燥利水,主治水熱互結,邪熱傷陰之證。有些方劑,儘管分屬在不同的章節,因其藥物組成部分相同,也有其共性所在,可跨章節前後聯絡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析同,如桂枝湯與小建中湯、小青龍湯與苓甘五味姜辛湯、蒿苓清膽湯與溫膽湯、導赤散與小薊飲子等。有些主治證類似的方劑,其病因病機和具體症狀都有一些差異,亦可以比較鑑別,強化記憶,如治療久瀉久痢的方劑就有真人養髒湯、四神丸、補中益氣湯、烏梅丸等。總之,方劑之間可以比較的內容較多,筆者一般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其製成圖表,以形象、直觀的效果,使學生一目瞭然。

6 聯絡臨床,鞏固記憶

中醫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學習方劑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方劑的主治和自己臨床使用這些方劑的經驗講一些現代應用,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成方以及臨證組方的能力,體會方劑運用的規律和靈活性,開拓學生視野。與此同時,可根據所學方劑的功用、適應證精選病案,安排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加深其對所講方劑的印象和理解,鞏固記憶的內容,透過具體病例的分析和討論,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逐漸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臨床,提高學生分析辨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後臨床打下良好的基礎。方劑學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適當地穿插記憶方法教學,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科學思維,開發智力和記憶潛能,而且使學生不再為方劑難記而苦惱,也避免了方劑學教學枯燥而單一的模式,增強了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提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