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石壕吏》怎麼翻譯 ?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29

杜甫的《石壕吏》怎麼翻譯 ?急!匿名使用者 2013-10-28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2,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3。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4。

一男附書至5,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6。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7。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8。急應河陽役9,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10。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點選此處檢視/隱藏全部註釋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陝縣東七十里。

2。逾:翻過。

3。一何:何等,多麼。

4。致詞:述說。鄴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

5。附書:捎信。

6。且偷生:苟活。長已矣:永遠完了。

7。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小孫子。8。老嫗:老太婆。請從吏夜歸:請允許我跟你去。

9。河陽:今河南省孟縣,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10。幽咽:不出聲的哭泣。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於鄴城之下。郭子儀退守洛陽。朝廷緊急徵兵拉夫。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因其基本上採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然而詩人並非冷眼旁觀無動於衷,他是懷著一顆熾熱的仁者之心去審視國難民憂的:“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寧靜,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長歌當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天地終無情“,”塌然摧心肝“。他記下了戰亂時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青壯年全都上了戰場,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軍;石壕吏夜間突襲捉人,也只能帶走一位老嫗;潼關吏正加緊修築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淚送別新郎;”子孫陣亡盡“的老人悲憤無奈地出征;無家可歸的老兵已無須與誰告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於為國分憂。詩人筆下的老嫗、新嫁娘、垂老者、無家者,都富於可敬的犧牲精神。詩人寫出了這些普通人樸實無華卻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後人讀之不免一灑”千秋之淚“。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軍。詩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畫地再現了詩人的這次親身見聞。敘而不議,這是杜甫此類詩的特點。詩人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耐人尋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牆走“的老翁,這是多麼不平常的時期!”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令人驚心。而老婦的陳辭,更是催人淚下。就是這樣一位老婦,竟然真的被帶走了。這或許是那位老翁”逾牆“時不曾料到的吧?

《唐詩鏡》雲:”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詩舉要》引吳曰:“此首尤嗚咽悲涼,情致悽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