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村夜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10

白居易 村夜金色盛典歷史 2022-06-29

《村夜》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註釋:

1、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

2、蒼蒼:灰白色。

3、切切:蟲叫聲。

4、絕:絕跡。

5、獨:單獨,一個人。

6、野田:田野。

7、蕎麥: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黑色有稜,磨成麵粉可食用。

翻譯: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

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

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

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賞析: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豔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悽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徵:夜色深沉,秋色濃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裡一片寂靜,行人絕跡。只有不知名的秋蟲在低低的吟唱。這裡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淒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物件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讀者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這是十分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讚歎。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餘味無窮。《唐宋詩醇》稱讚它一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後描寫的景物不同,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寂寞而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於清新恬淡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淒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

白居易 夜箏

《夜箏》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註釋:

1、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

2、暗低容:愁容滿面的樣子。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自己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甚工。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絃,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並不等於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儼然就有聽者在),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於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則見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象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於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於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裡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現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透過這一無聲的頃刻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麼?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敘事時,絕句不可能象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裡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豹。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的確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白居易 夜雪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

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

疑惑之間,抬眼望去,

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

雪下得那麼大,

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

賞析:

這首五絕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時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馬。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透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緻,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忸村

杜甫 忸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及註釋】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裡,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樑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敲針作魚鉤。我老了,多病的身體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奢求呢?

1、抱:圍繞 2、長夏:盛夏 3、微軀:微賤的身軀,詩人自指 4、多病所須惟藥物:或為但有故人供祿米 5、祿米:用作俸祿的粟米(古代官員俸祿,以米或糧計算,故稱祿米)

【賞析】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忸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裡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裡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閒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淨,最為穩當。 詩的前半寫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親切、融洽。頸聯寫洋溢著歡樂、生氣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著詩人對天倫之樂的欣慰和珍惜。末兩句寫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這是杜甫詩中難得多見的輕鬆愉快之作。清代黃生《杜詩說》謂之杜律不難於老健,而難於輕鬆。此詩見瀟灑流逸之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