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卷一摘錄與品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13

《蘇東坡傳》卷一摘錄與品評成大文化17 2022-07-15

摘錄

可是,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對寫作與風格所表示的意見,最為清楚。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詞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詞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在此為風格作解釋,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他是把修辭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何時行、何時止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地表達出來,表達得夠好,迷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並不是在文外附著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處所謂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也就是上好風格的秘訣。文章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於索然無味,而我們也就不怕沒有好文章讀了。

倘若不嫌“民主”一詞今日用得太俗濫的話,我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極講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藥師、酒館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他也喜愛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人群之中而無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新法的社會改革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之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當時似乎是隻有他一個人關心那千里荒旱,流離餓殍。他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今天我們確實可以說,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晚輩高聲朗讀經典,老輩倚床而聽,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聲音,老輩認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樣,父親可以校正兒子讀音的錯誤,因初學者讀經典,自然有好多困難。就好像歐陽修和後來蘇東坡都那樣倚床聽兒子讀書,現在蘇洵也同樣倚床聽他兩個兒子的悅耳讀書聲。他的兩眼注視著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個獵人射了最後一箭而未能將鹿射中,彷彿搭上新箭,令兒子再射一樣。

偶爾他們的船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身而立,揹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裡,足可證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著木板,並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隻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麼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於是自己盤算,為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鐐銬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後的象徵。

這時有一個年老的船伕,開始給他們說故事。他自稱年輕時,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頂池塘中洗浴,衣裳掛在樹枝上晾乾。山中有猿猴,但是他爬到那樣高處,鳥鳴猿啼之聲已渺不可聞,只有一片沉寂與山風之聲而已。虎狼也不到那樣高處,所以只有他一人,但他並不害怕。神女祠附近有一種特別的竹子,竹枝柔軟低垂,竟直觸地面,彷彿向神俯首膜拜一樣。有風吹拂,竹枝擺動,使神壇隨時保持清潔,猶如神女的僕人一般。蘇東坡聽了,頗為所動,心想:“人也許可以成仙,困難就在於難忘人慾耳。”(神仙固有之,難在忘勢利)在東坡一生之中,他也和當代其他人一樣,很相信會遇到神仙,相信自己也許會成仙

卷一簡評

蘇東坡何以成為蘇東坡?林語堂在此書開篇第一卷中,就帶讀者走近蘇東坡的童年與青年時代,探究蘇東坡人格最初形成時所受的影響。

從大環境上看,蘇東坡降生在四川眉山的一箇中產之家,眉山的宜居環境,當地好學、好辯的風俗給幼年的蘇東坡親近自然的機會,也賦予他天生善辯的能力,為他後來清新的文風、有力的政論埋下伏筆。家庭條件的優渥亦使蘇東坡得以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林語堂這樣描寫蘇軾家的老屋:“在紗縠巷,有一座中等結構的住宅。自大門進入,迎面是一道漆有綠油的影壁,使路上行人不至於看見住宅的內部。影壁之後,出現一棟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梨樹,一個池塘,一片菜畦。在這個小家庭花園之中,花和果樹的種類繁多,牆外是千百竿翠竹構成的竹林。”正是在這樣的庭院裡,在母親與使女的陪伴下,小東坡一天天成長,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了誓做範滂的少年。

除環境外,親人對東坡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不管是從遺傳的角度考量還是單純出於言傳身教的作用,蘇東坡的祖父和父親的性格都在他自己身上得到體現。

蘇東坡的祖父雖不識字,但人品不凡。書中寫到祖父“衣食無憂,優哉遊哉,時常攜酒一樽,與親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以遣時光。大家飲酒高歌,令規矩拘謹的農人都大為吃驚。”林語堂評價他身上藏著有“身心精力過人的深厚,胸襟氣度的開闊,存心的純厚正直”,在我看來,這樣的豁達開明比熟讀四書五經重要的多,蘇東坡後來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個性想必也來自祖父。

與祖父相比,蘇軾的父親蘇洵可要有名多了,他“秉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倒像是個做學問的人。蘇洵無疑是擁有過人智力的,因而他的科考失敗也必然使他抑鬱,轉而將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父親的監督推動蘇家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小讀遍文學經典的蘇軾蘇轍兩兄弟最終自然不會讓父親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蘇洵在文學上的觀念也對東坡起到重要作用。他“一向堅持文章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重視文章的質樸自然,這在當時十分先進的思想,使蘇軾的作品得以從庸俗繁瑣的文章中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清流,也促使蘇軾逐步形成自己對文學的獨立思考。

誠然,蘇東坡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核心動力來自他本身,但外界因素乃是給蘇東坡獨立發展提供的養料,卷一寫明上天似乎偏愛蘇東坡,接下來便看蘇東坡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自己的選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