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14

劉志堅

陸游詩云:「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詩中催耕的布穀鳥,類似鴿子,細長的形體,灰褐的羽毛,像樸素的村姑,飛行時急速無聲。

布穀的叫聲,因其獨特,很容易讓我想起麥浪滾動的四月,想起在地頭揮鐮割麥,在躬身彎腰親近土地時,常與之不期而遇,它會騰的從你腳邊飛起,撲地掠過眼簾。它在飛翔時,腹部的橫斑,伸展的四趾,向你展示得一清二楚。常讓我情不自禁地伸直腰身,擦一把汗,目送它匆匆離去。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布穀的叫聲。叫聲單調,但宏亮厚實,還有點淒涼,讓人難忘。它叫聲的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或把它聽成「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都無不可。但更多的時侯,我們把它解讀成:光棍多苦,光棍多苦。你住哪裡,我住茅屋。你吃啥裡,我喝稀粥。稀粥不夠,只喝糊糊。糊糊不足,只好餓肚。日子清苦,真的想哭。

因其叫聲,很有彈性,具有多義。所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語句,都可套用。農人聽了是「布穀布穀」,是催種,小孩聽了是「不哭不哭」,是勸慰。單身漢聽了是「好苦好苦」,是同情。遊子聽了是「歸去歸去」,是勸歸。不孝媳婦聽了是「惡婦惡婦」,是警示。因各人處境不同,意味也就千差萬別了。

布穀鳥叫杜鵑,大約是源於「望帝春心託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所以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暮春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杜鵑啼血之說,流傳很廣。說的大約是四聲布穀鳥,因它口腔上皮和舌面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還有布穀高歌之時,又正是杜鵑花開之際,所以又有人說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又因布穀聲音宏亮,晝夜不息,有著精衛的執著,悽清哀婉,直抵人心,深得人們的同情,自古吟�杜鵑的很多。如秋瑾《杜鵑花》詩云:「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悽」。

布穀鳴叫的時間,也就是暮春初夏的一個多月。之後,甘心寂寞,默默地做林下孤客了。

布穀鳥鳴,總是和春耕聯絡在一起的。宋人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這是一幅布穀聲裡的春耕圖,鮮活生動。但生活在變,詩中的畫面,在當今是很難見到了。

布穀年年叫,它的含義也變了,人們不再把「布穀布穀」的叫聲,說是「快快播谷」、「光棍好苦」,而聽成是「和和睦睦」、「共同富裕」、「和諧幸福」,看作是對現實生活的歌吟。

布穀叫聲,雖只幾個音符,很具意蘊,禪意深深。那弦外之音,人們真的一時是無法參透了。

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武妙旋D5 2007-05-16

劉志堅

陸游詩云:「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詩中催耕的布穀鳥,類似鴿子,細長的形體,灰褐的羽毛,像樸素的村姑,飛行時急速無聲。

布穀的叫聲,因其獨特,很容易讓我想起麥浪滾動的四月,想起在地頭揮鐮割麥,在躬身彎腰親近土地時,常與之不期而遇,它會騰的從你腳邊飛起,撲地掠過眼簾。它在飛翔時,腹部的橫斑,伸展的四趾,向你展示得一清二楚。常讓我情不自禁地伸直腰身,擦一把汗,目送它匆匆離去。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布穀的叫聲。叫聲單調,但宏亮厚實,還有點淒涼,讓人難忘。它叫聲的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或把它聽成「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都無不可。但更多的時侯,我們把它解讀成:光棍多苦,光棍多苦。你住哪裡,我住茅屋。你吃啥裡,我喝稀粥。稀粥不夠,只喝糊糊。糊糊不足,只好餓肚。日子清苦,真的想哭。

因其叫聲,很有彈性,具有多義。所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語句,都可套用。農人聽了是「布穀布穀」,是催種,小孩聽了是「不哭不哭」,是勸慰。單身漢聽了是「好苦好苦」,是同情。遊子聽了是「歸去歸去」,是勸歸。不孝媳婦聽了是「惡婦惡婦」,是警示。因各人處境不同,意味也就千差萬別了。

布穀鳥叫杜鵑,大約是源於「望帝春心託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所以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暮春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杜鵑啼血之說,流傳很廣。說的大約是四聲布穀鳥,因它口腔上皮和舌面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還有布穀高歌之時,又正是杜鵑花開之際,所以又有人說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又因布穀聲音宏亮,晝夜不息,有著精衛的執著,悽清哀婉,直抵人心,深得人們的同情,自古吟�杜鵑的很多。如秋瑾《杜鵑花》詩云:「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悽」。

布穀鳴叫的時間,也就是暮春初夏的一個多月。之後,甘心寂寞,默默地做林下孤客了。

布穀鳥鳴,總是和春耕聯絡在一起的。宋人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這是一幅布穀聲裡的春耕圖,鮮活生動。但生活在變,詩中的畫面,在當今是很難見到了。

布穀年年叫,它的含義也變了,人們不再把「布穀布穀」的叫聲,說是「快快播谷」、「光棍好苦」,而聽成是「和和睦睦」、「共同富裕」、「和諧幸福」,看作是對現實生活的歌吟。

布穀叫聲,雖只幾個音符,很具意蘊,禪意深深。那弦外之音,人們真的一時是無法參透了。

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愛情羽翼520 2007-05-19

1518年,李言聞的第二個兒子李時珍出世了。當時,沒有一個人會想到

這個瘦弱的男孩,日後會成為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後院,種著好多藥草,都是喜歡研究藥學的李言聞採來的。李時

珍從蹣跚學步之日起,就和這些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喜歡看這些花草發

芽、開花、結果;喜歡看父親怎樣把它們製成草藥,為別人治病。隨著年齡

的增長,他對這些草藥的效能日漸瞭解,越發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園之

中。當時,醫生被豪紳貴族視為“下九流”,社會地位十分卑微。李言聞對

所受歧視刻骨銘心,自然不願讓聰慧的小兒子重蹈覆轍,而把改換門庭的希

望全部寄託在了時珍身上。

李時珍雖酷愛醫學,但為了不辜負父親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暫放在那枯

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聰明穎悟,才智過人,14歲便考中了秀才。李言聞

樂得心花怒放,以為這下兒子升騰有望了。誰知事與願違,從 17歲起,李時

珍接連3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嚴峻的現實,教育了李言聞,使他終於明白了

一個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子,強扭的瓜兒不甜啊。從此,李時

珍放棄了功名,一心一意當起了郎中。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

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

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

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網友148541dc6 2007-05-18

布穀布穀,布穀布穀」,或把它聽成「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

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翔子三 2007-05-18

樂器很好理解的,靠天賦

古典瞬間:朝朝布穀鳴yujie8826995 2007-05-18

你自己去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