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手錶,古人是按什麼過完一天的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23

古代沒手錶,古人是按什麼過完一天的呢雲南新華電腦學校 2018-05-15

首先是農民,基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為農業大國,講究“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除了耕作上繳賦稅,還要服每年的兵役,徭役。基本全年無休。而且戰亂時,兵役往往有去無回;和平時,政府大興土木,徭役更是苦不堪言。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晁錯著名的《論貴粟疏》中這一段敘述可見一斑。所以農民別說娛樂了。整天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娛樂,估計回家吃完飯倒頭就睡,睡完起來繼續幹活。

然後就是富家子弟和一些中層人士了,富家子弟肯定就是玩咯,他們有什麼玩的?品茶,賞花,書畫,詩文,薰香,飲酒,狎妓。對於不算富裕但又過得去日子的,估計就像我們現在的夏天一樣,晚上收工了就約上幾個狐朋狗友在酒肆喝酒聊天,吹牛打屁,聊聊天下大勢,街頭八卦了。

最後就是官員以及我們的皇帝陛下,皇帝作為統治者,作息雖也受祖制管制,但也因人而異。明朝有皇帝數十年不上朝,深居宮中,也有勤政的皇帝夙興夜寐。所有皇帝每天的言行起居均有記錄,有興趣可以瞭解。而對於皇子來說,一般教育比較嚴格。

典型的當屬康熙時期,早四點到下午晚飯時間都排滿了,基本全年無休。而手下當官的,自然也有所不同,不需要上朝的小官勤快點的,可能整天都在忙,懶一點的除非有事,不然肯定睡到日曬三竿(貪官有也勤快和懶的吧?)。

需要上朝的就看皇帝上朝不上朝了,皇帝不上朝,手下的官員也分為兩類啦,勤政的估計天天到處跑,處理政事,還要給皇帝送去奏摺,而另一種估計就是今天這個手下的官員家去做客,明天那個官員家去賞花了,估計和富家子弟差不多的日子。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醜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如,《西遊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後”、“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古今時間對照表: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21:00

二更天:亥時21:00–23:00

三更天:子時23:00–01:00

四更天:丑時01:00–03:00

五更天:寅時03:00–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遊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裡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古代沒手錶,古人是按什麼過完一天的呢songxianzhub08ce44 2018-05-15

大的時辰看日月星辰。短時間的計時看沙漏和點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