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在文言文裡的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29

以此在文言文裡的意思金色盛典歷史 2022-11-15

1。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樑。(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託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

(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1)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4)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

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2。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

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基本字義:有1、會意。

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備無患。”

譯文: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2、存在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3、取得,獲得,佔有 出處: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譯文:如能佔為已有,這將為稱王打下基礎。

4、相當於“或”,或許 出處: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譯文:因此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

出自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二、以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2、憑藉;仗恃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譯文:如果要想使國家富裕就要依靠農業,如果要拒敵於國門之外就要依靠軍隊。3、認為,以為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

譯文: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4、做,從事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

5、原因,緣故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譯文:為什麼居留長久?一定有原因難表達。

6、把,拿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出處:南朝·佚名《世說新語·自新》:“俱以情告。” 譯文:把所有的真實情況都告訴你。

7、依,按,憑 ——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出處:清·龔自珍《病梅館記》:“以其智力為也。”

譯文:能夠憑藉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8、在,於 ——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出處:清·梁啟超《譚嗣同傳》:“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譯文:於8月13日在街頭斬首。

9、因為,由於 ——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以捕蛇獨存。” 譯文:可是我卻憑藉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

10、和,而 ——表示並列關係 出處:清·周容《芋老人傳》:“載以來。” 譯文:多年以來。

11、則,那麼 ——表示條件關係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譯文: (如果韓魏)戰勝不了秦國,那麼(秦國)將使他們後面的追隨者滅亡12、才 出處: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文: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開闢,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13、表目的或結果等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列子·湯問》:“智叟無以應。”

譯文:河曲智叟是那個嘲笑愚公的聰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彎的地方的聰明老頭。 14、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出處:清·姚鼐《登泰山記》:“日觀以西峰。”

譯文:在西峰觀看日落。擴充套件資料 一、以字形演變 二、以組詞:以前、以為、以及、以便、以資。

1、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以上的詞義類似大於等於但不完全等同於大於等於;在程度,階段這類無明顯界限或界限不明顯的使用場景,以上等同於大於等於。4、嚴陣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飭陣容,做好戰鬥準備,以迎擊來犯之敵。

3。 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意思詞性,解釋,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釋義 yǐ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4。 “所”在文言文裡有哪些意思

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例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例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複音虛詞“所以”。

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

《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 《三里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裡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

《老殘遊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

《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所”和“以”結合,構成“所以”這樣一個粘連較緊的名詞性短語,表示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或行為賴以實現的手段和物件。後來成為文言文中經常運用的一個詞。

它的具體意義和用法要看“以”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如果“以”當“因”講,“所以”就表示“……的緣故”或“……的原因”;如果“以”當“依靠”、“憑藉”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用……的方法”;如果“以”當“依靠”、“憑藉”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的人”、“……的根據”,等等。在文言文中應視具體語言環境靈活譯出。

此外,“所以”用作連詞,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這和現代漢語中連詞“所以”的用法相同。

5。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義,謝謝了

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6。 文言文裡的以有哪些意思

以為:

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7。 之、而、為、以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常見含義 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2] 動詞 到,往【現代漢語解釋】 例:①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史記·陳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莊子》 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③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東南飛》 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 ⑤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

——《狼》 ⑥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2。指示代詞,這 例: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例:①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③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賈誼《過秦論》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何陋之有? ——《陋室銘》 ③句讀之不知。

——《師說》 ④菊之愛。——《愛蓮說》 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2。

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②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③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 4。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①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②蚓無爪牙之利。

——《勸學》 5。結構助詞,補語標誌,可譯為“得”。

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6。音節助詞,無實義。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項脊軒志》 ③公將鼓之。——《曹劌論戰》[3]而(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宋·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而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

――《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

――《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繫辭上》 而 ér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而 ér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呂氏春秋》 為⑴成為,變成。 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③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⑦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⑩寧知此為歸骨所耶?⑵做。

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④寄偽兒啼,恐慄,為兒恆狀。

⑤李 李忠義 其城為坎以先登。⑥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⑦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⑧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⑨故為之說。⑩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1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12)為壇而盟。

(13)亮躬耕隴畝,好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15)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16)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7)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

(18)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1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

(20)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23)為民誣太守者視此!(24)願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⑶作為,當作。 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②何以為計?③子墨子解帶為城。④此可以人為援而不可圖也。

⑤相傳以為雁蕩。⑥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

⑦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