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破吳文言文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12

王睿破吳文言文翻譯正香教育 2022-11-18

1。 王濬破吳(一篇文言文)的全文翻譯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定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詳細瞭解了吳國的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過王濬,王濬對此早有準備。此前,王濬命製造了幾十張大筏,並聯成百步見方,筏上綁著草人,草人身著鎧甲,手執棍棒。船隊行進時,先令善游泳者推著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鐵錐,鐵錐就紮在筏上被拔掉了。又製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置於船首,遇攔江鐵鏈即用火炬燒之,須臾鐵鏈融化而斷。晉水軍艦船遂通行無阻,順流直下。 吳軍以為這些障礙晉軍難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濬水軍順利地掃除水中障礙,繼續進軍。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荊門(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吳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監軍陸晏等,繼而進逼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長江南岸)。王濬佔樂鄉,殺吳水軍都督陸景。 王濬佔樂鄉後,為爭功,竟上報朝廷,謊稱他已得孫歆之頭。但孫歆已為杜預部所擒,王濬不知。後來杜預把孫歆活著送往朝廷,洛陽人大笑不已,一時成為笑柄。 司馬炎鑑於各路晉軍進展順利,於二月十八日進一步調整了部署:命王濬都督益、梁諸軍東下,“掃除巴丘(今湖南嶽陽),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鶩,直造秣陵”(《晉書·武帝紀》)。同時命杜預南下,並分兵1萬人給王濬,7000給唐彬;命胡奮攻克夏口後分兵7000人給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後分兵6000人給唐彬,以加強順流直下的兵力。並提升王濬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 王濬自出兵後,兵不血刃,攻無堅城。王濬依照晉武帝之命,繼續順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將孟泰以蘄春(今湖北蘄春西南)、邾(今湖北黃岡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參軍羅尚、劉喬會同王濬攻克武昌,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投降。至此,長江上游的作戰基本結束。於是,順流鼓棹,直搗三山(今江蘇南京西南長江東岸)。 王濬率水陸軍於三月十四日自武昌東下順流到達牛渚。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師萬人阻擊。但軍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孫皓君臣聞王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晉書·王濬傳》)。徐陵督陶濬向孫皓自請親率水軍2萬迎戰,士卒聞知當夜逃潰。王濬軍乘勢東下,過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萬,方舟百里”(《資治通鑑》·卷八十一),進至建業。孫皓採納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的建議,向王濬送文請降:“吳郡孫皓叩頭死罪。昔漢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阻山河,與魏乖隔。大晉龍興,德覆四海,闇劣偷安,未喻天命。至於今者,猥煩六軍,衡蓋露次,還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璽綬,委質請命”(《晉書·王濬傳》)。 三月,王濬進入建業,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兩手反綁),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領太子孫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營門。王濬親解其縛,接受寶璧,焚燒棺櫬,派人將孫皓送到晉都。同時,查收吳國圖籍,封存吳國府庫。晉武帝派使者犒賞王濬的部隊。

王濬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獲人口五十二萬三千,兵員二十三萬,戰功卓著。至此,吳國滅亡,三國分裂的局面隨之結束。

2。 《王濬破吳》 文言文翻譯 拜託了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

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定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

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詳細瞭解了吳國的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過王濬,王濬對此早有準備。此前,王濬命製造了幾十張大筏,並聯成百步見方,筏上綁著草人,草人身著鎧甲,手執棍棒。

船隊行進時,先令善游泳者推著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鐵錐,鐵錐就紮在筏上被拔掉了。又製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置於船首,遇攔江鐵鏈即用火炬燒之,須臾鐵鏈融化而斷。

晉水軍艦船遂通行無阻,順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吳國的都城,吳國滅亡。

3。 王浚破吳文言文

王濬破吳

原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發自成都,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濬乃作大筏數十,亦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之去。又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於是船無所礙。直搗吳都,吳亡。

譯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定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詳細瞭解了吳國的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過王濬,王濬對此早有準備。此前,王濬命製造了幾十張大筏,並聯成百步見方,筏上綁著草人,草人身著鎧甲,手執棍棒。船隊行進時,先令善游泳者推著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鐵錐,鐵錐就紮在筏上被拔掉了。又製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置於船首,遇攔江鐵鏈即用火炬燒之,須臾鐵鏈融化而斷。晉水軍艦船遂通行無阻,順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吳國的都城,吳國滅亡。

4。 王浚破吳翻譯

追問啊司馬昭滅了蜀漢之後,還沒有來得及攻東吳,就病死了。

他的兒子司馬炎把掛名的魏元帝曹奐廢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晉武帝。從公元265年到316年,晉朝的國都在洛陽,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西晉。

西晉建立的時候,三國中唯一留下來的東吳早已衰落了。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殘暴出了名的。

他大修宮殿,盡情享樂不算,還用剝臉皮、挖眼睛等慘無人道的刑罰鎮壓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公元279年,晉朝一些大臣認為時機成熟,勸說晉武帝消滅東吳。

晉武帝就決定發兵二十多萬,分幾路進攻東吳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鎮南大將軍杜預打中路,向江陵進兵;安東將軍王渾打東路,向橫江(在今安徽省)進軍;還有一路水軍,由益州刺史王浚(音jùn)率領,沿著大江,順流向東進攻。

王浚是個有能耐的將軍。他早就作了伐吳的準備,在益州督造大批戰船。

這種戰船很大,能容納兩千多人。船上還造了城牆城樓,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

所以也稱作樓船。為了不讓東吳發覺,造船是秘密進行的。

但是日子一久,難免有許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裡。木片順水漂流,一直漂到東吳的地界。

東吳有個太守吾彥,發現了這件事,連忙向吳主孫皓報告,說:“這些木片一定是晉軍造船時劈下來的。晉軍在上游造船,看來是要進攻東吳,我們要早作防守的準備。”

可是孫皓滿不在乎地說:“怕什麼!我不去打他,他們還敢來侵犯我!”吾彥沒有辦法,但是覺得不防備總不放心。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江面險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樁,釘上大鐵鏈,把大江攔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鐵錐安在水面下,好像無數的暗礁,使晉國水軍沒法透過。

過了年,打中路的杜預和打東路的王渾兩路人馬都節節勝利。只有王浚的水軍,到了秭歸,因為樓船被鐵鏈和鐵錐阻攔,不能前進。

王浚也真有辦法。他吩咐晉兵造了幾十只很大的木筏,每個木筏上面放著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

他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兵士帶領這一隊木筏隨流而下。這些木筏碰到鐵錐,那些鐵錐的尖頭就紮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掃掉了。

還有那一條條攔在江面的鐵鏈怎麼辦呢?王浚又在木筏上架著一個個很大的火炬。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點就著。

他讓這些裝著大火炬的木筏駛在戰船前面,遇到鐵鏈,就燒起熊熊大火,時間一長,那些鐵鏈鐵鎖都被燒斷了。王浚的水軍掃除了水底下的鐵錐和江面上的鐵鏈,大隊戰船就順利地打進東吳地界,很快就和杜預中路的大軍會師。

由陸路進攻的杜預大軍也取得大勝,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張暫時休整一下再打。

杜預說:“現在我軍軍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幾節以後,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勢如破竹”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他竭力支援王浚帶領水軍直撲東吳國都建業。這時候,東路王渾率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

孫皓派丞相張悌率領三萬吳兵渡江去迎戰,被晉軍全部消滅。王浚的樓船順流東下,聲勢浩大。

吳主孫皓這才著了慌,派將軍張象帶領水軍一萬人去抵抗。張象的將士一看,滿江都是王浚的戰船,無數面的旌旗迎風飄揚,連天空也給遮住了。

東吳水軍長期沒有訓練,看到晉軍這個來勢,嚇得沒有打就投降了。有一個東吳將軍陶浚,正在這時候去找孫皓。

孫皓問他水軍的訊息。這個陶浚是個糊塗蟲,他說:“益州下來的水軍情況我知道,他們的船都小得很。

陛下只要給我兩萬水兵,把大號的戰船用上,準能夠把晉軍打敗。”孫皓馬上封他為大將,把節杖交給他,叫他指揮水軍。

陶浚向將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發跟晉軍作戰。但是將士可不像陶浚那樣糊塗,不願送死。

當天晚上,就逃得一乾二淨。王浚的水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一帆風順地到了建業。

建業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晉軍的戰船,王浚率領水軍將士八萬人上岸,在雷鳴般的鼓譟聲中進了建業城。孫皓到了山窮水盡的田地,只得自己脫下上衣,讓人反綁了雙手,帶領一批東吳大臣,到王浚的軍營前投降。

這樣,從曹丕稱帝(公元220年)開始的三國分立時期宣告結束,晉朝統一了全國。三國時期有許多生動的故事,民間也流傳著不少傳說。

到了明朝初年,小說家羅貫中根據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0323931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資料和民間話本,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曹操、諸葛亮、關羽等歷史人物作了藝術上的塑造。它是我國傑出的文學鉅著之一。

5。 求《越王勾踐事吳》原文與譯文

【原文】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身亡,困於會稽(jī)。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果擒之於幹遂。

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親之,故霸天下。

(選自《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

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沒有獲勝,國家被滅亡,自身被圍困在稽山。內心怨恨憤怒,不平之氣像泉水洶湧;暗中挑選項並嚴格訓練士兵,士兵敢於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但是他表面上請求做吳王的小臣,妻子做吳王的女僕,他親自拿著戈矛做吳王的馬前卒,結果在幹遂將吳王擒獲。

所以老子說:“柔能勝剛,弱能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越王能親身實行,因此能稱霸於天下。1自己找找原文 2臥薪嚐膽

6。 古詩 《越王勾踐》的翻譯作者李白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註釋:①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後他臥薪嚐膽20年,於公元前473年滅吳。②錦衣:華麗的衣服。

《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後來演化成“衣錦還鄉”一語。 ①越王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春秋時勾踐做越王,曾為吳國所敗,勾踐做了吳王的俘虜,後來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滅了吳國。

②義士:指為越王破吳的臣下。③錦衣:做官穿的錦繡衣服。

④鷓鴣:鳥名。⑤越中:指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古代越國的首都。

翻譯: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後,戰士們都衣錦還鄉。如花的宮女站滿了宮殿,可惜如今卻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了。

簡析: 這首七絕是一首懷古詩,撫今追昔,感嘆人世的興亡盛衰——當年越王勾踐破吳歸來的時候,義士因破吳有功,回來時都得到官爵賞賜;宮殿裡如花般的美女到處都是,如今只剩下鷓鴣鳥兒在那兒飛來飛去。將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鮮明對比,感受深切。

七絕多以第三句轉,第四句結,這首詩前三句一氣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興盛,末句突作轉折,跌入今日之荒涼冷落,構成反襯,其格獨創,語冷節促,盛衰之感倍烈。賞析: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是他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該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

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越中覽古》寫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

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

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

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 *** 鐵甲,而穿錦衣。

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

“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

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

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透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

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透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透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

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

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弔古蹟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

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迴盪著歌聲的旋律。

楊柳又換新葉,船孃閒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瀰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

7。 文言文翻譯:《勾踐事吳》

勾踐事吳 【原文】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身亡,困於會稽(jī)。

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果擒之於幹遂。

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越王親之,故霸天下。 (選自《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 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沒有獲勝,國家被滅亡,自身被圍困在稽山。

內心怨恨憤怒,不平之氣像泉水洶湧;暗中挑選項並嚴格訓練士兵,士兵敢於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但是他表面上請求做吳王的小臣,妻子做吳王的女僕,他親自拿著戈矛做吳王的馬前卒,結果在幹遂將吳王擒獲。

所以老子說:“柔能勝剛,弱能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

越王能親身實行,因此能稱霸於天下。

8。 周亞夫破吳的全文翻譯和問題答案

絳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勞,下詔挑選周勃最賢能的兒子,人們推舉了周亞夫,於是恩蔭周亞夫為條侯,接續周勃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舉侵入邊境,周亞夫駐紮在細柳營防備匈奴。皇帝親自到細柳營慰勞軍隊,天子的前導到達軍營,不能進入。

前導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說:“我們將軍命令說:‘在軍中只能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皇帝到了,還是不能進入。

於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節給將軍下詔令,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啟軍營大門。文帝說:“哎呀,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別人怎麼能夠去侵犯他呢。”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真正可以擔當領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國叛亂。

景帝任周亞夫為太尉,向東攻打吳、楚叛軍。於是周亞夫親自請示皇帝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取勝。

我希望先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去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制服。”景帝同意了這個意見。

太尉周亞夫把各路軍隊會合到滎陽之後,吳國叛軍正在進攻梁國,梁孝王向太尉周亞夫請求救援。而太尉周亞夫卻領兵向東北跑到昌邑,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梁國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國上書報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詔令太尉救梁。

太尉不遵從皇帝的詔令,堅守營壘不出兵,而是派遣輕騎兵斷絕吳、楚叛軍後方的糧道。吳國軍隊缺乏糧食,屢次想挑戰,可是漢軍始終也不出來應戰。

吳兵已經餓了,於是就撤退離去。太尉派精兵去追擊,大敗吳軍。

於是將領們才認識到太尉的計謀是正確的。由這次平叛開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

周亞夫回朝後,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後來,景帝廢了慄太子,丞相周亞夫極力為此事爭辯,景帝因此就疏遠了他。

而梁孝王每次進京朝見,常常跟太后講條侯周亞夫的短處。匈奴王徐盧投降漢朝,景帝想要封他為侯爵。

丞相周亞夫說:“那個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為侯,那還憑什麼去責備不守節操的臣子呢?”景帝說:“丞相的意見不能採用。”周亞夫因而稱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亞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職務。

後來條侯的兒子因偷買天子用的器物而獲罪,事情牽連到條侯。文書呈報給景帝以後,景帝交給官吏查辦。

官吏按文書上內容逐條責問條侯,條侯拒不回答。景帝責罵他說:“我不任用你了。”

並下令把周亞夫交到廷尉那裡去。廷尉責問說:“您是想造反嗎?”周亞夫說:“我所買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麼說是要造反呢?”獄吏說:“您縱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獄吏逼迫越來越加緊,於是周亞夫五天不吃飯,吐血而死。

太史公說:周亞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嚴莊重,堅韌不拔,司馬穰苴這樣的名將怎能超過他呢?可惜他自滿自足而不虛心學習,能謹守節操但不知恭順,最終導致窮途因窘。真令人悲傷啊。

9。 文言文翻譯

註釋:①杜預:字元凱,西晉杜陵人。晉武帝時為鎮南大將軍,公元280年,與王渾、王牆等分道出兵,終於滅吳,統一全國。江陵,今湖北江陵縣。②著,同“著”。③指授:佈置。 ④建業:今南京市,三國時為吳國首都。

譯文:

杜預向江陵進發,王渾從橫江出兵,攻打吳的兵鎮及邊防營壘,攻無不克。杜預與眾將領議事,有人說:“百年的寇賊,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消滅,現在正是春季,有雨水,軍隊難以長時間駐紮,最好等到冬季來臨,再大舉發兵。”杜預說:“從前,樂毅憑藉濟西一伏而一舉吞併了強大的齊國。目前,我軍兵威已振,這就好比破竹,破開數節之後,就都迎刃而解了,不會再有吃力的地方了。”於是,指點傳授眾將領計策謀略,部隊一直到了建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