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梅蘭芳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9-24

求梅蘭芳簡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2-09 回答

梅蘭芳(1894一1961)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出生於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1882)是“同、光十三絕”之一,著名旦角演員。父親梅竹芬(1874——1897)是旦角演員,早逝。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著名琴師,他九歲到姐丈朱小芬家學戲,吳菱仙是他的開蒙老師。在吳先生的指導下,他學了《戰蒲關》、《三孃教子》、《桑園會》、《綵樓配》等青衣戲。十一歲開始登臺,十四歲時,搭入喜連成科班。1913年隨王鳳卿首次赴上海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顯露了才華。先後加入翊文社、雙慶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與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錢金福、餘叔巖、言菊朋、王長林等合作。早期演出以青衣戲為主。隨即學演了花旦戲和刀馬旦戲,諸如頭二本《虹霓關》、《貴妃醉酒》、《穆柯寨》、《五花洞》等戲,及崑曲戲《思凡》、《遊園驚夢》、《鬧學》、《斷橋》等,表演技藝有了顯著的提高。以後又得到齊如山、李釋戡等的輔佐,編排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麻姑獻壽》、《廉錦楓》、《天女散花》、《洛神》、《童女斬蛇》《西施》、《太真外傳》、《霸王別姬》等古裝新戲及《孽海波瀾》、《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戲。他對人物的化妝、頭飾、服裝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在齊如山、王瑤卿等人的幫助下,他創造了“綢舞”、“鐮舞”、“盤舞”、“劍舞”、“袖舞”、“羽舞”等新的舞蹈,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現手段。他1919年和1924年兩度赴日本。1930年赴美國, 1935年赴前蘇聯演出,成為蜚聲世界的表演藝術家。 1927年《順天時報》和1931年《戲劇月刊》兩次評比當今名旦的本戲和才藝,梅蘭芳均名列“四大名旦”榜首,“九一八”事變後,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6年5月,他率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赴日演出。他主張要辨別精、粗、美、惡,對《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斷橋》、《奇雙會》等戲進行了整理加工,使其成為梅派演出劇目的精品。 1959年他移植了豫劇《穆桂英掛帥》,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的獻禮劇目。

梅蘭芳的傳人主要有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以及其子梅葆玖等人。

求梅蘭芳簡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2-10 回答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臺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臺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臺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唸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