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清靜無為代表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8-19

道教的清靜無為代表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7-01 回答

清靜無為:保持一顆清靜心(虛:煉神還虛),不執著(無為)外象而能容物濟世度人(無不為)

道教的清靜無為代表什麼? 飛魚 1級 2014-07-01 回答

亦作“清淨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 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漢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清靜無為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今人多錯誤的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

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

”,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

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

。按現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裡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道家思想的早期來源和主要內容之一,形成於西漢初年。由於當時經過了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所以統治者就達成了共識,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方針。當時的道家學派被稱為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統治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 實行統治的前提就是儘量不要驚擾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順應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 所謂清靜,本來是道教的學說,根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的解釋:「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所謂無為,就是應該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來源於《老子》裡的說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另一部經典《莊子·天地》也說:「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說,要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總的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就是

剋制外慾,清神靜心,順應自然,不加強制

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是人們境界理念的昇華,是平和心態的展露。它旨在

教導世人不要去熱衷於追名逐利、驅欲亂性,而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靜的心態去看待世界萬物,以無為的理念對待人生永珍。

且看老子《道德經》之《異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為之人的放蕩、醜惡和無為之人的淡薄、恬靜。有為之人熱衷於所謂名利,博學虛名的有為行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則是老子理想中清靜之人的最高境界。

再看老子《道德經》的道經壓軸之作《為政三十七》。老子在此章開門見山地指出“道常無為而不為”,道永遠無所作用卻又無所而不為。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正是為了更大、更好地有為,而不是消極與逃避。“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靜之源在於不欲。世人如沒有貪慾之心而能歸之於清靜,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為嗎?

因此,正確理解和闡述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積極的現代意義。

清靜無為的人信念堅如磐石,能以平靜的心態正視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包括各種困難和災難;清靜無為的人不會怨天憂人,不會自暴自棄;清靜無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劍的艱辛,跌倒後會爬起來繼續追求;清靜無為的人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忍辱負重、勇挑重擔,從困境走向強盛。

正是因為清靜無為的人心中無過多的利慾、虛榮和嗔怒,因此他不會利慾薰心,不會因虛榮而矇蔽了自己的眼睛,不會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靜無為的人,他的心永遠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靜祥和,不會被外來的狂風攪動起一絲的混濁。

只有做到清靜無為,才會更好地有所作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