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庠、武庠、增生、吏員、監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11-07

文庠、武庠、增生、吏員、監臣中國linken 2008-08-02

1。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因此,文庠就是文秀才,武庠相當於武秀才

2。增生:“增廣生員”的簡稱。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初定製,生員名額有定數,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米六鬥為廩食。後增加人數,廩者遂稱廩膳生員,增廣者稱增廣生員。清沿其制,而名額皆有一定,廩生有廩米有職責,增生無之,故增生地位次於廩生。

3。吏員是衙門中操辦具體事務的人員。正式的吏員都須在吏部註冊,國家給予俸祿,但有一定的任期限制。吏員任期滿後,可以參加吏部的考試,合格的話,給予出身,甚至任命為官。

一般來說,一個縣有吏員十餘名,小縣可以少至數名,大縣可以多至三十餘名。

吏員雖然沒有品級,但也有高低之分,區別在於俸祿的多少。吏員中的首領稱司吏,副首領稱典吏。

雖然朝廷有規定吏員的配給人數,但就實際情況來看,所有的衙門吏員均超額,甚至達十餘倍。

吏員負責具體事務的機構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與承發房、架閣庫。

4。監臣:地方政府長官的副職.宋代稱通判.

通判這種官的權位有些特殊:論官位,通判在知州之下,仁宗以前規定,朝官充通判者,歷兩任即可升為知州,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改為三任方得充知州;論職權,則通判不但可與知州同理一州之政(州府公事須經知州與通判籤議連書方許發下,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與守臣通判籤書施行),而且,作為皇帝的耳目,所部官有功過及職事修廢,可直接通達皇帝。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職,當時人視之為“監州”,則更符合其身分。

本段參考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573545。html?si=7

我個人認為,監臣跟漢代的刺史很象,官職品級不大,但地位特殊,是皇帝在地方監視地方官員的直接耳目,因此向來被地方官員所忌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