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8-15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囯士瀟湘館 2020-11-20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深度剖析唐朝外蕃奴隸,為何這麼多?崑崙奴來自於哪裡?開放政策,兼收幷蓄的態度,交通發達,商業貿易發達

由馬伯庸原著小說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火爆熒屏,《長安十二時辰》真實再現了大唐盛世生活場景,當時的長安城已經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充滿著各種行業、各種膚色的外蕃人,其中有一個人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那就是“地下長安”的“涉黑大佬”葛老,身穿大唐貴族服飾的黑人葛老,本來是一個崑崙奴,由於會辦事,後來贖身成為自由人。

其實,在長安城內外蕃很人多,除了眾多的西域胡人外,還有波斯人、大食人、新羅人、倭人。這些人中有使臣、貢人、僧人、留學生、商人之外,還有許多被長安貴族人家僱傭的奴隸。在長安,貴族及大戶人家除了有大量本土奴婢和傭人外,還追求使用外蕃人為時尚,當時流行一句話“崑崙奴、新羅婢”,崑崙奴身體強壯、性情溫順、吃苦耐勞,深得貴族人家喜歡,新羅的女婢,相當於今天的菲傭,她們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乖巧能幹。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藉助《長安十二時辰》這個話題,本篇文章淺析大唐長安城有哪些外蕃奴隸、崑崙奴到底是哪裡人?是怎麼來到大唐的?

開放的唐朝,國際化的長安引來無數外蕃人來自此學習、工作、交流和生活,這些外蕃人廣泛活躍於長安各階層,他們或經商貿易、或求學深造、或講經布法、或吹拉彈唱、甚至出將入相,他們的活動是唐人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長安城內的外蕃人種類很多,有使節、有商人、有俘虜、有質子、有僧侶、有奴隸、有貢人等等,可研究的體系非常龐大,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從外蕃奴隸、外蕃貢人、外蕃僧人三方面入手,來論述長安城內外蕃樂人、奴隸、侏儒、舞伎和僧人等生活狀況。

唐朝對外來人都有不同的稱呼,蕃客指的是外國使節,蕃商指的是外國商人,外國的神稱為“蕃神”,同時唐人還有一個習慣上的稱呼,南方的少數民族稱為南蠻,北方突厥等遊牧民族稱為夷狄,西域及中亞各國的外來人習慣上統稱為胡人,對東亞地區的朝貢國如新羅、高麗、日本等國不以蕃人相稱。唐朝外蕃人透過各種途徑來到大唐國土。

《唐六典》記載“凡天下十道,關內道控北蕃突厥之貢獻;河南道控海東新羅、日本之貢獻;河北道控西河群蠻之貢獻;嶺南控林邑、扶南之貢獻。”“曾有蕃胡足跡之州郡近百,幾達全國三分之一,分佈不為不廣。”

由以上資料可知,外蕃人來唐途徑不同,從東南西北方向湧入,並且分佈範圍極廣,南方廣州、揚州城市聚集一些從海路而來的大食、波斯商人,山東沿海地區聚集新羅、日本人,北方涼州則聚集從絲綢之路而來的康國、石國、吐火羅等中亞胡人。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長安城外蕃奴隸

唐朝雖然是最開明的時代,也是封建社會發展鼎盛時期,但奴隸制度殘餘力量依然很大,依然有大量的奴隸存在於社會中。唐代的奴隸有官奴和私奴之分,官奴主要來源於俘虜、犯罪坐沒,私奴則是透過賞賜、買賣、投靠、掠奪等手段獲得。在唐代眾多的奴隸中,夾雜這各色的外蕃奴隸。那麼這些外蕃奴隸從何而來呢?

戰爭俘虜而來的外蕃奴隸,唐初期,透過高麗戰爭、突厥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中,唐軍隊俘虜了大批戰俘,這些戰俘有相當一部分被帶回了唐長安城後,被迫陷入遭受奴役的境地,他們或被送給天子、重臣、寵臣為奴作苦工。

《舊唐書》記載唐軍隊俘獲大批戰俘“貞觀四年,李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新唐書》記載“薛仁貴進擊突厥,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稱是。”《資治通鑑》記載王玄策俘虜過大批印度人“玄策與副將進至於中天竺,大破之,獲其妃及王子,擄男女萬二千人。”

由此可見,唐朝透過戰爭獲得了大批俘虜。但在戰俘中,也分為不同級別,唐朝對他們區別對待,例如部落酋長、首領、王孫貴族等,唐朝廷給他們很高的待遇,有得甚至被授予官職,讓他們入朝為官,繼續統治原本部落的居民,如車鼻可汗,高昌國王、突厥可汗、龜茲國王等等,這些都屬於高階俘虜,當然不是唐朝奴隸。

但是,大量普通戰俘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一部分轉化為官方和私人奴隸,或作為獎品賞賜給有功之臣,或留在皇宮內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一部分直接轉化為居民,以充實地方人口,發展生產和經濟,在唐朝前期戰俘轉化為居民是比較常見的。還有一部分戰俘,被髮配到偏遠南方地區,也是充實地方人口,同時也為了斷絕他們與故土聯絡,以防對大唐造成威脅。

留在長安城內的外來戰俘,大部分被充實到宮廷內成為官奴,還有一小部分被賞賜給功臣成為私奴隸。這些官奴在宦官的統一管理下,在宮廷內部進行燈火、灑掃、染織、舂米、做飯等雜活,他們一旦進入宮廷內,這輩子幾乎就出不了宮了。私奴主要從事家庭內一些役使,當然在戰爭中也有一些美麗的女俘虜,被將領據為己有,成為自己私人奴隸的。

《朝野僉載》記載“郭正一破平壤,得一高麗婢,名玉素,極殊豔,令專知財物庫。”

這些私奴,也有一些聰明能幹的,得到主人的賞識後,逐漸脫離繁重體力勞動,幫助主人管理一些家庭事務,大部分奴隸其身份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也有極其個別出類拔萃的憑著自己的能力換取自由身,《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葛老,就是奴隸逆襲的典範。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販賣、掠奪而來的外蕃奴隸,儘管唐代對掠賣良人為奴的懲罰特別嚴重,但在唐中後期,販賣奴隸的情況特別嚴重,但對於外蕃奴隸卻是例外,經營異族奴隸的買賣還是很保險的,因為異族奴隸並不是完全的人,所以,買賣奴隸的人並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當時唐朝並沒有赦免異族奴隸的法令,所以不管是那哪個種族,崑崙奴、波斯奴、回紇奴、突厥奴都是很暢銷的。

《唐會要》記載,薛蘋向唐肅宗奏報“海賊掠新羅良口,將到當管登萊州界,及緣海諸道,賣為奴婢者,先有制禁斷。起今已後,緣海諸道,應有上件賊賣新羅國良人等,一切禁斷。”

從薛蘋向唐肅宗奏摺中,我們可以看到,登萊沿海地區販賣新羅人口的情況以前就存在,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影響兩國關係的嚴重地步,薛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薛蘋上任後掠賣新羅人口現象在唐朝境內得到有效遏制,被販賣的人口,願意回國的,唐朝廷給放回,但是還有一些老弱流浪者流落在大唐境內。

《新唐書》記載“自大和後,海上無新羅人者。”

到了新羅大和年,新羅境內已經沒有連續的饑荒年,百姓生活逐漸安穩下來,國內局勢安定,海盜不像以前那樣有機可乘,販賣新羅奴現象才逐漸消失。其實,新羅國和高麗國的少女奴隸比較受唐朝貴族階層歡迎,很多唐人希望得到高麗、新羅國少女為貼身女婢,演藝者或姬妾。

唐朝除了沿海地區盜販外來人口外,西北地區也存在盜販西域奴隸現象,唐人蓄養外蕃奴隸是比較流行的,出於種種原因,唐朝廷是嚴令禁止的,仍有不少人為了追逐利益鋌而走險,從事販賣人口活動。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為己貨,掠人為奴婢。”

上文的波斯舶就是唐人對外國船隻的統稱,船上可能有各個不同國家的人,可能有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等。若芳蓄養了大批奴隸,應該不是為自己家用,而是待價而沽,賣到不同地方的。這些外蕃奴隸透過各種不同途徑流傳到大唐各地,也不排除一部分被賣到長安城。《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葛老或許是從這船來到大唐的。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進貢的外蕃奴隸,奴隸社會地位十分低下,他們既然可以像牲口一樣進行自由買賣,當然也可以作為禮物賞賜給別人。向唐朝廷進貢的藩屬國很多,進貢物品種類不一,有奇花異草,金銀財寶,也有珍禽異獸,還有向唐朝廷進貢奴隸的。

《冊府元龜》記載“開元十二年,尸利佛誓國王遣俱摩羅獻,僧耆女一人。”“訶陵國遣使獻僧袛童。”《唐會要》記載“訶陵獻僧袛女二人。”

僧袛童,歷史研究學者普遍認為他們是非洲人,由阿拉伯國家擄掠後又販賣到其他國家,然後由不同途徑流入唐朝社會的;馬來西亞群島上人,稱他們為僧袛或僧耆,我國古籍稱這些黑人奴隸為“崑崙奴”或“僧袛奴”。

《舊唐書》記載“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由此可知,崑崙奴不僅包括東南亞各國的黑人奴隸,還包括非洲黑奴,其中來自東南亞國家黑人奴隸,水性特別好,來自非洲的黑奴體質特別健壯。

海外國家除了朝貢黑人奴隸外,西北周邊藩屬國也常常朝貢一些奴隸,如天寶九年,骨咄(今塔吉克)國王向唐朝獻口四十三,胡馬三十匹;唐穆宗時,回紇使者獻女口六人,葛祿口四人;這裡“女口”“獻口”“葛祿口”指的是西北胡人獻給唐朝廷的奴隸。在唐朝,奴隸地位低下,長安城有專門的集市能夠進行牲口和奴隸買賣。這些胡人進貢給朝廷奴隸數量非常多,這些奴隸被直接送到宮中,成為龐大官奴隸中一份子,所從事的具體勞動由宮中統一調配。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外蕃奴隸在長安城的生活狀況

唐朝時期的奴隸,來源途徑不一,有的俘虜而來,有的是販賣而來,還有的是朝貢而來的,他們在大唐從事不同的體力活動,為大唐繁榮做出了貢獻。這些奴隸由於地位低下,很少能在史料中有記載,他們的生活痕跡,我們只能根據本地奴隸生活狀況來推斷他們在長安生活的點點滴滴。

唐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最繁華、最強盛、最開明的封建王朝之一,唐朝的農業生產力比奴隸社會有了很大的提高,不會使用大批奴隸來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外蕃奴隸數量有限更不能從事具體的農業生產勞動,唐朝會依據奴隸的種族出身來分配一定的工作。

來自蒙古草原遊牧民族和中亞奴隸,通常從事牧馬人、騎馬侍從、馬伕等職業;東南亞來到崑崙奴一般都用來充當水手;新羅、高麗國來到漂亮女奴一般作為貼身侍女或歌姬。不同種族分工不同,“漢人專知倉庫,胡奴檢校牛羊”,唐人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在唐朝長安,外蕃奴隸與一般奴隸在體力勞動上沒有明顯差別,就私人奴隸而言,主人吩咐過的事都要奴隸去幹,當然一些漂亮的女奴有可能成為主人的貼身侍從,不用幹過多的家務勞動。

官奴隸,具體分工和生活都由宮廷統一進行分配和管理。

《唐六典》記載了官奴分配原則“初配沒有伎藝者,從其能而配諸司;婦人工巧者,入於掖庭;其餘無能,鹹隸司農。”

由以上資料可知,俘虜或進貢而來的女奴隸,如果沒有伎藝一般都送入掖庭局內,主要從事一些蠶桑、縫紉、織染等勞務工作,分配到司農司的男女奴隸分工也不同,司農司下面又有很多部門,例如上林署、宮苑署、鹽池監、諸屯監、太倉署等等,即使在農司他們的分工也不同,大多遵循“男入蔬圃,女入廚膳”等原則。

上林署中的奴隸主要從事種植蔬菜、瓜果等勞動;太倉署奴隸負責搬運糧食、鑿窯造屋等勞動,這些奴隸的勞動都是無償的,但統治者為了能夠榨取他們最大利益,讓他們能夠從事正常勞動,給予這些奴隸最基本的生活關照。

《唐六典》記載“諸官奴婢皆給公糧,其官戶上番充役者亦如之”。“凡奴婢及蕃戶、雜戶,皆給其資糧及春、冬衣服等”。“有疾,太常給其醫藥。”

由此可見,統治者為了讓他們能夠正常勞動,由朝廷給予撥付一定量的口糧,還配發春冬換季衣服,官奴婢有病了,由太常給治病,唐朝的奴隸生活狀況是奴隸社會的奴隸不可同日而語的。

除此之外,唐朝廷還給本地奴隸一定的假期,例如元日、冬至、寒食放三天假,產後假、父母喪假、婚嫁都有;但是對外蕃奴隸而言,這些假期都是沒有意義的。例如,親人喪給七天假期,但是這些外蕃奴隸都是被擄掠而來,在長安城內根本就沒有親屬,何談親人喪假。

外蕃奴隸來到唐朝後,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不允許他們與其他社會各階層有聯絡,他們的奴隸身份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進入掖庭局的宮女,沒有婚姻的權利,只能孤獨度過餘生;即使偶爾有婚姻權的奴隸,她們也只能在同為奴隸的人群中選擇自己的配偶,這就註定了他們(她們)後代人的奴隸命運。私人奴隸也有轉化為官奴的可能,如果他們(她們)當中有才藝出色的,就有脫離奴籍的可能。

《唐六典》記載“男年十三已上,在外州者十屋已上,容貌端正,送太樂;十六已上,送鼓吹及少府教習,有工能官奴婢亦准此。”《因話錄》記載“天寶末,蕃將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為優,因使隸樂工,肅宗亦憫惻,遂罷戲,而免阿不思之妻。”

阿不思的妻子被唐肅宗赦免奴隸身份,像她這樣的幸運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奴隸都過著艱辛而悲慘的奴隸生活。這些奴隸死後,墓誌只記載去世年月,不留姓氏、不留種族出身,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外族特性逐漸被唐人所忽略,種族身份被歷史所遺忘,留下的只是整個奴隸階層的身影。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綜述,長安城的外蕃奴隸很多,他們透過不同途徑來到這個繁華的大都市,有被透過戰爭被俘虜來到的,有被販賣人口過來的,還有被外蕃朝貢而來的,無論他們的來源如何,最終都不能逃出悲慘的命運。唐朝的奴隸生活比起奴隸社會,比起其他藩國要好的多,但是畢竟是奴隸,他們生活在整個社會的最底層,過著默默無聞的艱辛生活,沒有人生自由,從事著體力勞動,生活僅能夠解決溫飽,他們卻為統治者的安逸生活提供了保障,大唐的盛世繁華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對外開放政策,兼收幷蓄的態度,李唐王朝在對外交往中,主動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長安又是唐朝開放的中心,此時唐朝最大特點是開放性和世界性,它以兼收幷蓄的態度接受一切外來事物,對異質事物並不是漠然絕緣,而是積極拿來吸收,使得長安城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都瀰漫著異域風情,受胡人文化影響,唐人在穿著,飲食,以及社會風俗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流行穿胡衣,吃胡食,熱衷於室外活動。

唐代對於外蕃奴隸這種新生事物,也同樣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對於奴隸的買賣也沒有絕對禁止,事實上也禁止不了,因為很多奴隸沒有完全人格,被視為與牲口一樣的商品被正常交易,處於保護貿易的合法權益,唐朝廷也不能禁止;有的外蕃奴隸是藩屬國的朝貢品,出於對方的顏面和尊嚴,出於禮節考慮,唐朝廷也不可能回拒朝貢的奴隸;還有的奴隸是戰爭的戰利品,出於人道主義,大唐不可能都當戰俘屠殺,也不可能一放了之,這樣對國防安全不利,對戰爭中犧牲的唐軍也不公平。但毫無疑問,無論以任何途徑來到大唐,來到長安的外蕃奴隸,其命運要比在本國好多了,這裡生活水平相對高,唐朝廷對奴隸生活狀況也給予了一定的改善。

唐朝發達的交通,完善的交通狀況,是貿易往來、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前提,唐朝是我國封建史上交通最發達的時代,唐代都城長安,交通更是四通八達,條條大路輻射向四方,形成極為發達的交通網;陸路上的絲綢之路,是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外蕃人進入在主要途徑。

唐代不僅擁有發達的陸路交通,各主要河流也可以通航,尤其是京杭大運河開通後,長安成了南北水路交通樞紐,在長安由水路可以經渭河入黃河,透過永濟渠向北抵達幽州,沿著運河可以抵達江淮和嶺南地區。唐朝還有發達的海上交通,海路從廣州出發,經南海過馬六甲海峽、西通印度洋,經過阿拉伯海岸,直到非洲東海岸和地中海南岸諸國;經東海可以到日本、三韓半島交流。

由此可見,四通八達的交通,完備的驛站,將長安城與全國各地聯絡起來,也與世界各國聯絡起來,發達的交通不僅將世界各地大量農產品、手工產品、外蕃奇珍異寶彙集到長安城,也吸引了更多的胡人、外蕃人來到長安,這個時期也帶來了大量的外蕃奴隸。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

而外蕃奴隸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唐朝廷不僅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貿易政策,也注重保護商業貿易雙方合法人的權益,外蕃奴隸沒有完全的人格,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在唐朝廷儘管禁令有禁止奴隸買賣,但在利益的驅動下和唐朝上層社會的需求下,外蕃奴隸買賣被朝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了,而唐代長安上層社會以蓄養外蕃奴隸為榮,唐朝統治者還把奴隸賞賜給大臣,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財富的象徵,外蕃奴隸反而在唐朝成為一種高大上的商品。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靜雨軒說娛樂 2020-11-30

他們來自馬來西亞,是被一些不法奸商賣到唐朝的,他們的水性很好,和非洲的黑人的不同,因為非洲缺乏水源,會游泳的人很少;這些黑人的力氣很大,並且特別能吃苦,所以就留在唐朝參加勞動了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無伴懶看花 2020-11-30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唐朝外藩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應該來自遙遠的非洲。

唐朝外蕃奴隸崑崙奴,他們的故鄉究竟來自於哪裡?小九七ss 2020-11-29

唐朝時期的崑崙奴,古籍記載髮捲而體黑,應該就是現在的黑人了,當時世界上只有非洲存在黑人,這些崑崙奴的故鄉應該就是非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