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年30要守夜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10-28

為什麼大年30要守夜所以鬱悶 2010-02-13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

,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守歲的來歷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燒火的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燒火的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官一趟,其餘時間不準迴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孃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雕。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麵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守歲的歷史記載

守歲源於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我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裡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鑑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老年人守歲四要

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家人歡聚極易興奮,尤其是大年三十守歲不睡覺的習俗,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律,此時,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娛樂要適度。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二、情緒要穩定。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三、飲酒要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四、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聖誕節已對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每值聖誕節來臨,全國各地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聖誕老人、聖誕樹,懸掛起“慶祝聖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聖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聖誕禮物”;學校裡大紅大綠的“聖誕舞會”、“聖誕聯歡”的海報佔據了搶眼的位置;網路、報刊、電視、電臺充斥著各種“聖誕資訊”;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

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程序的深入,旨在宣揚美國、日本價值觀念的“西化”浪潮滾滾而來。文化侵略成為美國、日本對中國侵略的第二戰場。聖誕老人挾裹著西方文化已對國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背後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些“糖衣炮彈”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入侵,已經對中國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影響力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各類文化產品全面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已與西方文化展開了激烈交鋒。中國文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顯得競爭乏力,這已引起中央高層和全社會的深度憂慮。

問題的根源——中國年文化標誌人物的缺失

聖誕節屬於節日文化範疇,中國唯一一個能與聖誕節相抗衡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儘快確定一個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已成為擺在全球華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人的自然觀、哲學觀、倫理觀、審美觀。維護年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可是我們的春節現在太缺乏文化含量。春節期間,除了喝酒、吃肉、走親串友、鋪張浪費其他就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了。究其原因,和聖誕節強大的品牌優勢相比,我們缺乏一個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年文化的人物。正是因為我們中國沒自己的“聖誕老人”,才使洋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文化主體性的失落,將意味著民族精神和傳統的喪失,意味著民族性的泯滅。所以,我們有義務弘揚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喚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

為什麼大年30要守夜僪樂容063 2021-02-27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

,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守歲的來歷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燒火的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燒火的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官一趟,其餘時間不準迴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孃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雕。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麵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守歲的歷史記載

守歲源於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我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裡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鑑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老年人守歲四要

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家人歡聚極易興奮,尤其是大年三十守歲不睡覺的習俗,往往打亂平時的生活規律,此時,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應特別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娛樂要適度。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二、情緒要穩定。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三、飲酒要適量。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四、飲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聖誕節已對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每值聖誕節來臨,全國各地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聖誕老人、聖誕樹,懸掛起“慶祝聖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聖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聖誕禮物”;學校裡大紅大綠的“聖誕舞會”、“聖誕聯歡”的海報佔據了搶眼的位置;網路、報刊、電視、電臺充斥著各種“聖誕資訊”;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

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程序的深入,旨在宣揚美國、日本價值觀念的“西化”浪潮滾滾而來。文化侵略成為美國、日本對中國侵略的第二戰場。聖誕老人挾裹著西方文化已對國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背後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些“糖衣炮彈”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入侵,已經對中國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影響力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各類文化產品全面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已與西方文化展開了激烈交鋒。中國文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顯得競爭乏力,這已引起中央高層和全社會的深度憂慮。

問題的根源——中國年文化標誌人物的缺失

聖誕節屬於節日文化範疇,中國唯一一個能與聖誕節相抗衡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儘快確定一個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已成為擺在全球華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人的自然觀、哲學觀、倫理觀、審美觀。維護年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可是我們的春節現在太缺乏文化含量。春節期間,除了喝酒、吃肉、走親串友、鋪張浪費其他就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了。究其原因,和聖誕節強大的品牌優勢相比,我們缺乏一個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年文化的人物。正是因為我們中國沒自己的“聖誕老人”,才使洋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文化主體性的失落,將意味著民族精神和傳統的喪失,意味著民族性的泯滅。所以,我們有義務弘揚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喚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