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2-11-16

茶文化是83562168 2009-12-27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藥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藥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藥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藥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階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政府頒佈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佈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著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用開水衝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型別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儘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併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腐敗政治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闢了集中成片的高標準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複、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製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史上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紀的飲料大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茶文化是網友52a1c02d8 2009-12-25

茶文化是所有與茶有關的知識的總和。包括: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樹栽培、茶藝表演、茶藝館、茶詩、茶畫、茶聯、茶具、茶道、茶葉生物化學等等。

我國是茶的祖國、茶的故鄉,中國西南地區是茶的原產地。(有的說是雲南的西雙版納,有的說是四川),是最早加工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其他各國的茶都是來自中國。

茶文化是704227019 2009-12-25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較晚時採摘的茶葉,泛指茶葉,又指用茶葉泡製、烹製或煎制的飲料。

宋人蘇東坡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日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樹古已有之。茶樹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雲南,一說是在西南橫斷山脈以東的雲貴高原地區。是誰發現茶的呢?傳說上古的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說,“黃帝食百草,得茶解毒。”《爾雅。釋木》中記載:“檟,苦荼。”晉人郭璞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確地描述了茶樹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藥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後才作飲品。炎帝、黃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藥用。秦漢時期《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魏華陀《食論》說:“茗久食益思意。”漢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詩疏》雲:“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為食。”現在的醃漬茶、打擺茶、油茶、烤茶、罐雲茶等,均沿用古習。

茶作為飲品不過二千餘年,西漢巴蜀有飲茶時尚,有專用茶具,還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在《僮約》一文中記載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縣)買茶”,可見當時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並且茶葉已成為商品,形成了武陽這樣的茶葉集散地。

南朝齊國人王肅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漿(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鯽魚羹,渴則飲茶。有一次他拜見北魏高帝拓跋珪,卻開始食羊肉、酪漿。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羊肉與魚羹比怎樣?茶汁與酪漿比又怎樣?”王肅回答:“羊是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惟茶不中,與酪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明天我們為你設邾莒之會,亦有酪漿和茶。”後來人們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種名茶,產於安徽安慶縣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縣)知州,李德裕對他說:“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葉請你寄三數角(角是貯茶器)給我。”那人一到舒州,便連忙託人帶了幾十斤天柱峰的茶葉給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還給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罷去舒州知州,臨行前,他精心挑選了幾角天柱峰的茶葉送給李德裕。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對朋友說:“這茶可解酒****。”說完,他叫僕人煮了一壺茶,然後把茶倒進盛著肉的銀盒子中,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與朋友一起開啟盒子,肉已經化成水了。眾人都服其廣識。

唐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餅,用黑茶葉包裹,中間打一個洞,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這稱為串茶。

南唐京都開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稱“董北苑”,善製茶,人以為貴,稱此茶為北苑茶。其後福建建州(今建甌市)鳳凰山所產之茶,亦稱北苑茶。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始制龍鳳模,以此造團茶,稱為“龍鳳團”,專供宮廷飲用,以別於士民所飲的茶。

宋仁宗趙楨慶曆年間,福建轉運使蔡襄又製出小團茶,用作貢品。小團茶極為貴重,宮人往往在茶餅上鏤上金子,二十餘餅重一斤,值白銀二�。但這種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四人分一 餅。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慕名來到中國,在不下100座寺廟中學習中國茶文化。後來榮西和尚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榮西和尚被日本人封為“茶祖”。多數國家“茶”字的發音都是從漢語“茶”的字音變化而成的。英文tea從廈門話茶字音te轉變而成,而英文俚語茶就是cha,這與茶的符中文讀音更接近;俄文則是我國北方話茶葉的譯音;日文的“茶”字讀“恰”,完全是照漢字讀音。

茶文化是朝日照綺窗 2020-01-04

茶文化是shenyubalabala 2009-12-26

跟茶有關的就是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