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能找到大理白族民歌--大本曲?或者其他的大理白族民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2-12-29

在哪裡能找到大理白族民歌--大本曲?或者其他的大理白族民歌li07h88pd2013-03-26

大理大本曲

大本曲是大理白族農村的民間曲藝,通

常由一個演唱,一人操大三絃伴奏

。演唱的內容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唱腔音調、唱詞

格律、演唱特點均同白族民

歌、音樂分不開。大本

曲的唱詞體裁稱“山花體

”,此種體裁是白族民間的獨特詞體。大本曲有韻式,

增過線始致慢嚴範之位劃

主要分為“花上花”、“油勒

油”、“老利虎”、“翠茵茵

”四大韻,下又分為若干小

韻。大本曲的音樂有“九板

、三腔、十八調”之稱。大本曲的傳統曲目現已找到80多個曲本,

360問答

在大理農村廣為流傳。大理

大本曲流派有南腔派和北腔派之

分。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白族大本曲

,組織藝人用大本曲的演唱形

式,宣傳黨的政策,歌頌

鮮做盾是排慶掌

社會主義。民族節日本主節、三月節以及居家喬遷新居等,大多要進行大本曲演唱活動。

大本曲(白族)

白族曲種。流行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民歌為基礎發展形成,歷史悠久。現存明代詩人楊桂樓在“山花碑”上的題詩即為大本曲體裁

白族人民每逢年節或舉辦婚喪禮儀時都要演唱大

英它科徵

本曲。如喪禮中安

且守面盟交大零終價

葬的前夕要通宵唱大本曲,

套派頻體應映移架意理

叫作“堂祭”。大本曲原為一

人說唱,一人彈三絃伴奏。

以白族語言演唱為主,也

宣古害上議科樹無教

有用漢語演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斷革新,有了對唱、合唱,增添了二胡、月琴等伴奏樂器。演唱者有醒木、扇子和手帕等道具

。大本曲可以隨地演唱

,或搭一花臺(也叫彩

效面步承四若

臺),登臺演唱。

大本曲的唱詞句式以3個七字句、1個五字句組成一節的“山花體”最為常用。此外,還有5句、6句、7句和3個十字句為一

節的幾種格式。大本曲有南腔、北腔兩種流派。南腔比較委

混滑即素引海烈直

婉,唱腔有[平板]、[黑淨]、[螃蟹調]、[老麻雀調]等“九板十八調”;北腔比

較質樸,唱腔有[正板]

、[脆板]、[螃蟹調]、[麻

雀調]等“九板十三腔”。

它的傳統曲目有根據白

外略輸觀素

族的民間故事改編的《

火燒松明樓》、《白王的故事

》等,現代曲目有《社會主義

愛毛訓從爾普修品需宜

門》、《大理是個好地方》、《恩仇難忘》等。

學術史視界中的白族大

本曲

http://www。c

少歌短嚴魯套獨雲軸

qvip。com/qk/80166X/200404/9970024。html

形成及發展

是白族古老的戲曲劇種,系由白族的

“吹吹腔”和“大本

曲”融合而成的。

白劇除有白族

藝術特徵外,更多的是接受了漢

族古典戲曲的影響,與弋陽腔尤為接近,

當時漢族戲曲傳入當地後,與白

族民間藝術相結合演變

而成。明初洪武十五

年(1382年),明軍進佔大理,白族地區劃入雲南

行省。明朝留駐軍

隊實行屯田,同時從內地遷移大批漢民來此屯墾:這樣,漢族戲曲隨著大量的軍屯和

舉等費年車田調持個

民屯移民而傳入白族地區。清乾隆

年間(1736-

1795)開始流行,

光緒年間(1875-

1908)最為盛行。

19

燒缺起漸樣穿根調

49年後,以吹吹腔為基礎,吸

苦獲玉盾句星蛋還

收白族說唱藝術大本

絲或回

曲的曲調,加以發展而

成為現在的白劇。流行於雲南

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

球斷七女

州所屬雲龍、洱源、鶴慶、劍川、鄧州、大理等白族聚

代牛的侵

居地區。每逢節日喜慶、迎神賽會和趕三月街等,都要演唱白劇。

唱腔

白劇的音樂比較古樸,唱腔具有高亢激越,豪放爽朗的特點,長於敘事。約有30多種,分多種型別。按行當分,有小生腔、鬚生腔、搖旦腔、小旦腔;按人物身份分,有英雄腔、抖馬腔等;按感情分,有哭腔、苦腔等;按節拍唱法分,有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等;按曲名分,有陰陽板、二簧腔、風絞雪、七句半、課課子、扣扣板等。唱詞格式不同於漢族戲曲的唱詞,基本上是“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山花體”,即每節唱詞為四句,前三句七字,第四句五字。唱時無伴奏,用嗩吶吹奏過門。過門曲子都比較長,變化複雜,除為舞蹈伴奏外,起著延長唱腔內容和烘托感情、渲染氣氛的作用。伴奏分文、武場,文場過去一般只用瑣吶,近年來加了三絃,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演員唱完後都隨著嗩吶的節奏舞蹈。鑼鼓和嗩吶配合著使用,主要用來渲染情緒,演唱起來氣氛十分熱烈。武場則有小鼓、大鼓、小鈸、大鈸、大小鑼等。因白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字,演唱時半漢半白,但仍保持白語聲調讀音。

表演

白劇的表演基本上屬古典程式範疇,規律相當嚴格。在傳統劇目中,一個人物從出臺到下場,有一整套專用的完整程式。舞蹈有“跳場”、“殺場”、“遊場”等不同行當的固定程式,舞蹈都統一在嗩吶的節奏中。舞蹈節奏鮮明,饒有古典風味,還講究武功。

行當

白劇的角色行當齊全,分工細緻。生分老生、鬚生、小生、英雄生(武生)、花生(風流小生);旦分老旦、正旦、花旦、苦旦(青衣)、武旦、搖旦;淨分黑淨、紅淨、大花臉、二花臉;醜分大丑(袍帶)、中醜(方巾)、小丑(旗鑼傘報)。這些行當各具性格特徵的步伐,步伐與嗩吶旋律一般總是相適應,所以步伐舞蹈性特別濃,並講究手眼身法步,有許多嚴格的法則。如手的部位,有“生齊肩,旦齊胸,小丑抓磕膝,花臉抓破天”的歌訣。

行頭

從服裝上看,白劇的行頭,歷來都很講究,並具有白族服飾的特點。服裝是一般戲曲通用的明代服裝,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婦女一般穿本民族服裝,正面人物一般著蒙古式氈帽(原因可能與元蒙入主中國有關),帽頂插一枝短羽翎,反面人物插戴長羽翎的盔頭。

臉譜

白劇的淨、醜兩行,均有不同的臉譜,包括整臉、白抹臉、花臉、三塊瓦臉、獸形臉、鳥形臉,色彩有紅、黑、白、藍、紫五色,筆調粗獷,圖案質樸,著重突出人物性格。

劇目

白族的劇目比豐富,已知有300多個,見到文學本子的有七、八十出。大多系根據漢族歷史故事改編,取材於《三國》、《列國》、《說唐》、《楊家將》、《封神榜》、《紅樓夢》等;另一類則是反映白族歷史、傳說和生活的劇目,如《血汗衫》,是產生較早又最為當地觀眾熟悉的劇目;《牟伽陀開闢鶴陽》,敘述牟伽陀為解救白族百姓的苦難,率領弟子來到一片汪洋澤國的鶴慶,疏導積水,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是一部大型武戲,長達79場,劇中人物有天上的仙佛神將,海里的魚精蝦怪,人間的黎民百姓,不算龍套,就有80個之多,非常熱鬧精彩。此外,還有《火燒松明樓》、《杜朝選》、《漁樵耕讀》、《趙龍觀燈》、《石三告狀》、《蔡雄過年》等。另外,還有現代劇目《花田壩》、《夫妻競賽》、《蒼山紅梅》等現代劇目。

白族民歌

http://www。erhuyou。cn/bz/074。mp3

GG 翻唱 白族民歌

欣賞該影片:

http://www。5show。com/show/show/92375。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