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過二月二:祭祀先農,皇帝親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2-12-27

古人怎麼過二月二:祭祀先農,皇帝親耕愛創文化 2022-06-29

明清兩朝,二月二這天,還要舉辦祭祀先農和皇帝親耕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

帝王祭祀先農

龍在我國各民族人民心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代先民們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很多關於龍的傳說,相傳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這一做法一直被世代延續,明清兩朝,二月二這天,還要舉辦祭祀先農和皇帝親耕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之後,皇帝還要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自耕田。

皇帝耕田有嚴格的禮儀制度。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往返犁地四趟;清制改為往返犁地三趟,然後,從西階登觀耕臺,觀耕結束後,由東階退下。

至今仍儲存在故宮博物院裡的《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就描繪了雍正皇帝出宮至先農壇祭先農神的禮典以及皇帝作示範性演耕的情景。

據有關史料記載,為了保障親耕典禮的順利進行,清代皇帝在耕耤之前,都要事先進行演練耕田。圓明園裡的山高水長,中南海的豐澤園,是兩處重要的演耕場所。嘉慶皇帝親耕時,還鬧出過笑話:碰上了不聽話的耕牛,將責任推給了順天府的官員。有一年,嘉慶來到先農壇親耕。碰巧順天府所備耕牛不馴服,一時發起了牛脾氣,死活不肯耕地。換了很多頭耕牛,嘉慶還是無法駕馭,最後勉強耕了三個來回。嘉慶完成禮儀,又命一些官員耕地。這些官員不會耕地,無法駕馭耕牛,甚至還出現了耕牛四處奔逃的事情。嘉慶十分震怒,當天就向軍機處發了上諭:“耕耤為劭農大典,順天府供備牛隻,平時不勤加演習,翫忽從事。著將專司供辦之大興縣知縣沈守恆、宛平縣知縣張洽俱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府尹費錫章系專轄之員,著交部嚴加議處……”

同樣,在民間,二月二的俗語、習俗也越來越豐富。比如,“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不下雨”,意思就是龍抬頭意味著天地交泰雲興雨作而萬物生長。另外,唐代以後,北方部分地區把龍抬頭的二月初二認為是“迎富貴”的日子,流傳有“二月二,龍抬頭,金子銀子滿地流”的俗語。

這些雖是俗語,但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國農曆二月時,氣候已轉暖,春回大地,正是農事之始與春耕播種之時,古今人們都祈望著新的一年農業豐收。同時二月二也是驚蟄節氣前後,百蟲蠢動,疫癘叢生,而當時的科技不發達,人們只好企盼著龍出來進而鎮住各種毒蟲,故有龍抬頭之說法。

到了明清時候,北京城有著非常多的歌謠、民俗與食俗等內容,有一些還留存至今。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是我年少時唱過的一首民謠,它寫在家中一幅名為“皇帝耕田圖”的年畫上,年畫上畫的是身穿龍袍的皇帝手扶犁把躬耕籍田,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撒種,那牽牛的則是一位七品縣官,畫上還畫著提籃送飯的皇后和幾個宮女。這張年畫兒極具情趣,六十多年過去,仍記憶猶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