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子《九月》有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2-12-15

讀海子《九月》有感承吉凌8580 2022-06-26

因為喜歡李健,不追劇的我硬是擠著帶娃的空隙在2018年的暑假追完了新一期的中國好聲音。

李健的才華還有成語不必說,帶出來的冠軍也是不一樣的風格。冠軍旦增尼瑪的音色很有天賦,我最喜歡的是他唱的九月牧歌,當時就被這個歌詞吸引,趕緊去聽了原唱,也聽了很多其他版本。旦增尼瑪的版本雖然不如原唱周雲蓬(個人覺得原唱的感情拿捏更接近原詩的意味),但是帶著藏腔的聲音更加清澈婉轉,別有一番風味。

九月是海子的同名詩,很想寫多一點對這首詩的解讀,可惜感嘆自身的淺薄,對海子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高中課本上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只知道是臥軌自殺的詩人。暫且說一說讀這首詩的感受吧!

詩歌的第一句就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浪漫而神秘的草原,詩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目擊眾神死亡,野花一片,這些旁觀的字眼,讓你似乎感覺不到詩人的情緒。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遠方在這裡既是空間上的實指,也是時間上的虛指,時間空間交錯,在蒼茫遼闊的草原上,詩人的身軀渺小而偉岸。

“我的琴聲嗚咽,我的淚水全無”這一句重複出現,詩人這才用我的視角表達情感。琴聲嗚咽,難道不是詩人心底的嗚咽?琴由心生,岳飛也曾“欲將心事付瑤琴”,奈何“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淚水全無,可見過於悲傷,欲哭無淚,有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這種情緒是傷感的,悲涼的,而且非常強烈,悲傷的無法言語,最後隻身打馬過草原,還草原以寧靜。

眾神為什麼會死亡?遠方的遠,作者到底看見了什麼?為什麼琴聲嗚咽,淚水全無?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解讀。這首詩寫於一九八六年,詩人臥軌自殺的前三年, 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海子已經從北京大學畢業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近三個年頭。 精神狀態應該還是比較理性的,思想也比較成熟。所以我淺薄的以為這首詩應該是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對時代的嗟嘆,和對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無法抵達的無奈。“死亡”二字在詩中重複出現,眾神死亡,野花一片,一死一生,向死而生或許是最好的解釋,也接近詩人最後的結局。

不由得想起最近讀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爾斯克蘭,放棄銀行家的工作,拋妻棄子,來到巴黎畫畫,窮困潦倒,只為自己而活,不惜傷害朋友,最後終於在塔希提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樂土,並創作了不朽的畫作,最後得知自己患上麻風病不得而治的時候,堅持在木屋創作,囑咐自己的妻子阿塔,在他死後將他的身軀連同用生命創作的屋頂壁畫付之一炬。鳳凰涅槃,向死而生,誰說不是最好的歸宿?

作為我們普通人,或許更應該讀一讀《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過好每一天平實的日子,認真工作,用心生活,陪伴父母慢慢老去,撫養孩子漸漸長大,不是更幸福嗎?

作者介紹:80後寶媽,寫作新手。關注媽媽成長,親子陪伴,分享讀書、生活感悟,

做一個讓孩子驕傲的標籤媽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