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結構語氣助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3-01-05

文言文結構語氣助詞黑科技1718 2022-11-16

1。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

精銳教育溫馨提示: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

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

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

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物件。

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

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

(《勸學》)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

2。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

文言文語氣助詞有: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等。

一、耳 ěr

釋義

1、耳朵:~聾眼花。~聞目睹。

2、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3、位置在兩旁的:~房。~門。

4、姓。

5、而已;罷了:想當然~。技止此~。

二、矣 yǐ

釋義

1、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來久~。悔之晚~。

2、表示感嘆:大~哉。

三、焉 yān

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語氣:有厚望~。因以為號~。

5、姓。

四、乎 hū

釋義

1、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相同:王侯將相寧有種~?

2、表示選擇的疑問,跟“呢”相同:然~?否~?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敗興亡之機,其在斯~?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長鋏歸來~!

5、動詞字尾,作用跟“於”相同:在~。無須~。出~意料。合~規律。超~尋常。

6、形容詞或副詞字尾:巍巍~。鬱郁~。迥~不同。確~重要。

7、跟“啊”相同:天~!

五、夫 fū fú

釋義

[ fū ]

1、丈夫(zhàng·fu):~妻。~婦。姐~。姑~。

2、成年男子:匹~。一~守關,萬~莫開。

3、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漁~。農~。轎~。

4、舊時服勞役的人,特指被統治階級強迫去做苦工的人:~役。拉~。

5、姓。

[ fú ]

1、指示代詞。那;這:獨不見~螳螂乎?

2、人稱代詞。他:使~往而學焉。

3、a)用在一句話的開始:~戰,勇氣也。

b)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感嘆:人定勝天,信~。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3。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

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物件。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

4。 什麼叫音節助詞

說得詳細一點:詞分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有實際意義,又分為名次、動詞、形容詞、副詞等6類;虛詞沒有實際意義,僅為了句子結構、語氣感情等使用,分為嘆詞、助詞、介詞、連詞等。其中助詞也分很多種,比如結構助詞,用來把賓語等提前,構成一種特殊用法;比如語氣助詞,比如論語裡的“斯亦不足畏也已”中的也已,表較強調的陳述;又比如你所問的音節助詞,一般是在某種句子成分是奇數個單音節詞的時候使用,使讀起來更順口,符合節奏,最常見的是“之”,樓上的“久之”就是個好例子。這種音節助詞判斷時首先要看能不能做句子的實意成分{謂(欲之南海-到)賓(公視之-這件事)},如果都不是,即可判斷是虛詞;接著再看是否是句子的結構成分(如“莫之或止”中的之時否定提賓),若也不是,又是在某個單音節詞後,就一定是音節助詞了。。

5。 古文有哪些語氣助詞

矣、以、焉、之、乎 、者、也

一、矣的釋義:

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來久~。悔之晚~。

組詞:鮮矣、尚矣、某矣 、矣哉、憊矣

二、以的釋義: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組詞:以為、以往、可以、以前、以後

三、焉的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組詞:焉提、異焉、焉爾、焉支、焉烏

四、乎的釋義:

1、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相同:王侯將相寧有種~?

2、表示選擇的疑問,跟“呢”相同:然~?否~?

組詞:在乎、似乎、幾乎、確乎、熱乎

五、也的釋義:

1、表示判斷或解釋的語氣:孔子,魯人~。非不能~,是不為~。

2、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組詞:也許、也罷、也好、也波、也則

6。 文言文有哪些結構助詞

助詞是意義最虛的詞類,它只能附著在詞、片語或句子上起 到調整結構、表示語氣、構成音節等作用。

文言文的助詞,可分 為三類,即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音節助詞。 結構助詞,是附在詞或片語上起結構作用的助詞。

文言文的 結構助詞,按其與白話文的對當關係,可分為三類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今天沿用的結構助詞,以“者”“所”為代表。

結構助詞“者”的基本作用是 組成名詞性的結構。如: ① 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北方有一個侮 辱我的人,希望藉助您的力量殺掉他。) ②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病梅館記》)(我買 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態的,沒有一盆完美的。) ③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論 貴粟疏》)(聖明的帝王統治天下時,老百姓不挨凍受餓的原因 是實行開發資源、增加財富的辦法。) 例①是“者”和動賓片語“侮臣”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為 “侮辱我的人”;例②“者”和動詞“病”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 為“病態的(梅)”;和形容詞“完”組成名詞性結構,可譯為 “完美的(梅)”;例③“者”和主謂片語“民不凍飢”組成名詞 性結構,可譯為“百姓不受凍捱餓的原因”。

“者”的這些用 法,在白話文中也沿用了下來,而旦具有很大的構詞作用。 “者”如果僅僅表示提頓,便是語氣助詞(見後)。

結構助詞“所”的基本作用是指示與替代。女口 : ④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廉藺列傳》)(和氏璧是天 下共同傳頌的寶物。 ) ⑤ 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項羽本紀》)(范增舉起他佩 帶的玉玦,向項王示意了三次。) ⑥ 而又無所賠償。

(《促織》)(又沒有賠償的錢財。) ⑦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藺列 傳》)(我做出這種舉動的原因,是因為把國家之急擺在前面,把 私人之仇擺在後面。 ) 例④例⑤的“所”都是加在動詞性定語的前面,分別加強了 定語“共傳”、“佩”對中心語“寶”、“玉玦”的指示作用;例 ⑥是省掉了中心語,“所”和定語“賠償”一起,替代了中心語 的作用;例⑦也是省掉了中心語(但加了一個“者”,不加也是可 以的),“所”與介詞“以”緊密結合,加在動詞性定語“為此” 的前面,替代了中心語的作用。

“所”的這些用法也沿用到了現 在,如:“你所說的話他都記住了”,“各盡所能”。 第二種情況是古代有而今天消失了的結構助詞,可以拿 “是”為代表。

結構助詞“是”充當賓語在動詞前的標誌。這 種情況,今天只出現在成語中,如“唯利是圖”(只顧貪圖利 益),“唯命是聽”(只聽命令)。

在古代,還有“之”、“焉”、“於”、“為”、“來”、“之為”等也能起這樣的結構 作用,如“唯奕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只聽 奕秋(的話)”。 第三種情況是,古今具體詞語不同而詞性、用法相近的結構 助詞。

可以“之”為代表。它的基本功能相當於白話文中的 “的”。

女口 : ⑧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藺列傳》)(廉頗是趙國的 良將。)

⑨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病梅 館記》)(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出產梅花。)

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 記》)(住在高高的廟堂,就關心老百姓;處在遼遠的江湖,就關 心皇帝。)

⑪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藺列傳》)(想不給和氏 璧,就害怕秦國派兵來侵略。)

⑬宋何罪之有?(《公輸》)(宋國有什麼罪?) 例⑧⑨的“之”用於中心語與定語之間,完全相當於現代的 “的”。 例⑩至⑫則比“的”的用法廣泛。

例⑩中心語與定語 互換了位置,即意義上的定語在中心語之後(此種句式起源 於“楚 辭”);例⑪“之”用在“秦兵來”這個主謂結構裡面,使它充當 全句的賓語;例⑫的“之”,起提前賓語的作用。 當然,作為定語標誌的“之”,跟白話文的“的”,也還是有 差別的。

如: ⑬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 也。(《病梅館記》)(梅花的歪斜、稀疏、彎曲,又不是無知而只 想搞錢的人能夠靠他們的智力辦得到的。)

句中的“之”,跟中心語的關係更密切一些,甚至可以把定 語省掉。這是因為“之”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反之,白話文的 “的”,跟定語的關係更密切一些。如:“曰子過得挺不錯,吃 的、穿的全不愁。”

白話文中,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裡可以省掉中 心語,由定語與“的”共同組成“的字短語”,替代中心語。因 此,如果用“的”直譯⑬中的“之疏”、“之曲”,就很彆扭。

結構助詞“之”,有時相當於白話文中的“地”或 “得”。如: ⑭何之苦也!(《莊子•至樂》)(何等地痛苦啊!) ⑮何興之暴也!(《項羽本紀》)(為什麼興起得這樣迅 猛呢!) ⑯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您為什麼哭得這 麼傷心呢?) ⑫梂(jiQ)之陝陲(r6ng r6ng),度之薨薨(h6ng h6ng),築 之登登Q (《詩經•綿》)(挖土挖得隆隆地響,倒土倒得轟轟地 響,築牆築得吟吟地響。

) 文言文中,“爾”、“然”的作用與白話文狀語標誌“地”非 常相似。女口 : ⑱子路。

7。 文言文中的代詞,語氣助詞有哪些

第一人稱代詞;愚、吾、餘、予 第二人稱代詞;汝,爾,,足下,若 第三人稱代詞;其,彼,之。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

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