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具有積極意義(辯論)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3-01-15

阿Q精神具有積極意義(辯論)X嘉嘉X 推薦於2017-09-13

阿Q這一個典型,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裡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阿Q的性格是豐富的。除精神勝利法外,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也沾上些遊手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於“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小說進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風暴中加以考察。當辛亥革命起來時,阿Q有著做革命黨的要求。因為阿Q這樣的農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性格必然會有發展,會從精神勝利法轉為要求改善生活現狀,獲取溫飽的實際行動。阿Q本來用度窘,很有不平,看見舉人老爺、未莊男女害怕的神情,便對革命“神往”了:“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並且高叫“造反了!造反了!”不過,從阿Q土穀祠中的革命幻想曲來看他的這種“革命”,雖然有報復壓迫者,獲取現實物質欲求的積極意義,即從精神勝利到實際行動;但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著農民式的狹隘報復,取壓迫者而代之等錯誤觀念,而且,阿Q也還不可能完全拋棄精神勝利法,例如在決定他生死的畫押時,仍以“孫子才畫得很圓”來自解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塗,他直到最後看見圍觀者狼一樣的眼睛,才開始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反省,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結束了。�

小說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有深刻的描寫。革命黨進了縣城,對封建勢力毫無觸動。“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只是改稱了別的,而且都做了革命黨了。在未莊,假洋鬼子成為革命的風雲人物,他還介紹趙秀才參加了革命黨,他們革命的業績是到靜修庵去把老尼姑當作清政府打了一頓,砸碎了一塊龍牌,偷走了一隻宣德爐。封建勢力變為革命黨,作為封建勢力對立面的農民阿Q要革命而不準,反被當作搶劫犯送上了“大團圓”之路,就在偶然中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了。這是阿Q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辛亥革命沒有依靠作為革命主力的農民群眾,沒有一個強大的宣傳和啟蒙運動,農民還處於不覺悟狀態,而沒有廣大農民參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協的,不徹底的,甚至是換湯不換藥的。小說透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又一個方面。

阿Q精神具有積極意義(辯論)易志明家電頻道 2010-03-31

首先,我來闡明三個概念。逆境、才和成才。逆境,不順利的境遇。也就是說,人總還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當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是維持生存還是成就事業,總感到困難重重時,我們說,這樣的環境是逆境。很顯然,逆境和險境、絕境不同。才指為社會做出貢獻有所作為的人。成才,估名思義,就是掌握才幹,形成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逆境順境都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在此我們強調今天論題的適用物件是具有成才意識的獨立個體。並且,逆境與順境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那麼,對方辯友肯定會問了。難道順境就不利用成才了嗎?我們不否認順境有時候也能成才,但順境與逆境相比,在同等條件下,逆境有利於成才。它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人們可在逆境中積累大量經驗。當人身處逆境時要比在順境中操勞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尋求擺脫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徑。於是逆境之中的思考與總結、探索與創造的過程,就是人們增長才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第二,人的一生是不會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難。身處逆境可激發人的進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說過,艱難環境一般是會使人沉淪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堅強毅力積極進取的人面前,卻可以發揮相反的作用。環境越是困難,越能抖擻精神,發奮努力,這就是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第三,身處逆境還能磨礪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溫下才能產生堅硬的金剛石一樣。它使懦弱變為勇敢,使搖擺變為堅毅。“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在中外歷史上,一帆風順而有大成就的人實屬少見。真正出類拔萃的,大都是那些歷盡艱辛,在逆境中磨鍊出堅強意志的人們。孟子有言,“天將降大用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我方堅信,逆境有利於成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