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馘六鬼鋒”出自?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3-01-11

“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馘六鬼鋒”出自?數碼產品科普 2022-08-12

出自楷書《度人經》帖《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原文:

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樂兮!當人生門,仙道貴生,鬼道貴終;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高上清靈美,悲歌朗太空;唯願天道成,不欲人道窮。北都泉曲府,中有萬鬼群。但欲遏人算,斷絕人命門;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馘六鬼鋒。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譯文:

人的一生之道路虛虛渺渺看不清楚,修仙了道的路途茫茫無際不好把握,人生歧途的鬼之道路確能夠滿足人的一時貪心欲妄之樂趣呀!當“人”就要走能夠平安生存之門,修仙了道就要貴重生命求得能夠更好的為他人做事,而進入“鬼的道路”則考慮的是貴在如何“終了”了。

修仙了道者常自然吉利,進入鬼道者常自然兇惡;所以道德高尚者自然清靜無為而心靈美!莫要“悲歌朗太空”:但願天下的人“唯道是從”成諸事;不願人慾充斥破壞了天地萬物的生態平衡使人類的生存陷入窮窘的境地!

北都泉苗府,其中有萬千鬼的群體。東曰:六天魔鬼常欲遏截命算,斷人生門,欲人死也。幽棲曰:夫鬼之為理,常刻人算壽,欲人早終,截人生根,斷人命門,故上雲鬼道貴終,當人生門也。東曰:阿人者,魔王自共語也。誦詠詠洞章,以召北酆之魔鬼,不得妄為殺害,有犯即斬,以佐天治也。

幽棲曰:阿者,何也,何人能歌此空洞之章,攝御羅酆之鬼,則無遏算之慮,自遠夭傷之息。羅酆,北都之山名也。東曰:束,縛也。馘,滅六天群魔也。峰者,魔之總名也。故祝六天魔鬼雲:天蓬、天蓬,九元殺童,此之謂也。魔王歌此曲,掃滅眾魔精也。

幽棲曰:束者,拘錄也。送者,斥逐也。斬者,截首也。馘者,割耳也。若能歌誦此章,則妖魔可以拘錄,可以斥逐,可以截首割耳矣。六鬼峰者,即酆山有六峰,峰各一宮,既有六宮,故云六鬼峰。一宮週迴千里也。

少微曰:阿人,魔王自稱也。斷首日斬,截耳日馘。六鬼者,六天鬼賊也。鋒言其先。鋒者,鋒銳也。魔王言我受符命,常歌洞章,制攝酆都,束送魔鬼,有為祆害則刑戮絕之也。玄英曰:誠謂截其左耳也。殺鬼眾多,每於一身,但割取其左耳,獻上魔王,明其殺數多少。左耳屬陽,故取之也。諸天之氣寬廣無邊的樣子。清楚的說明,我的道日益興旺昌盛!

“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馘六鬼鋒”出自?

擴充套件資料

《度人經》是道教“天字一號”的經典。在明朝修《正統道藏》的時候,正統道藏的排序是根據《千字文》來的,《度人經》被列為“天字一號”,足見其地位之崇高。

關於《度人經》的傳承,有這樣的說法。

當時在始青天中、寶珠之內,元始天尊說法度人。玉晨道君受此靈文,就是《度人經》。玉晨道君把《度人經》秘藏在天上的瓊樓秘館之內,是不輕易傳給下界之人的。後來西王母哀愍下界眾生,受陽九百六之災的傷害。

於是親自上玉京山,懇請元始天尊准許將此《度人經》流佈給下方修道之人。當年軒轅黃帝問道於峨眉山天真皇人,其中就有《度人經》的內容。

後來句曲葛玄去會稽訪道,在上虞山上,遇到了太極仙人。太極仙人傳授給葛玄真人靈寶經書,其中《度人經》被列為上品。故學道之士,莫不以《靈寶度人經》為宗。

在唐代,道士的認定考試就要測試三部經典:《度人經》、《道德經》、《黃庭經》。因《度人經》比較複雜,所以唐皇特許可以《黃庭經》代替《度人經》。明朝修《正統道藏》的時候,把《度人經》放在《道藏》的第一卷的原因,再次肯定了《度人經》的重要。

道教的一切教義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於對大道的執著追求。道教強調“道以人弘,教因師得,若不度人,則法橋路斷,所以弘教,先在度人。”《度人經》提出的濟世度人之“道”,就是道教的重要內容。

《度人經》能為道教各派奉為核心經典,最根本在於《度人經》倡行的濟世度人思想。“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體現道教對生命價值的高度關懷,更彰顯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恆價值,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

《度人經》主張要樂生、重生,不同於“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論。道門之人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

歷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如高道的講經宣道,壇場的齋醮科儀,唱道情的諷世勸化,道醫的懸壺施藥與治病救人,以及現在舉行的授籙法會,都是道教的濟世度人之舉。並且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修成仙道。

《度人經》宣揚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是具有濟世色彩的社會道德理想。早在東晉時期,《度人經》就提出和諧社會的人際關係,主張人人都應具有慈愛之心,要友善對待他人,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這種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最終達到“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境界。

《度人經》提出希望實現“國泰民豐,欣樂太平”的理想,這是道教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期望。它包含熱愛生活,圓融社會,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豐富內涵,其現代價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闡揚《度人經》主張“仙道貴生”,為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生態環境惡化、人性異化乃至政治爭端等問題提供了可資汲取的大道和謀略。

《度人經》倡導的度人思想,蘊涵著東方的智慧和人文關懷,具有永恆的精神文化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傳承和發揚道教文化崇尚道德、傳播慈愛、講求奉獻、嚮往和平等傳統核心價值理念,對提升個人境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抱朴守真”的生活觀。道教歷來注重心性修煉與思想引導,道教認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態的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慾望的尺度。如能處理好人生這兩個認識與實踐的問題,人心自然能夠“常清常靜皎如月,坦然應對世事人”。

二、是“尊道貴德”的人生觀。道德修養高深的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對於內心是一種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實,問心無愧,心胸坦蕩,自然心平氣和,無憂無慮,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純,甚或道德敗壞,損人利己,則是心神不安,難得清靜,往往雜念叢生。

三、是“知止知常”的應世觀。道教一方面以“無為之德”彰顯出人性內在的光輝,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對人的行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

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做到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力戒貪心、排除妄為;知常,就是要明瞭物之本性,堅持順應自然、恪守規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順造化。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為,有所不為”與“為而不爭”的內在修修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自然人我清靜、貪念不生,斷除煩惱、萬緣和諧。

四、是“虛懷若谷”的包容觀。這是道教“內以修仙,外包永珍”的重要思想,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懷,用大海比喻人的涵養。引申而言,虛懷若谷的精髓在於虛無、高遠和含蓄;海納百川的核心則是開放、容納。

二者表現在人的修養層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別人的同時肯定自己,顯現出謙虛謹慎、先人後己的氣度;而後者則以包容與接納別人的方式來豐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君子襟懷。

五、是“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對於保護環境、維持生態,道教的這一思想強調要復歸萬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變其自然本性;指出了人與萬物的關係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和諧整體,故而人類應該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仿自然、保護自然,進而和大自然合而為一、共生共榮。

六、是“和光同塵”的處世觀。道教強調的“和光同塵”的心境,就是清靜自然、無私無慾,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道教倡導的“恭敬一切”的胸懷,就是理解尊重、處下謙卑,誠實守信、柔弱不爭,慈愛和同、彼此依賴的胸懷。

這種心境與胸懷概括起來,就是以和為貴、以和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種尊重認同、人我和諧的精神,也是一種和而不同、為而不爭的氣度,更是一種謙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仙道經

Top